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 认识到,教育是一种创造,而 创造永远无法离开梦与童 心。当孩子们出现这样或那 样的问题时,我努力以一个 教师真诚的爱去理解、宽容、 尊重每一个孩子。同时,我用 精彩、动听的故事去教育他 们、感染他们、激励他们。我 的做法是:心中装着500个 故事,让孩子们带着五彩缤 纷的梦上路。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德育为先。体验教育即通过开展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寻找一个位置,扮演—个角色,用"心"体验,用"心"感悟,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感受爱、传承爱,接纳道、感悟道。一、以爱育爱在爱中成长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有爱才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有时是一种教育手段,有时是一种教育观念。只有正确和熟练地  相似文献   

3.
爱是人类情感的最高形式。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完美的教育;充满智慧的爱的教育,才是教育情感的最高形式。本文从教师自身修养、人文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论述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爱的教育,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应有一颗感恩的心,生命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了解到如何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不仅是对家庭而且是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会经常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何做一个被模仿的榜样呢?教师应该对生活充满爱,做一个快乐的人;对家庭充满爱,做一个幸福的人;对工作充满爱,做一个感恩的人;对集体充满爱,做一个和谐的人。善于模仿的学生自然会成为一个快乐、幸福、感恩、和谐的人,一个有爱的人。  相似文献   

5.
刘新建  张波 《农村教育》2006,(12):49-49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做到关心爱护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用爱构筑教育的生命线,建立和谐教育.促使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笔者认为育人要有“四心”。  相似文献   

6.
教育家巴特尔说:“爱和信任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教师拥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他们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教育就是爱,唯有爱才能改变一个人。教育离不开爱心.犹如鱼儿离不开水。另外.人天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在幼儿时模仿父母,在学校模仿老师。学生在教师给予的关心、热爱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同时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体会到如何待人。同时.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也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心田里播种下爱的种子,收获的是学生对这个世界的爱。  相似文献   

7.
岳伟 《教育学术月刊》2001,(5):16-17,20
一、现实教育生活中师爱的虚假与缺失   教育是一种生产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爱的直接生产者与传播者,更要有爱的态度、品行与能力。然而现实教育中的师爱却往往处于一种虚假与缺失状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爱的虚假性。爱的虚假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惩罚性的“爱”。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包括体罚与心罚。对此许多教师却振振有辞:“我惩罚你是因为我爱你,是为了你好……。”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悲哀。第二,占有性的“爱”。教师把学生看…  相似文献   

8.
教师要有什么样的境界?怎样才算是一名有境界的教师?我不想在这里讲更多的大道理,只想从如何把握五个度这一角度谈些个人理解和体会。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充满温情和爱心是教师的第一素质要求。教育需要以爱作支撑,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爱心的老师就不可能爱岗位,爱学生。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以一种宽容、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从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教育学生,以心换心。  相似文献   

9.
马涛 《宁夏教育》2008,(2):26-26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一个学生如果失去爱和尊重,那么他将很难健康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在理解、尊重、爱护学生的情感基础上,为他们创设一个信任、接纳、理解、尊重的情感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是热爱儿童。”作为一名教师,对教育事业要有满腔热忱的爱,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心。教育植根于爱,教育需要爱来做支撑,教师的爱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有多少专家、学者在呼吁以爱育人,强调教师要用爱心教育学生;又有多少教育故事讲述教师如何视学生如亲人。这些感人肺腑的事情确实体现出教师伟大无私的爱。然而我却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感受:老师真正爱学生就要在适当的时候放手,正如一首歌中唱道:“有一种爱叫做手,为爱放弃天长地久。”这既是一首动听的歌,也是世间的一种真爱。  相似文献   

11.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记得从前听过这么一则故事。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了一个姑娘,想娶她为妻。姑娘说":如果你要娶我,就带着你母亲的心来见我。"年轻人听了,连忙向他的母亲要那颗心。母亲什么也没说就挖出自己的心交给儿子  相似文献   

12.
吴超 《教育艺术》2009,(5):25-26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实践证明:爱是教育的前提。在一个班集体中,班主任能“以爱动其心,以爱导其行。”“以爱育爱,以心换心。”自然而然地学生也会爱教师,爱他人,从而创建一个充满温馨、充满爱的班集体。多年的工作体会就是:“只要用心去浇灌,铁树也会开花”。  相似文献   

13.
教师应该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拥有几分稚气,多些爱,少些威严,融入学生中间。教育需要爱,因为教育是心灵的对话,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育需要以心激心,以情悟隋。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用爱去浇灌孩子,让他们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4.
《爱的教育》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意大利学生安柯利整整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爱是整本书的主旨,作者在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读《爱的教育》,就像是读我们自己的故事一样亲切。文中的人物和我们一样,看见朋友受欺负,会挺身而出;看到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会愤愤不平;听到感人的故事,也会毫无顾忌地大哭一场。书中所描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同情教育的核心是以同情之心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培养儿童的善意感。同情教育主要包括:融合关心、尊重、理解和责任的教育爱的释放;敏锐的情感感知和体察能力的培养;把儿童引到复杂的人际关系世界中去,让儿童"心中有他人"。苏霍姆林斯的同情教育表明,在教育中爱是一种心灵的参与,是对儿童的同情和对教育的信念。  相似文献   

16.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做到关心爱护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用爱构筑教育的生命线,建立和谐教育,促使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笔者认为育人要有"四心"。  相似文献   

17.
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有一颗爱生之心,用无私的奉献精神来关爱每一个学生,身教胜于言传,还要用榜样的力量来了实现情感教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情感的沟通教育。情感教育还要延展至课外,发散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全方位地实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爱是教育的营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成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爱尤其重要,因为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在第25个教师节来临前夕,中其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一个教师座谈会上也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温总理还强调,教师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广大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做一名品格优秀、业务精良、  相似文献   

19.
理想是一个人在现实基础上对于未来生活通过想像而做出的主观设定。理想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事实上理想教育一直以来都在困扰着教师的教学,因为理想教育在教师教学中总是缺乏实效,教师在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总是感到力不从心。笔者在一次常规课中感受到了别样的理想教育。课前,我准备了这样一个故事作为导入:  相似文献   

20.
教育爱是深刻的理念,是一种丰富的情感,是教育行为的源头活水。惟有爱,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把辛苦的教育工作当作乐趣来从事;也只有爱,才能使教师感觉到每个学生的喜悦和苦恼都在敲打他的心,引起他的思考、关怀和担心。教育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当下反“工具主义”、“科学主义”的后现代思潮中,它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借鉴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对教育爱作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