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虽发展迅速,但仍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社工需求量大与就业率低、专业不对口、流失率高等矛盾突出。主要反思社会工作中人才流失的问题,有利于对关于本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做进一步的完善补充,为社会工作发展事业提供参考性的建议,从而加快对现有社工职业进行专业化改造,避免人才的流失。以广东省内三所最早开始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毕业生为调查对象,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广东社工专业在校学生对于社工的就业意愿主要因素有三个:宏观方面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中观方面的学校与家庭因素;微观方面的性别与对专业的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作为以实践为本的应用型专业,应注重对社工人才实务能力的培养。文章以"三区"社工人才项目为基础,探讨高校社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背景、内容、目标及具体路径,以提升社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社工专业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作为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职业,白其产生发展以来女性在其领域起到主导作用,也因此被认为是属于女性的职业。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也在不断提升,而大学社工学习情况,人才的培养更是社会工作发展的根源。本文以访谈和观察相结合,分析目前社工学习中的性别差异,期盼有助于进一步认清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现实状况。更加积极的关注社工学习教育。  相似文献   

4.
迈入世纪末的中国社会,由于经济转型带来了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亟需社会工作专业的快速发展以稳定社会功能,协调社会发展过程中被打破的平衡关系。社会需求促进了社会工作的迅速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又大大促进了社会工专业教育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专业存在的首要条件是由掌握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社会工作者来从事社会福利服务”。①社工专业教育作为社工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专业教育的成功与否,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质量如何,能否进入社工专业领域工作,能否成为社工专业发展的后方基地,将对下个世纪社工专业在…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目标定位不清、实践教学不足、就业引导偏差的问题.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明确定位于行业迫切需要一线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学习人才培养模式将实践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对学生价值理念和实务技能的培养,并在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机制及评价方式下,能充分实现社会对社工专业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旅游管理专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这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标准.本研究分析了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在对100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并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提出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培养合格的、能满足基础教育需求的教育技术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是本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文章从教育技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教育技术学学科和课程体系和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盛志宏 《广西教育》2014,(23):48-50
梳理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以及社工教育的发展进程,阐释双重认同对社工专业本科生从业意愿的影响,提出改进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社工专业本科学生的从业意愿。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但囿于教学体制和资源限制,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不仅影响了社工职业队伍的稳定性,更阻碍了社工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因此,探索更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向,显得尤为重要。民办院校开办社工专业,更要积极探索专业特色,加强校地共建。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教育比较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社会工作专业在高职中属于新兴建设专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具有社工技术和技巧的实务性和应用型的人才,这是目前我国社工界探讨较多的话题。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然提上议程,要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训实习基地等各方面着手,加大建设力度,从而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依托,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以促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出发点,进行适合我校化学专业实际情况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根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现状来解决我校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完全学分制下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改革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及其经济发展的必然。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下,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在学生休复学、转专业、专升本等方面遇到了新的问题,管理工作有时也过于集中。改革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构思为:对复学学生应当按学生入学年级管理;对转专业学生已取得学分的课程应先认定后审批;为专升本学生专门制定培养方案;推行学院管理、教务处审核的二级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高等护理专业“专升本”课程设置衔接的构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大学专科、本科两个层次的高等护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现代护士职能和大学生学习特点等的分析,提出了高等护理“专升本”课程衔接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的基本构思。  相似文献   

14.
刘莹 《教育教学论坛》2019,(10):183-184
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和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很多应用型本科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学课程,但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会计学教学还存在很多普遍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本院应用型本科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基于微课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会计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懂会计、能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is a case study of a 2 + 2 undergraduate social work degree program developed by a regional urban community college and a social work program at a midwestern university. This program brings the undergraduate social work degree program from the university's main campus to the community college campus, using university instructors to deliver the same upper-level courses in the major in a venue, structure, and schedule that accommodates the needs of lower-income, nontraditional, first generation, and racial and ethnic minority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By reviewing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this 2 + 2 degree completion program, the article will assist university and community college faculty and administrators who would like to develop similar community college-based, bachelor degree programs. Challenges faced in this specific case study are delineated, and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for successfully developing this kind of 2 + 2 degree program.  相似文献   

16.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通过“专升本”和“专本套读”两种方式与本科学校合作进行专本衔接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专科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专业课程体系有差异、学分不能互认,专本套读的学生重学历文凭而轻课程学习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合作双方共同致力于专本衔接的体制机制建设,积极采取双方联合构建课程体系、联合建设共享课程资源、联合建立学分互认等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更加突出了专本衔接的融合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17.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实际综合素质较差、重专业教育而轻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改善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专业教育思想指引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面临人才培养理念落后、通识教育课程缺乏特色等现状。在此情况下,高校树立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明确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核心要素,开设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打造符合学生需求的校园文化品牌,完善丰富多彩的研学旅行计划,是提高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xplored baccalaure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self-efficacy at a rural southern university. Bandura's concept of self-efficacy is used as a theoretical base for the study. Students (N = 43) in introductory social work courses and in the field practicum course completed the Foundation Practice Self Efficacy Scale. Following The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s 2008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 (2008).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handbook. http//www.cswe.org/Accreditation/Handbook/Ovierview14745.aspx#chaper14753 (http://http//www.cswe.org/Accreditation/Handbook/Ovierview14745.aspx#chaper14753)  [Google Scholar]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which recognizes field education as the signature pedagogy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field students were hypothesized to have higher levels of self-reported self-efficacy than entry-level students. Results suggest that senior level students were more confident in their abilities to practice social work than those students enrolled in an introductory social work course.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earch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value of using self-efficacy scales in evaluating social work educational program outcomes.  相似文献   

19.
前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缺乏先进的学前教育办学理念,没有明确的本科、专科的办学方向,对实习环节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等问题。因此,办好学前教育专业要有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好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在学前教育的大专业下细化专业方向等几个方面的工作。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幼教师资。  相似文献   

20.
In October 2010,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School of Social Work entered the online education environment with the launch of the first national web-based MSW program. After an initial enrollment of 80 students, in just 3 years this state-of-the-art MSW, offered in a technology-advanced synchronous and asynchronous format, has generated an enrollment of 2,000 students residing in 38 states. The development and rapid growth of the Virtual Academic Center has not been without significant challenges, the most substantial of which has been the creation of a national field education program.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SW courses taught in the online environment, and pedagogical hurdles faced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educational quality that is the hallmark of the School's campus-based MSW progr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