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题作文”如何出新报道案例分析之九: 从“走进小康”系列报道看成就报道舆论引导上的求新求深 案例: 2002年10月中下旬,《经济日报》连续推出“新变迁”系列成就报道,回顾十三届四中全会13年以来祖国建设各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组报道跳出了一般成就报道的窠臼,从老百姓的身边事说起,探析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层变化,视野开阔、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在当时大量的成就报道中受到关注和好评。  相似文献   

2.
案例报道是法制报刊的“拳头产品”。它比较形象、生动、具体,可读性强;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它寓教于事,能使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通俗易懂,因而它在法制新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读者中有着广泛的市场和影响。案例报道按其性质和作用分,大体上可分为侦破性案例、彰扬性案例、借鉴性案例和揭露性案例。按体裁分,可分为案例消息、案例通讯,案例故事,案例分析。按报道范围分,还可分为刑事案例,民事案例,经济案例,行政案例等。以上各类案例中,案例通讯和案例故事报道比较细,有描写渲染,较为吸引人。揭露性案例和刑事案例涉及阴暗面多,掌握不好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案例报道作为党刊实施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但有一个重要问题,即发挥案例报道在惩治腐败的“投枪”作用,应以维护大局稳定作为必要前提。而要把握好这一点,则必须切实强化编辑的责任意识。 一、强化责任意识的特殊意义 近年来,案例报道成为新闻出版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但在纷繁的表象背后,有着令人担忧的媚俗化以及“自由化”倾向,使得本应以舆论监督为根本出发点的案例报道陷  相似文献   

4.
日前,笔者浏览到某报刊的一篇案例通讯,文中对犯罪嫌疑人如何犯罪预备、如何对少女施 暴、如何毁尸火速、如何伪造现场、如何编造谎言逃脱公安侦查人员的侦查询问,等等,写得洋洋洒洒、淋漓尽致。这类案例报道简直成了违法犯罪分子的“教科书”,读后实在令人担心和忧虑。 笔者从事刑侦工作多年,参与了多次重特大刑事案件的侦破和审理。破案后,常有犯罪嫌疑人交待其“高明”的犯罪手段和伎俩时,竟然大言 不惭道:“我是从报刊上典型案例中得到的启发,学习的经验”。案犯如此交待,在场的刑警无不震惊、哑然。 诚然,刑事犯罪是一种复…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专职律师。我业余时间写新闻是从实例报道开始的。我认为一个好的案例报道,必须是“新”的或“深”的,如果既“新”,又“深”,南普洁教育于案例报道之中,那就是一个很成功的实例报道了。首先说“新”。“新”就是以前没有过的,或虽然有便表现方式不同的东西。这又可分为“新案例”和“新角度”。一、新案例。我们正处于一个改革开放的年代,新观急、新事物层出不穷,为规范新的东西,新法律也一切接一部的颁布施6。新旧观念的碰撞,新法律的实施必始会引发新的案例,典型的新案例执显好的新闻硬材。如:几年前,我市一律师因…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中重心的转移,我国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各种新闻媒介不断加强法制宣传的力度,普遍开设了“普法之窗”、“法制园地”等专栏、专版,以案例报道为主体,以案释法,以案学法,这对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推动全民普法的深入,起了重要作用.普及法律常识的宣传、教育,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新闻媒介扩大了报道领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抽样调查:各类新闻中,过去名不见经传的法制新闻,在受众的心目中仅次于重大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体育新闻,名列第四.案例报道以其特有的魅力,理所当然地成了“普法之窗”、“普法园地”的一道“主菜”.但是,由于一些专栏、专版仓促上马,加之相当一部分编辑、记者对法律不甚熟悉,案例报道中常常出现“违法”现象.法律是严肃的.为宣传法律而“违法”,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案例报道是法制新闻中具有吸引力的报道产品,占据了较大比重。但案例本身特别是刑事案例,在媒体的日常报道中还存在媚俗化、庸俗化,在揭露犯罪和案例本质的同时,也存在报道失当、负面效应较明显等不足。如何对案例进行新闻选择,以实现寓案于法、寓理于法,形成正面的法制宣传效应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法制案例报道的新闻选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纵观目前社会上各种报刊的法制案例报道,可说是五花八门,良莠相间,有的甚至荒诞离奇。因此,如何认识法制案例报道的积极作用,在新闻报道中正确运用好法制案例,使之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家庭,有利于两个文明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如何让经济报道更贴近百姓?可在三个方面尝试:①要有“平民视角”,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经济动态和经济现象;②要有“平民思维”,用老百姓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③采用“平民表达”,用老百姓的语言说话,用讲故事的方法写经济新闻。  相似文献   

10.
深度报道是对社会问题或重要事件进行广泛跟踪、深入剖析的报道。最显著的特征是题材重要和报道方法上的广度与深度相结合。如何提高对深度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再认识,特别是在采写中如何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好这一报道形式,以促使其日臻完善,这不仅是搞好深度报道本身的需要,也是新闻改革的重要课题。——从深度报道的形成看其发展趋势。我国报纸刊登深度报道较晚。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以后,新闻界在思想解放的潮头上也开始了自身的反思。尤其是1985年举行的“如何办好大报”的讨论会上,一些报纸负责人指出:报纸的新闻报道“深度浅了”,“动态性经济新闻太多,真正有思想性的深度报道太少”。许多同志认为:“党报应注重有深度的、提问  相似文献   

11.
冷海卿 《青年记者》2006,(12):52-52
增加稿件可读性,吸引更多的读者,是每一个报人的愿望。出于这个考虑,近几年许多报纸(包括一些党报)加大了案例报道的力度,使报纸版面生动、鲜活了许多。然而,案例报道是把“双刃剑”,搞好了的确能增加可读性,搞不好会出问题,甚至给报社带来损失。在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12.
十多年来,我国的改革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领域也同样,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而我们的经济报道长期以来习惯于就生产写生产,从生产领域报道多,从流通、分配、消费领域报道少;从领导角度报道多,从群众角度报道少;从经济工作角度报道多,从经济生活角度报道少。艾丰说:旧模式经济报道的问题出在“把活生生的经济活动‘层层剥皮’,剥至最后只剩下干巴‘骨头’了”。他所说的“层层剥皮”是指把经济活动同其他社会活动,同人的活动,同矛盾的转化过程完全剥离开了。显然,这样的经济报道已不能适应经济改革实践的需要,必须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经济报道存在着“死、慢、长、浅、窄”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 一、改“死”为“活”的关键在于多从群众的角度,少从工作的角度;多从消费的角度,少从生产的角度采写经济报道. 二、改“慢”为“快”,增强经济新闻的时效性.改总结式报道为连续性反映;努力寻找新闻根据,增强新闻的新鲜感.  相似文献   

14.
“叫座、叫好”这两个概念被引入到电视经济报道中,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有的经济报道节目是“叫好不叫座”,有的是“叫座不叫好”。如何突破电视经济报道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的怪圈,笔者认为就要在另类视角中寻求突破,从现象中拨云见雾;把经济问题社会化;打造经济报道的微笑曲线三方面来解决。  相似文献   

15.
唐永忠 《新闻窗》2006,(4):22-22
如何把经济报道写好、写活,使经济新闻更具可读性和亲和力?许多成功的新闻实践表明,让经济报道形象化表现,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用形象语言包装,从生活的角度来着眼、来入手,用“贴近性”代替“指导性”,用“新鲜性”代替“理论性”,加强经济报道的生活气息和现场真实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法律条文繁多、枯燥,法制宣传照搬法律条文,效果是不大的,而一旦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报道,情况就不一样了。案例报道可以使读者感到法律就贯穿在自己周围生活之中,关系密切;通过对案例的说明、分析,法律条文具体化了,易于理解、接受;一般说,案例总包含着矛盾、冲突,或有曲折的情节,往往写得生动、吸引人,可读性较强。所以说,案例报道是宣传法制的最好形式之一。它几乎不受行业的限制,有广泛的读者群,效果亦较显著。例如经济合同法,不搞经济的人.不一定关  相似文献   

17.
我怎样写经济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建设成为全国的中心任务以后,在我们的新闻媒介工作中,经济报道地位也就自然随之上升了。“经济建设为中心”虽然在新闻工作中不能简单化为“经济报道为中心”,但无疑,它是新闻工作中头等重要的任务。也正是这样,如何搞好经济报道,便成为近年来新闻界同行热衷研究的课题。 经济新闻,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被认为是比较难以驾驭的一种题材。 对经济报道的难度,人们常说这样的一句话:经济报道往往写得“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这句很普通的话,实际上包含着经济报道工作中几乎全部的矛眉。  相似文献   

18.
案例报道在法制新闻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案例报道是随着法制新闻的产生而产生的。有了案例报道,才构成法制新闻的完整含义。 法制新闻的本源同其他行业新闻一样是事实。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民主与法制、犯法与守法、执法与违法等事实,就是法制新闻的本源。案例报道便是法制新闻本源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同其他法制新闻相比,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强烈的感染力和丰富的表现力。 正确运用案例,能使抽象的法律概念具体化,使难于理解的法律知识通俗生动起来。可以这样说,案例报道以活生生的事实给予人们形象生动的教育,使人们在血和泪的悲剧中震惊,在罪与罪的教训中觉醒,从而唤醒人们的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如何增加以小见大、生动鲜活的经济报道?如何增加开掘深、有内涵的经济报道?如何增加关注民生的经济报道?如何增加凸现人的活动的经济报道?如何创新经济报道的表现手法和版面语言?……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更好地推进我省“八八战略”实施和“平安浙江”建设,浙江日报日前举办了经济报道研讨会。与会者对经济报道的地位和作用,改进经济报道的探索和经验,经济报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大家表示,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进一步创新经济报道的内容、形式、手段,进一步增强经济报道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本刊特刊登与会者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媒体的经济报道中呈现人文化趋势,其明显特征是:在价值取向上,往往体现为经济与人文并重;从报道视野上看,不但关注全面的经济,还关注全面的人;在报道角度上,都从对人的理解出发。要使经济报道做到人文化,体现人文关怀的色彩,应当有一些新的思路:一是在报道主题上,要尽量将经济与人联系起来;二是在观察角度上,重视“经济现象的非经济视角”和“非经济现象的经济视角”;三是在报道对象上,突出经济现象中人的活动;四是在观点表述上,着重“双面型劝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