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面向我国西南喀斯特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服务提升和民生改善的重大需求,系统开展了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观测、试验与示范研究,发现了喀斯特坡地地表-地下二元水土流失特征,地表侵蚀产沙一般低于50 t/(km2·a),但人为干扰加剧地表侵蚀;揭示了人类活动对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阐明了喀斯特景观格局与关键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研发了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适应性修复技术体系,开展了生态工程背景下喀斯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评估,提出了喀斯特景观保护的优化管控措施,构建了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科技扶贫模式,形成了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优化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为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与区域脱贫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2.
在消除绝对贫困、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基础上,亟须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文章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治理与科技扶贫实践为例,系统梳理了石漠化治理及其成效,总结了将生态治理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形成的“环境移民-易地扶贫-生态衍生产业培育-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科技扶贫体系,剖析了当前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建议:统筹区域整体性治理,推进植被景观恢复,发展可持续生态衍生产业,提升生态治理与社区融合发展的协同性;建立重要生态空间分区、分类管控政策,以实现科技扶贫与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融合;提升区域“造血”功能,服务于脱贫地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和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3.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区域之一,其中包括土壤侵蚀、坡耕地比例、水资源污染、岩溶干旱、生态修复、协同碳汇、城市化生态效应、石漠化治理指标、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性评估等方面的问题。文章将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综合成土壤侵蚀、坡耕地比例、水资源污染、岩溶干旱、生态修复、协同碳汇、城市化生态效应、石漠化治理指标、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性评估等10个方面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它们有助于解释在喀斯特生态修复方面实现可持续性所面临的挑战,进而文章也指出了解决办法。它们构成了一套核心原则,可以指导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应对喀斯特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可持续性挑战。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环境在近50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土地质量退化,石漠化严重。近几年,我国西南已进行了有效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石漠化严重发展的势头并没有受到明显抑制。云南省石林风景区乃古景区主要有自然灌丛、次生柏树、原生草地、次生草地和裸露红土地等5种不同植被覆盖生态系统样块地。在该地按不同土壤深度采样, 分析了土壤含根量,土壤生物的群落构成, 进行了土壤生物多样性指标计算。研究样块地共采集到土壤动物标本5门10纲28目(类)共935头,表明该区土壤动物生物量较同纬度森林生态系统小, 并且以蜱螨目、弹尾目、线虫目、鞘翅目和后孔寡毛目为优势类群, 线蚓目、蜘蛛目、鳞翅目、双翅目为常见类群。土壤生物多样性指数在1.5以下, 并随植被退化而急剧降低至裸露地的0.11。派盾螨科在石林景区各种环境下均有较多分布, 是本灰岩红壤地区的适生类群。螨类中的礼服甲螨科和士革螨科对生态系统退化十分敏感; 而螨类/弹尾类总个体数比值> 1.5, 与同纬度森林生态系统中<0.55有根本不同。喀斯特区域的生物量(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都大大低于同纬度低海拔非喀斯特区森林生态系统下。说明喀斯特景观在土壤动物多样性角度上的脆弱性, 并说明生态系统保护对于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南喀斯特生态环境与土壤生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环境在近50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土地质量退化,石漠化严重.近几年,我国西南已进行了有效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石漠化严重发展的势头并没有受到明显抑制.云南省石林风景区乃古景区主要有自然灌丛、次生柏树、原生草地、次生草地和裸露红土地等5种不同植被覆盖生态系统样块地.在该地按不同土壤深度采样,分析了土壤含根量,土壤生物的群落构成,进行了土壤生物多样性指标计算.研究样块地共采集到土壤动物标本5门10纲28目(类)共935头,表明该区土壤动物生物量较同纬度森林生态系统小,并且以蜱螨目、弹尾目、线虫目、鞘翅目和后孔寡毛目为优势类群,线蚓目、蜘蛛目、鳞翅目、双翅目为常见类群.土壤生物多样性指数在1.5以下,并随植被退化而急剧降低至裸露地的0.11.派盾螨科在石林景区各种环境下均有较多分布,是本灰岩红壤地区的适生类群.螨类中的礼服甲螨科和士革螨科对生态系统退化十分敏感;而螨类/弹尾类总个体数比值>1.5,与同纬度森林生态系统中<0.55有根本不同.喀斯特区域的生物量(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都大大低于同纬度低海拔非喀斯特区森林生态系统下.说明喀斯特景观在土壤动物多样性角度上的脆弱性,并说明生态系统保护对于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7):740-741
正成果简介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广西环江县科技扶贫研究与示范研究团队针对我国西南喀斯特连片特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产业缺乏及经济落后等问题,依托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在广西环江县开展生态移民-异地扶贫、岩溶山区植被复合经营和特色生态衍生产业培育研究与示范,取得了良好的  相似文献   

7.
高寒草地“石漠化”是指植被、土壤覆盖的草地转变为岩石裸露和砾石覆盖、土壤严重侵蚀、草地生产力下降的一种草地退化过程,其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安全造成威胁。文章在滇西北喀斯特石漠化分类和程度分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青藏高原“石漠化”现状与景观特征实地调查,选取基岩裸露、植被覆盖、小生境组合、砾石含量、土层厚度和坡度6个因子为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划分草地石漠化类型,将高寒草地“石漠化”划分为草地喀斯特和草地砾石化,通过构建石漠化程度指数模型RDI(Rocky desertification index),初步提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石漠化”等级划分标准和图斑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石漠化是我国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问题之一。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齐、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就贵州省平坝县的石漠化治理情况进行阐述,并提出一定的治理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贵州是全国喀斯特石漠化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现有石漠化土地面积达4.1091万km2,占贵州总国土总面积的23.3%,占喀斯特面积的36.3%,可见贵州1/3的喀斯特地区已经发生了石漠化.针对贵州喀斯特石漠化近年的现状,对喀斯特石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进行总结,进而提出相关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环江站")始建于2000年,隶属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该站于2005年进入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2008年进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2009年被批准成为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2013、2014和2017年经广西科技厅批准分别建设广西石漠化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院士工作站和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同时,该站也是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相似文献   

11.
以贵州省普定后寨地下河流域中下游为例,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利用多时相多数据源的遥感影像(1973年的航片、1995年的TM影像及2004年的SPOT-5影像),从不同等级石漠化风险的角度分析了研究区近30多年来的石漠化风险格局变化的特征,以期了解喀斯特高原山区的石漠化变化特征规律.结果表明:从景观水平上来看,整个区域的景观正在向程度更高的石漠化风险的方向发展,表现为极低度石漠化风险斑块的面积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而高度和极高度石漠化风险斑块的面积却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从斑块类型水平上来看,不同等级的石漠化风险斑块的变化差异明显,在变化幅度和变化趋势上都存在差异,其中极低度石漠化风险斑块面积变化最为明显,呈现出大幅度的下降,而变化最不明显的是低度石漠化风险斑块,无明显的增减趋势.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石漠化与土地利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基于黄平县2004年的石漠化和土地利用数据,定量研究了黄平县各区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地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规律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石漠化发生率。结果表明,不同等级石漠化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存在着相关性,石漠化土地中以灌木林地、低覆盖度草地、未利用地、山区旱地、石质旱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占较大比例。轻度石漠化土地中以低覆盖度草坡和中密度草坡为主,中度石漠化土地以未利用地和低、中覆盖度草坡和石质旱地为主,强度石漠化土地以石质旱地和未利用地为主。灌木林地中中度石漠化最高可占4.17%,低覆盖度草地中轻度石漠化比例最高为62.09%,未利用地中中度石漠化比例最高可达56.95%、强度石漠化比例可达5.43%,山区旱地中中度石漠化比例可达5.21%,石质旱地中中度石漠化比例可达56.78%。在研究区,土地利用和石漠化的这种空间关联因区域而异,土地利用和石漠化的相关性受岩性等因子的控制,在岩性以连续性白云岩为主的区域,石漠化发生比例大于研究区其它岩类,连续性白云岩区存在的大面积草山草坡均以已发生不同程度的石漠化。  相似文献   

13.
结合会仙特有的岩溶湿地地貌,通过合理的布局与功能分区,将会仙建设成一个岩溶生态试验与示范基地。其主要分区为生态环境观测与科技试验、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示范、科普教育等综合开发利用3大功能区,在功能区内再细划若干小功能区。同时,成立基地管理处,对基地进行管理。对会仙岩溶生态研究基地建设进行规划,以期建立一个科学的实验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14.
土地沙漠化问题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尤为突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以下简称"奈曼站")围绕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区科尔沁沙地的土地沙漠化治理和农牧业经济持续发展,长期开展荒漠生态系统协同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机理研究、过程监测、技术试验与示范等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经过30多年的发展,奈曼站已经成为我国农牧交错地带荒漠化土地治理的野外观测研究平台,提出的"奈曼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及其相关理论和技术不仅被国内同类沙漠化地区的生态治理实践广泛采用和借鉴,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以及联合国其他相关机构作为长期培训教材和科普推广内容;同时,奈曼站坚持研发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并示范应用,引种适地丰产作物及林草果蔬植作物品种,提高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为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和整体呈现逆转态势"作出了贡献。1998年,奈曼站获得联合国环境署和粮农组织联合颁发的"拯救干旱区土地成功业绩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利用压力持续增加,该区域出现了可利用水资源减少、区域生态资源过度开发、得到治理的沙漠化土地再次退化等新问题。针对新的问题,奈曼站的观测与研究工作将重点围绕水资源制约的关键因子开展植被-土壤系统协同演变机理研究,研发水分、土壤与生物资源有效利用和区域农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与模式,构建新的符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土地利用与管理以及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5.
热带雨林被称之为"绿色沙漠",原因就是因为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致使植被生长旺盛,其土地养分基本上都存储在植物体内,而土地本身则非常贫瘠,所以一旦雨林植被遭受破坏其生态系统就难以恢复。我国西南喀斯特区同样也是高温多雨并且土壤肥力较差,所以两者生态退化的机制有一定的可比性。文章主要从养分迁移角度,结合了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探讨了本区生态退化的机制,并提出合理利用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岩溶地面塌陷的产生与其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灰岩、覆盖层及地下水是岩溶地面塌陷的产生的物质基础,地下水的活动是其产生的动力,文章通过高滩地区地下水作用的分析,论述了该区地面塌陷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鄂尔多斯沙地草地生态研究站(以下简称“鄂尔多斯站”)自建站以来,针对我国沙地草地荒漠化严重的问题,以沙地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各个层次上对草地沙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和机理进行长期定位研究,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荒漠化防治与环境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示范。30年来,鄂尔多斯站基于长期监测、野外调查和长期控制实验,揭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下沙地草地生态系统的过程变化和稳定性的维持机制,引领了沙地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贡献包括:(1)揭示了沙地植物对环境的多样适应对策;(2)阐明了植物性状间耦合关系与生物多样性的大尺度变化规律;(3)探明生物/非生物因子对沙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调控机制;(4)开创性提出荒漠化综合治理的“三圈”范式,推动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沙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生态生产功能提升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地区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亮广  梁虹 《资源科学》2006,28(2):22-27
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以贵州省为例,分别选取全国和湖北省为参照区,进行了喀斯特地区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而得出,贵州省水资源总量虽相当丰富,但受喀斯特发育的影响,其实际的水资源承载力并不高。水资源总量上,相对全国和湖北省来说,贵州省的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和GDP量都远远超过其实际的人口数和GDP量;但水资源利用量上,贵州省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远低于其实际的人口数,处于严重超载状态, 而可承载的GDP量又远高于其实际的GDP量,处于相当富余状态。在水资源总量相当的情况下,一般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低于非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利用量可承载的GDP远高于其实际的GDP量;与非喀斯特地区相比,在一定时间限度内,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会有更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