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看过本学报一九八○年第二期上《文言“之”的运用与辨析》(以下简称《之》文)以后,笔者认为有两点值得商榷的地方,愿意提出来,和《之》文作者互相研究,共同探讨。一、及物动词之后的“之”字《之》文认为“之字处于及物动词之后,必是作宾语的代词”(见学报83页上数第3行)。我认为不尽然。“之”字处于及物动词之后的语法现象是比较复杂的,不但可以作宾语,有时还可以做补语,甚至还可以作宾语成分中的定语等等。情况不同,功能不一,需要联系具体上下文,仔细体会其含义,然后方能确定。一般地说,“之”字在及  相似文献   
2.
《孟子》作于《尔雅》之后,仔细研读它,可以发现里边保存着不少训诂材料。书中,不论是义正辞严的说理也好,高谈雄辩的论证也好,还是幽默谐趣的比喻也好,都具有明畅、犀利的风格。作者富于语言的技巧,为表达的需要,为加强论辩的说理性和  相似文献   
3.
从《国语》看战国初期“以”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语》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在上古阶段的某些特征,在语言研究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笔对《国语》中“以”的用法进行了究尽式的量化统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并总结出辨识动词、介词、连词“以”的几种方法,为研究“以”的发展演变提供点儿原始语料。  相似文献   
4.
从《论语》看上古“者”“所”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有关《论语》中“者”“所”解释的几点探讨“所”和“者”是一对很有个性的古汉语常用词,主要是做特殊指示代词。因为它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总要附着在其它词或词组上,才能表达一定的意义,所以有人又称之为结构助词。这也不无道理,叫什么倒无关紧要,关键是应该掌握它独特的功用。比如:“所”字,总是附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而“者”字是附在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所字结构的含义是“所”字所附动词的宾语,而者字结构的含义是  相似文献   
5.
以,古文作吕,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含义丰富而且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我翻阅《论语》,做了些调查研究,有所收获。这里谈几点看法,就教于海内识者。一有关《论语》“以”字训释的几点质疑1 好仁者,无以尚之。(里仁)《论语正义》解此句为“所好惟仁,无物以尚之也”①,看来说的是仁,而非“好仁者”,“以”为连词,不妥当。《经词衍释》上云:“好仁者,无以尚之,言无有加也。”它认为“以”“有”古通用,因此把这句的“以”训为“有”②。  相似文献   
6.
《说文通训定声》(以下简称为《通训》)是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专著之一。作者朱骏声在研治《说文解字》方面,侧重于字义(即词义)的综合汇考,因此,他在书中广罗经、史、子、集的故训,详徵博引,全面探讨了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这部书改变了《说文解字》的体例,在《说文解字》的九千三百多字基础上,又增附了七千余字,按古韵归为十八部,即丰、升、临、谦、颐、孚、小、需、豫、随、解、  相似文献   
7.
《春秋》尚实录,然而其中也多有隐讳之处.《春秋谷梁传》通过对经文的细细咬嚼,揭示《春秋》的精微含义.本文侧重阐述谷梁氏所揭示的春秋之礼,如尊尊之礼、亲亲之礼、妇人之礼、田猎之礼等.我们从中可以了解一些春秋时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等.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课教学改革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教学,就我国目前的总体状况说。还是传统的,学院式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教改以来,作者进行了多年的改革试验。本文就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以阐述,有理论探讨,有实践经验总结,从教学的一角介绍大教育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马氏文通》为本,从《荀子》中搜集162例有“焉”的句子,从句首、句中、句尾三个方面分析“焉”的功能和用法,最后归结出鉴别句尾的“焉”是纯语气词的三个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