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彝族树崇拜与生殖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盛行树崇拜 ,且均与生殖崇拜关联。《勒俄特依》记述的母系时代的树崇拜 ,反映的是女阴崇拜 ,而其后的树崇拜则是男根崇拜及祖先崇拜。彝族树崇拜经历了树崇拜女阴崇拜男根崇拜祖灵崇拜等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金不换银不换》这首歌对家乡如今的美景进行了诗意的描绘,这样的美景是过去彝族传统史诗《勒俄特依》描绘的宜居之地的景象.凉山人民心里都充满了深深的感恩,大家不会忘记这样的日子是怎么来的,不会忘记有多少人为了凉山的脱贫攻坚,越过千山万水付出的汗水与生命。  相似文献   

3.
《妈妈的女儿》是一首凉山彝族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叙事长诗。长诗为我们叙述了彝族传统包办婚姻制度下"女儿"的自叹和悲惨情景。本文主要从艺术手法的运用方面浅析长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王明贵对彝族诗学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阿诗玛》的研究、对“三段诗”的研究、对彝族传统诗歌的研究几个方面,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彝山是一片多情的土地,彝族人民一代代地承传、发扬着自己的独特传统文化。不必说名扬海外的长诗巨著《梅葛》、《查姆》;令人赞口叫绝的叙事诗《阿诗玛》、《细的先基》、《阿鲁举热》、《勒俄特依》,其多种价值于一身的“玛经”“祭祀歌”、让人心潮荡漾如泣如诉的“哭嫁歌”,单是灿若繁星浩如烟海的一束束民间情歌(打歌调)的歌词就足以使人对诗歌的艺术心悦诚服,那优美的语音、雅致的意境、深  相似文献   

6.
《支格阿龙》作为彝族传统文学中的优秀之作,广泛流传于彝区。从滇、黔、川三省彝族有关支格阿龙事迹的文本展示看,四川和云南的相当简略,主要表现在射日月和整治毒蛇等自然灾害方面。而在贵州彝区流传的文本,则以大量的篇幅记载了支格阿龙在统治者的领导下,消灭敌对势力,整治社会秩序的行为和过程。三省彝区的《支格阿龙》文本,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川、滇操北部方言的彝族中,主要表现为与大自然的斗争,贵州彝区则表现为与社会势力的斗争。  相似文献   

7.
鹰是彝族神话中重要的意象,亦是彝族史诗《勒俄特衣》中的一个重要意象,鹰在整个彝族文学史中是反复出现的意象,成为了约定性的意象群,具有可交际性和可传播性,本文试用原型批评的方法对《勒俄特衣》中的鹰意象进行原型挖掘,进而了解彝族文化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8.
彝族是云南二十二种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由于地域辽阔,居住分散,支系繁多,解放前彝族社会发展的极不平衡,这样使得彝族民间文学具有丰富多采、绚丽多姿的特点。就奕族史诗而言,目前已经搜集整理、发表出版的就有《梅葛》、《查姆》、《阿细的先基》、《勒俄特衣》、《阿鲁举热》等五种。本文就我搜集《梅葛》中了解的一些情况,侧重从彝族民俗的角度,对史诗《梅葛》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本是由不同的符号功能组成的集合体,并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话语语境的作用下赋予其文学属性。《勒俄特依》是彝族的神话史诗,其中的数字符号不但描述和推动叙事情节,而且重复出现的数字还传递着文本内涵和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0.
民族英雄是神话史诗与民间故事歌颂传扬的主要对象。彝族《阿鲁举热》、《包头王》是《支格阿龙》的神话变体,从流传形式看,它是依靠口耳相传,形成口头文学;从流传内容看,它以现实题材为口传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折射反映;从源流关系看,三个版本均是同一主题承接重组的流变关系。为便于比较研究,本文选择了金沙江南、北两岸凉山、永仁和哀牢山域的三个神话变异的英雄版本,以大凉山神话史诗《勒俄特依·支格阿龙》为主线,以小凉山英雄传奇《阿鲁举热》和哀牢山民间故事《包头王》变体为参照,从中揭示出英雄所处时代背景的历史性、民族性、传奇性、地域性和流变性的五个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从《国语》看战国初期“以”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语》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在上古阶段的某些特征,在语言研究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笔对《国语》中“以”的用法进行了究尽式的量化统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并总结出辨识动词、介词、连词“以”的几种方法,为研究“以”的发展演变提供点儿原始语料。  相似文献   

12.
《周易》居“六经”之首,乾卦又位列《周易》六十四卦之首,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借助出土文献,如马王堆帛书《周易》、双古堆汉墓《周易》、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周易》,对《周易》乾卦今古文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可以彰显乾卦经文今古文两种不同文本的形态,还有助于深化对《周易》文本早期形成史和早期易学史的研究,进而推动经今古文问题研究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支嘎阿鲁是彝族最具广泛认同的始祖之一,他的身世和经历充满神奇与神话色彩.支嘎阿鲁因历史贡献与突出影响而被彝族神化,彝族原始信仰意义上的图腾崇拜化内涵、代表着象征等级与权威的徽号等,无一不集中到他的身上.从保护利用彝族历史文化资源的角度,研究支嘎阿鲁对该文化的影响因素和由此形成的精神财富,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杨天宇《仪礼译注》和彭林《仪礼全译》为参考,运用归纳文献用例、内部求证等方法,对郑玄《仪礼注》与王引之《经义述闻》存在分歧的地方,择取“孝友时格”(《士冠礼》)、“某得以为外昏姻之数”(《士昏礼》)、“布席于奥”(《士昏礼》)三则,提出己见。  相似文献   

15.
人物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领域。恭亲王奕是清中后期重要的政治人物,他的决策和行政作为对晚清中国走向构成很大的影响,该专题研究价值极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历史人物研究呈现兴盛的局面。但是,恭亲王奕尚未摆脱充当近代史研究"背景"的局面,专题研究有待深化。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云南彝族武术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为研究对象,云南部分从事武术教学以及参与彝族武术的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研究,得出影响云南彝族民间武术项目传承与保护的因素,为云南彝族武术项目的发展和保护做出些许贡献。  相似文献   

17.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原型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原型理论”,结合神话传说、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等各种资料,对“太一”的原型进行多重“考古”。研究发现,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中以石壁岩穴为其象征的“大母神”(石母神),是楚人的至上神“东皇太一”和先秦哲学中的宇宙本体“太一”的原型。“太一生水”源自中华上古先民心灵中的“石母生水”的“原始意象”和祈水巫术仪典。“太一”与“水”是“母”与“子”、“道”与“德”、“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因此,郭店楚简《太一生水》说的宇宙生成论,并非“水生成论”,而是“太一生成论”。就“太一”的原型而言,便是“石母生成论”。就这个原型的象征符号而言,则是“石生成论”。  相似文献   

18.
彝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它是一门研究彝族文化及其历史变迁等方面的综合性学科。纵观近20年来,贵州的彝学研究工作成绩斐然,其研究成果囊括了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得到提升,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实现了各学科领域的密切结合,不断将彝学研究引向深入。在新时期,贵州彝学研究也面临着时代转型,突出表现在迫切需要大力培养科研人才,实现研究理念的转变和理论构架的建立,加强本位视角和应用型的研究,积极打破学科界限和壁垒,不断开创新的研究方法,促进彝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苏轼和程颐都是北宋易学的著名代表人物。比较二人易学动静观,显示出理学和庄玄之学这两种解《周易》思路的差异。关于宇宙化生,程颐、苏轼皆承认阴阳之“动”生出万物,而程颐从宇宙运动中抽绎出“理”作为最高法则,苏轼则归之于造化无心。落实于性情论,两人皆突出“静”的高明之境,然而程颐的心之安静是以长时涵养的道德自律为前提,而苏轼的“静”缘于应物无心、淡然自若的处世情态。体现在符号化的表征——卦爻上,程颐的动、静合“理”体现于爻位的嘉善,苏轼的动、静自然则体现于卦爻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20.
梅葛即咪谷,是对彝语诗歌的总称。彝语诗歌有多种形式的分类,通过形式归类可以合并为七种类型:曲谷叟口咪、诺沤、走谷、克智、博葩、尔比、踏歌。彝语诗歌的五个外部生态特征具有活形态的性质,对彝语诗歌的传承有明显影响,但在研究彝语诗歌格律时可以剥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