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海洋专项重点开展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黑潮变异对中国近海生态环境的影响、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探索与研究、基于海洋研究目标需求的海洋设备研发。自海洋专项实施以来,构建了从中国近海至西太平洋包括潜标、浮标、船基和水下滑翔机的海洋立体综合观测网,确立了我国主导和领跑国际热带西太平洋前沿研究的地位,为我国大洋观测网  相似文献   

2.
<正>8月22日,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海洋科学研讨会在山东泰安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陈大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副市长成丽参加活动。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办,会议为期3天,主题为"中国近海及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围绕中国近海及西太平洋等海域的海洋科学问题进行研讨,包括两岸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物理、海洋地质、深海大洋以及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关注近海的研究与开发,忽略了对深海大洋的探测与研究,导致我国海洋科技的支撑能力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因此,走向深海大洋,提高探索和认知海洋的能力,是开发利用海洋和综合管控海洋的基础和保障,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首要任务。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最大挑战在西太平洋,西太平洋拥有全球最复杂的环流系统,是暖池的中心区域,是黑潮(一支高温、高盐的西边界流)的发源地。西太平洋拥有全球最深的海域,海底地质过程活跃,海底环境复杂,有丰富的海山和热液系统。另外,西太平洋还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4.
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海洋技术与装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深海技术与装备的发展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以科学需求为导向,追踪国际前沿,立足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发展现状,提出研制科学应用目标明确的深海探测与作业装备,形成具备利用自主式观测系统、连续观测与作业系统以及新型海洋传感器及采样设备开展综合性海洋探测与作业的能力。专项执行4年的时间,深海技术装备面向专项科学目标,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动了我国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的发展,在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最先进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近日圆满完成西太平洋科学考察航次,顺利返回青岛奥帆基地码头。在该科考航次中,我国首次在大洋成功大规模布放深海潜标阵列。中科院院士胡敦欣介绍说,"科学"号科考船这次在太平洋西边界流关键海域成功布放了17套、回收了3套深海潜标,包括6100米潜标一套,收放潜标总长度达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及海洋在全球物理气候变化中和在全球碳循环中两个方面的作用。同时。提出两项建议:(1)开展西太平洋-东印度洋-青藏高原大三角区内以暖池-大洋环流-气候为中心的多时间尺度、多学科综合性调查研究.以改进季风.E1 Nino和我国气候的预报;(2)设立中国邻近海域碳循环研究计划,探明其碳源、汇格局和清单,为环境外交谈判提供依据,并在这一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海底观测网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底观测网是人类观测海洋的新型平台,可实现海洋由海底到海面的全天候、原位、长期、连续、实时、高分辨率和高精度观测,对海洋科学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欧洲各国凭借在海洋领域的先发优势,纷纷投入巨资构建海底观测网并成功运行。在现代传感器、水下机器人、海底光纤电缆、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型技术的推动下,海底观测网呈现综合性立体观测、数据深度发掘、多种观测计划综合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前,人类社会面临全球变暖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严峻挑战。海洋作为维持地球生命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中起着关键作用。印太交汇区作为地球气候系统中的热动力引擎所在地,其海洋状态及其变异在调节全球热量分配和气候变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国际海洋观测计划的重点区域。文章通过回顾20世纪以来在印太交汇区开展的海洋环流与气候观测方面的国际计划,梳理该区域已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通过文献调研分析,进一步量化我国自“十二五”以来通过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印太交汇区海洋环流与气候观测国际合作取得的长足发展,以及由此推动的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引领地位和丰硕的科研产出。结合近10年我国在印太交汇区海洋环流与气候观测国际合作及科考调查取得的经验与问题分析,提出了未来在该区域加强深海观测,开展多圈层、多学科领域交叉合作的国际观测计划框架,突出顶层设计和中国在其中的引领作用的建议,为我国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东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东海站”)围绕我国东海海域重要流系和复杂海洋现象研究、台风预警预报、海洋权益维护及保障等需求,组建了科学合理的东海浮标观测网络。东海站的主要成果体现在:积累了10余年的连续实时观测数据,有效揭示了区域海洋环境长期演化过程;建立了台风实时观测数据库,有效改善了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性;验证了国际风速模式和流场模式在我国近海区域的适用性;阐释了东海海洋环境季节变化特点,提高了灾害性事件对我国海洋环境危害的预报能力;研发了我国首套超大型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开拓了智能观测在海洋剖面观测领域的应用示范。东海站始终坚持综合性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并举,立足我国近海环境演变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的综合交叉与系统集成的前期基础,面向我国近海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透明海洋计划等国家重大需求及物理海洋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学科前沿问题,东海站开展了系统的长序列定点连续实时观测、试验研究和科普示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近海海洋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预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程磊  高云  申敏 《中国软科学》2003,(12):27-30
开展气候观测和资料获取系统建设需要实施综合的气候系统观测。气候变化的全球性,也决定了我国必须在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框架下开展气候观测和资料获取系统建设。我国气候系统的各个观测网和资料系统分别由多个部门建设和运行,不能适应开展综合气候系统观测的要求。本文给出了我国在开展气候观测和资料获取系统建设中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孙松  孙晓霞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2):1285-1292
文章通过对海洋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以及海洋科学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提出了我国在近海、深海、大洋、海洋装备领域的研究重点。建议在未来海洋战略中加强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的海洋综合感知体系建设,实现海洋信息的有效传递、处理和应用。提出从海洋系统角度开展海洋研究的理念,加强海洋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通过科学与技术的协同发展,使我国的海洋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以及对海洋系统的综合管控。  相似文献   

12.
研究基于对"亚太地区"(广义上的)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三国的相关比较而成。随着"太平洋时代"进程的加速与深化,主要国家围绕海洋利益展开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政府海洋行为备受关注。通过历史的、逻辑的和比较的分析,并充分汲取国内外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对亚太主要国家政府海洋管理做出规范性研究,有助于洞悉和把握其政府海洋管理的行为特征和趋势,明确我国政府海洋行为创新的方向、要点与支持性条件。主旨和结论是:我国政府能够从学习、吸收和创新中,实现对海洋管理行为的升级与超越,从而更加有效地驾驭海洋和获取海洋比较利益。  相似文献   

13.
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直接关系到全人类的健康和福祉。有效监测数据不足、科学决策信息缺失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14)的顺利实施。地球大数据具备宏观、动态、客观监测能力,可在支撑SDG 14实现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的支持下,基于地球大数据相关技术和方法,我国已有效开展了海洋缺失数据集生产、目标本地化模型构建等具体实践。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地球大数据共享,加强科技创新对SDG 14实现的驱动,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治理计划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未来汛期旱涝灰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汛期降水量大、年际变率也很大,加之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使之成为我国夏季主要致灾因子之一。做好汛期旱涝预测,提高预报准确率,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全国194个地面气候资料国际交换站1971年~2000年汛期(5月~8月)降水序列资料,通过具有极好处理贫信息能力的灰预测方法,对我国2010年~2020年汛期降水的旱涝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0年~2020年我国由“南涝北旱”转换成“北涝南旱”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每年汛期都有旱涝灾害发生,北京、银川、石家庄等地区旱灾严重,重庆、南昌、广州等地汛期水患频繁。  相似文献   

15.
以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为检索对象,对1900-2012年间全球发表的深海资源相关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从年度发文量与被引用量、主要论文著者、主要发文国家与机构等角度揭示深海资源研究发展轨迹。通过高频次关键词分析得出深海资源研究的5大问题是:生物物种、进化及多样性;沉积物;大洋环流与气候;有机物;生态环境、群落结构。从高被引与前沿热点分析得出深海沉积物与深海生物资源是其热点研究问题,且依然是未来深海资源研究的主要学科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成因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王淼  吕波 《资源科学》2006,28(5):102-107
海洋资源性资产属于国有资源性资产,在长期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着严重的资产流失现象。海洋资源性资产是发展海洋事业的物质基础,国有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直接威胁到海洋事业发展的根基。因此,开展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研究意义重大。本文首先给予了海洋资源性资产明确的界定,认为海洋资源性资产是指海洋范围内和沿海地带具有明确的所有者、能够产生效益的稀缺性海洋资源。然后,本文分析了海洋资源资产流失表现出的特点,主要有流失隐蔽性、范围广泛性、原因复杂性、时空差异性等。接下来,本文详细分析了造成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的六种成因,指出每种成因都危害巨大。针对我国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的成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主要有加强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产权管理、建立其监督体系、强化政府在海洋资源资产管理中的作用、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解决资产流失问题、提升科技水平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  相似文献   

17.
科研基础平台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平台。近10年来,我国科研基础平台在科学观测水平、制造工艺水平、数据获取水平、开放共享水平、科学管理水平、开发利用水平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高水平支撑我国科技创新活动。展望未来,新的科研范式变革正在悄然到来,新兴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不仅支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野外台站朝着更大规模、更精确、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其本身还将对科研范式变革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加速器”与“倍增器”,成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迈进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