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忠波 《编辑之友》2011,(12):129-131
自1935年7月至1936年5月间,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踏上了西北之旅,写下了大量关于西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通讯作品。这些作品发表在当时的《大公报》上,产生了极大反响。随后,天津大公报决定将这些通讯以《中国的西北角》为名结集出版。1936年8月,《中国的西北角》首次由天津大公报馆  相似文献   

2.
李欢 《新闻世界》2011,(4):108-109
范长江是历史贡献给那个时代的为数不多的最优秀的记者之一。他在《大公报》上发表的一系列的西北旅行通讯则是初期奠定他在中国现代新闻舞台上卓越地位的重要基石。本文以《中国的西北角》为切入点分析范长江西北通讯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内忧"与"外患"的快速升级,"西北中国"在中国地缘政治快速凸显。精英媒介《大公报》通过媒介议程的建构重新发现了"西北中国"。《大公报》对"西北中国"的发现与当时政治议程中"西北中国"存在关联性。但是,《大公报》的"西北中国"媒介议程设置保持难得的独立性,有一定的自主空间。范长江是《大公报》"西北中国"议程的首席定义者,他的西北报道成就了《大公报》作为精英媒介在定义"西北中国"媒介议程的引领者地位。  相似文献   

4.
我认识范长江同志可以说相当早。30年代中期,范的名作《中国的西北角》在《大公报》连载,我每篇必看。稍后他又连续发表《塞上行》,这些文章引起我更浓厚的兴趣。这就算认识了。  相似文献   

5.
范长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闻界升起的一颗灿烂新星,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卓越的记者之一.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导人之一。新闻界中的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著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学习范长江,研究范长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范长江先生的新闻名著《中国的西北角》虽然写于20世纪30年代,距今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了。但我们今天重读这本著作,依然能从中获益良多。范长江专业的新闻素养和卓越的采写技能对现今新闻界、学界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之一,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中国的西北角》是反映上世纪30年代中国西北风土人情和政治形势的通讯,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名篇。本文以范长江相关理论文本和报道实践为依据,分别从追逐真实的勇气、关心民众的情怀和学无止境的精神三个方面探讨范长江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正《文汇报》2011年11月20日第8版《笔会》刊登孟建英先生所写《"记者的道德"》一文,文中提出:"1935年,孟秋江遇到了范长江,两人志同道合,相约做旅行记者。1936年夏天,孟秋江整理了考察西北的全部旅行通讯,和范长江合作出版《中国的西北角》,在全国引起很大的震动。"就笔者所知,《中国的西北角》作者只有范长江一  相似文献   

9.
范长江的“民本”新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涛 《新闻界》2006,9(2):62-62,61
20世纪新闻巨子范长江的新闻事迹与他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经典作品已彪炳史册。然而范长江留下的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他以自己的新闻思想和行为所阐释的“民本”新闻观。  相似文献   

10.
范长江     
《新闻记者》2012,(10):98
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内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社会活动家。范长江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代表作为其担任《大公报》通讯记者时所著《中国的西北角》。他还曾担任过《解放日报》社长、新闻总署  相似文献   

11.
知识之窗     
类别:中国新闻史人物编号: 范长江范长江(1909—1970),四川内江人,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1933年下半年,他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益世报》写稿,一年之后,成为《大公报》撰稿人。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身份,开始了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写了大量的游记,后汇编成著名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1936年8月去内蒙古采访,所写通讯汇编成《塞上行》一书。  相似文献   

12.
(一) 人们每每提到范长江,自然地要联想到他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这是一部奇书,一部令人振奋,开阔胸襟的书。它受到普遍的欢迎,1937年1月6日《大公报》曾这样  相似文献   

13.
问:为什么设立范长江新闻奖? 答:范长江同志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杰出的记者,是无产阶级新闻战线上优秀的战士和领导者。范长江于1909年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1970年被林彪、“四人帮”残害致死。范长江同志献身新闻事业的伟大业绩,成为激励广大新闻工作者,特别是激励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一面鲜艳的旗帜。范长江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位闻名全国的具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和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新闻记者。1935年夏天,年仅26岁的范长江以《大公报》特派通讯员身份从北平赴成都,开始了赴西北考察采访。他以惊人的勇气,深入实际的精神,走遍川、陕、青、甘、宁等地区,历时十个月,写下大量旅途通讯,连续在《大公报》上发表,轰动全国,随即成为《大公报》特派记者。这个时期的作品,汇集在流传久远的《中国西北角》。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他只身进入西安采访,后转赴延安,报道了事变真象和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西北角报道",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别具一格的一种新闻报道现象,本文以《中国的西北角》、《西行漫记》和《北行漫记》为蓝本,探讨范长江、斯诺、福尔曼等中外名记在采写"中国的西北角报道"中表现出来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笔者认为,在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方面,他们至少在三个方面存在共通之处:一、强烈的神圣的使命意识;二、独立的自由探索的精神品格;三、不畏艰险、严谨细致的采访作风。这些精神,庶几可为探讨当代媒介转型中之传播规范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金石 《今传媒》2010,(11):88-89
民族问题是《中国的西北角》中着重探讨的问题之一,范长江以高屋建瓴的敏锐观察力,痛陈了西北民族关系中的不合理现象,并构想了合理的民族政策。范长江的通讯之所以能超越时人,在于他精湛的写作技巧和富有深度的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范长江逝世20周年的时候,《范长江新闻文集》和《范长江传》两部书出版了。9月21日,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在全国记协会议室召开了这两部书的出版发行座谈会。范长江同志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最杰出的记者和我国新闻事业的优秀领导人。他20多岁时就以《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为题的大量通讯闻名全国。他第一次公开如实地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揭开了当时神秘的西北的黑暗和危机,引起了全国的震动。后来他在我们党的新闻事业中担任过重要的领导工作。  相似文献   

17.
范长江是靠在《大公报》上发表西北系列通讯开始在新闻界崭露头角的,一方面《大公报》于他有恩,另一方面他对《大公报》也是做出贡献的。但在武汉《大公报》时期,他却离开,是主动还是被迫,其中的原因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谜案。以前大家多认为是  相似文献   

18.
范长江及其《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西北研究出发,介绍了民国时期对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报道红军长征及西安事变实情的新闻记者范长江的考察经过。以及由报道汇编而成的《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的特点与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就像有出息的士兵都想成为元帅一样,有识见有理想的记者都想成为被历史铭记的记者。立志成为被历史铭记的记者是应该受到赞扬的。因为这样的记者越多,于党于人民的事业越有利。上个世纪30年代,范长江深入祖国大西北,写出了《中国的西北角》;斯诺冲破层层封锁前往延安,写下了《西行漫记》。这两本书帮助广大的中国人民(特别是当时国民党统治区人民)、世界人民认识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西北角》和《西行漫记》为中国革命鼓与呼,成了传世佳作,范长江和斯诺成了被历史铭记的记者。立志成为被历史铭记的记者,只要矢志不渝,努力不懈,是有希望如…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西线风云》,是三十年代我国新闻通讯中的名作。在这些西北通讯中,范长江同志第一次在国内报纸上公开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后,又第一次报道了毛主席、周副主席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问题的真象;报道了党中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政策。他的这些通讯,以身历其境的见闻,真实确切的事实,使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