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深受英国作家毛姆的影响。两人作品主题都表现出人性趋恶的共同指向。这其中不但留下了他们童年生活的深深烙印,更与他们的创作思想密切相关。本文即从作家的创作思想入手,来分析探讨这一共通主题,从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张爱玲创作中所受的外来影响。  相似文献   

2.
《倾城之恋》与《愫细怨》两篇小说表现出了张爱玲和施叔青两位作家创作中的某种趋同性,可说是施叔青对张爱玲小说经验的延伸;时空和场景的转换并没有改变女性命运的悲剧性,张爱玲和施叔青两位作家通过各自的女性言说同构了这一沉痛的历史和经验。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近现代的众多作家中,民国才女张爱玲可谓是独树一帜,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以其苍凉的情感,冷艳讽刺的笔调深受人们喜欢。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带着一股浓浓的苍凉气息,正是这种"凉"的笔调成为张爱玲所特有的标签,张爱玲的文风和其身世、家庭、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有着很大关系,可以说影响张爱玲创作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主要讨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讽刺艺术风格,旨在进一步感受这位独特的民国作家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4.
悲凉,是张爱玲小说的基调。而丰富的意象在张爱玲编织的悲剧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张爱玲通过大量琐碎奇绝杂色质感的意象物化悲凉或是营造悲凉氛围,或是暗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或是揭示人类的生存状态,又或是探索深刻的文化哲理。凭借这种手法的运用,张爱玲轻易地将自我创作主体的感受传达给了读者,使读者的情绪接受暗示,并自发产生与作者、主人公相暗合的悲凉。  相似文献   

5.
通过<传奇>,从童年体验的影响、复杂的经验世界、独特的女性视角三个方面分析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认为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女作家,她的小说以特有的魅力,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独领风骚,为人称道.<传奇>是张爱玲小说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宋秀红 《职大学报》2011,(3):77-79,93
作为中国20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之一,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如沉沙折戟被人们从历史的长河中捞起以来,短短几十年里,张爱玲的世界历久弥新,“张爱玲热”延续至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本文拟从张爱玲个人经历出发,结合其创作实际,揭示张爱玲文学内外的虚无与务实的人生状态。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女性视野中,张爱玲的创作是对传统的一种破坏,但同时也是对现代小说形象的一种丰富。在新旧跌宕之中,张爱玲用一种现代性的视角对传统"母亲"形象进行了解构,同时她又以悲凉作为现代性女性的命运归宿,这种现代意义指向性下的创作及其所产生的审美价值,对当下乃至现代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传奇才女"张爱玲的作品风格独特,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作家,特别是女性作家的至爱。而《红楼梦》对张爱玲的影响,则是她独特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张爱玲不仅从小喜爱读《红楼梦》,而且一生酷爱读《红楼梦》,她的创作与人生均在自觉不自觉中深受《红楼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作为小说家的张爱玲,其在戏剧创作上的表现同样不同凡响,在分别标志着她两次创作高峰的喜剧作品《太太万岁》和《情场如战场》中,张爱玲尽情的展示出她卓越的喜剧天赋和一贯精妙编制故事的技巧,以轻松为主基调,忠实的实践着她所奉行的“随意,不假思索”的喜剧创造主张。以戏剧入手,将能更全面的了解张爱玲思想的多样化及独特的艺术创作魅力。  相似文献   

10.
时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张爱玲用一双看透了世界的眼光,客观冷静地写出了许多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恋爱婚姻.在这些描写中,人物的命运都归结为"一种苍凉而美丽的手势",都带着一种灰色的、凄凉的调子.这些人物及其恋爱故事多被置于一种急剧变革的时间背景之下,而且人物与时间的设置也成了张爱玲小说一种极重要的叙述方式.时间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高峰期较为短暂,而且出道即是高峰,年仅23岁即已形成相当成熟的人生态度。本文从她进入小说创作前的经验世界里,看她人生悲剧意识的形成。文章的上篇着重分析张爱玲早年的身世对她人格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失去正常的家庭生活造成她童年心理的创伤,逃离父亲,又被母亲所拒绝,形成她“家庭失落者”,产生基本焦虑,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与体验,这是形成她人生悲剧意识的基本因素。文章详尽地分析了张爱玲与父亲、母亲的情感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小说主人公的人生境遇总是不遂人愿,其命运仿佛冥冥之中总被捉弄,个体存在的处境是荒诞的。究其作者的存在观,与二十世纪上半叶源于德国的存在主义思想是相通的,张爱玲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从现在的研究资料来看,她并未涉及过存在主义,但在其小说创作中是不自觉地体现出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的,本文意在通过张爱玲的小说来探究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体现,来剖析张爱玲的存在观。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女性视野中,张爱玲的创作是对传统的一种破坏,但同时也是对现代小说形象的一种丰富。在新旧跌宕之中,张爱玲用一种现代性的视角对传统“母亲”形象进行了解构,同时她又以悲凉作为现代性女性的命运归宿,这种现代意义指向性下的创作及其所产生的审美价值,对当下乃至现代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抗战时期的沦陷区文学中,张爱玲的小说以独特的创作领域、弛特的艺术风格而显得格外奇异与突兀、  相似文献   

15.
在抗战时期的沦陷区文学中,张爱玲的小说以独特的创作领域、弛特的艺术风格而显得格外奇异与突兀、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小说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主要表现为"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张爱玲小说中的许多主题、意象和象征都是古典小说和通俗小说所无法"拘限"的,因为她的创作中增加了外来的小说技巧或现代派的手法,在中国现代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这对似乎"相克"的艺术形式中找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调子。  相似文献   

17.
论《秧歌》     
《秧歌》是张爱玲的一部重要作品,海内外对它的评价截然不同,本文力图把这部小说放到后期张爱玲创作努力寻找个人与现实的契合点的背景上分析,张爱玲在这篇小说中以她的眼光描写了“饥饿”现象和生活中的“虚假性”,而这部作品自身的虚假性却在于小说情节的构成,主要在于小说结尾的处理.《秧歌》虽然有政治环境时作家的影响这一因素,但又不能完全从政治立场的角度来评价它.这部小说基本上还是从人性的立场,从关注平凡人生的立场来创作的.她用一贯的“参差的对照”手法描写了农民的形象.作家在和现实保持距离的同时,又偏离了自己的基本立场,使这部小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形成她悲剧创作色彩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经历的变故、感情的受挫。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在其作品中具体体现在:对婚姻、对扭曲的人性、对变态心理、对命运的不可抗拒、对"人性恶"等方面的描写。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和张爱玲在小说文本中对存在的追问共同指向了存在本质的悲剧性,这使得他们表层相去甚远的小说有了深层的契合,由于创作主体自身的印记,他们对于存在悲剧性的书写又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创作,是五四启蒙文学主潮中一个被忽略的重要分支。张爱玲用自己的悲凉故事,诠释了她对普通中国人观念的认同。她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传统中国集团文化的局外人。她试图用现代都市的物质故事填补价值失范时代的孤苦的心灵。她的爱情故事,是大团圆文化压迫下的小团圆被摧毁的悲剧。她的小说叙事结构,呈现了一种特殊的现代时间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