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思想文化的视角看,社会现代化转型伴随着文化自觉,这是文化现代性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文化主体和客体会通重构、整合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双重文化意义,既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又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中国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必然选择,是中国思想文化逻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逻辑。基于跨学科视角,融合传播学等研究方法,从传播的主客体、媒介、过程和内容等方面,可以更全面而立体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际,中国传统文化在起阻碍作用的同时又提供了传播土壤;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选择与诠释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惰性和内容也深刻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无产阶级在政治上日益成熟,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不仅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而且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爱国运动时期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上舞台,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及共产国际和苏俄政府对中国的帮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及团体的出现、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大量翻译和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形成,有力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古代大同思想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是一代又一代先进中国人努力探索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此前,发生于1935年的"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论战与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具有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互为动力的,在这次关于"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论战中,马克思主义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也促进了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这是加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其次,1930年代也是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与这次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论战中,学者们对文化建设的原则、途径、方法及文化的任务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促进人们更加理性和清醒地思考中国文化建设的道路,为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最后,在这次论战中学者们提出的关于文化的中国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表述的雏形,论战同时引发了关于文化建设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以及如何使之中国化的思考,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恰是对这一问题深入思考后作出的科学回答.  相似文献   

5.
<正>西学东渐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历史前提,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变革,推进了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本土化、中国化的方式对接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维。由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变为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及中国理论。西学东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拥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历史背景,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传播的历史契机。在中西文化视域下,西学东渐则为我国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思想及内涵提供了正确发展方向,使文化形态、历史背景、内在特质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的基本媒介。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丰富和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两者的互补融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民族化、本土化。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文化根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任何文化都有双面性,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例如宗法等级思想,小农思想等又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载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有利于加深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认同感。借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传播载体及其作用主要为:文化载体能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传播的渗透性、活动载体能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传播的感染性、活动载体能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传播的感染性、管理载体能提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传播的保证性。  相似文献   

9.
大同思想是广大中国人民渴望美好幸福生活的良好愿望,这种理想追求始终活跃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马克思主义输入中国后,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被中国人民所选择、接受,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异质同构,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淀的大同思想有着重要的契合点,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0.
基于传播学的理论可以得知:任何一个理论不会自发地传播,只有在具备了一定的传播环境、传播媒介,理论之间具备某种契合性才能得以传播。无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满足了理论传播的必要条件。从传播环境上,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国内环境,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特定的历史语境;从传媒媒介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刊物的翻译出版,研究团体竞相涌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历史推力;从传媒内在契合性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有异曲同工之妙,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印度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在与中国本土文化不断交流中互相融合,直至其优秀基因成功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继佛教中国化之后,最成功的文化交流现象,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杰出贡献。比较两大中国化思想成果的理论品质、哲学底蕴、关键环节,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研究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上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创新活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替代性价值,又包含了二者相互契合的基本属性,是党着眼于实践发展而进行的文化上的主动融合。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以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为前提,以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本途径,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之所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除了客观的历史条件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价值追求,如强调人伦关系、追求和谐等与马克思主义当时对生产关系的强调,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等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同时,中国传统的模糊性思维为具有规范性理论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系统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具备传播能力,组织和实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活动的人或组织。因此,传播者本身的某些特点诸如自身素质的高低、活动能力的大小等,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目标和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的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包括: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现路径,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剖析文化霸权主义的实质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地位,培育大学生文化强国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并对中国传统观念进行人文改造的过程。文章从社会历史观、群众观、科学观三个方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观念的人文改造。  相似文献   

17.
试论五四时期施存统的马克思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往研究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论著中 ,施存统是一个被冷落的人物。事实上 ,施存统不仅对于促进共产党人进一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是当时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水平相对较高的一位。施存统认为 ,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才具备了科学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底特色 ,在于注重物质的条件”。但是“马克思主义底本身 ,并不是一个死板板的模型” ,要注重同各国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挽救支那” ,至于具体的操作 ,“一定要参酌中国情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特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指导下发展成熟的。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发展中国特色文化,要回顾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建设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指导下获得成功的,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需求提出传承中国式文化、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大众化,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促进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行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文化运动到毛泽东思想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由表层到内在的中国化的历程。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无不透射着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以寻求中国问题的"根本解决"为出发点,李大钊坚持"求真"的方法论原则,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的辩证思维、民本思想、义利观和革故鼎新精神,立足工农群众的实际,以发展生产力和走共同富裕道路为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其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思索轨迹。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面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发展的双重问题,迫切需要提高对其主体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内涵的正确界定,可以在明确主体不同类型和功能地位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主体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最终实现主体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的相互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