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庚子之变”后,八国联军、散兵游勇以及土匪强盗在京津及其附近地区烧杀抢掠,导致难民大增,而清政府无力对灾民进行大力救济。以上海绅商为主组成的救济善会、济急善会等民间慈善组织,发动东南各省民间力量,大力组织义赈,有力弥补了官方在非常时期社会救济的暂时缺失,表明中国民间慈善事业在这一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在非常时期民间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国际交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红十字总会与国际红十字联合会的存在,使得世界各国红十字会之间有了更多联系与交流的机会,因而红十字会的工作便具有了国际性。中国红十字会的国际交往主要体现在参加国际性会议,参与国际性救护以及经常性地开展一些会与会之间的联系交往等方面,中国红十字会参加国际性会议,使其得以走出狭隘,走出封闭,走向世界,参与国际性救护,使其得以充分体现出“恤邻”的慈善胸襟,开展经常性的会际间的联络交往,使其得以走出一条独特的值得肯定的平等外交道路。  相似文献   

3.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会内宣传与经费筹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国以降,中国红十字会的会内宣传常抓不懈。其宣传形式包括娱活动、创立刊物、出版书籍、举行会议、组织参观、赠发征信录与会员名录等;其宣传内容包括阐述会的宗旨、重要性、劝人向善、普及疾病与医药卫生防护常识、各种灾害的救护措施、各种救护人员的感人事迹等。中国红十字会的宣传活动大大推动了红十字会的“拓分会”、“征会员”和“恤兵救灾”等各项工作的进行。民国初年中国红十字会的两次发展高潮,都与其宣传密不可分。中国红十字会的经费筹措有七个方面:一是一些团体的常年捐;二是会费;三是中央及地方政府拨款;四是官绅捐款;五是华侨捐款;六是外国红十字会捐款;七是宝塔捐。中国红十字会的经费筹措是和宣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费筹措需要宣传,宣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筹措经费。二的结合,不但推动着中国红十字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而且还为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种新的风尚。  相似文献   

4.
清代是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发展最为成熟和完善的时期。在官方的倡导和推动下,清代扬州地区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善会和善堂,其中以育婴堂、普济堂、清节堂等善堂的发展最为突出。善会和善堂不但分布地域极为广泛,其管理和运作也日益完善。在善会和善堂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以地方士绅和商人为主体的民间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北京十中红十字会成立于1953年。50多年来,学校常年开展红十字活动,形成了全校性的组织,有体制健全的红十字理事会。学校把红十字工作列入德育工作计划,一代代红十字会员的感人事迹铸造了十中“以红育人”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6.
黄涵之曾任上海普善山庄、上海慈善团、上海孤儿院、妇孺救济会、仁济医院、上海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董事。他一生几乎都在担任官职,但却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其慈善活动涉及赈灾、救济、教育、公益事业等各个领域,是妇孺皆知的大慈善家。目前史学界对于黄涵之的研究还非常薄弱,其慈善事业研究更无人涉及。对黄涵之的慈善事业的研究,不仅可以对黄涵之在江浙沪地区近代慈善事业中的所作出的贡献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弥补近代慈善史研究的不足,而且对现今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结社是韩宝忠晚年最重要的社交活动,是研究韩宝忠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他参加的众多社团中,兼具宗教、慈善与文学三重内核的悟善社最为特别,深刻影响了民国的社会与文化。韩宝忠与悟善社同人积极地进行诗词唱和,这些诗作反映出他们在避世与救世两种选择之间的挣扎:一方面,官场的失意让他们萌生避世的想法,将宗教信仰当作人生依靠,过起“出家”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心“与世隔绝”,利用宗教的教化作用以及自身影响力,在动乱的时局中传道布教、普济广施,积极进行救世。从悟善社诗词出发,既可以考察乱世文人的复杂心态,也可以探究宗教与文学、社会等错综复杂的联系,是回溯民国文学与历史的绝佳窗口。  相似文献   

8.
晚清善会善堂向近代慈善组织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会善堂这种慈善组织自明末清初诞生,自此迅速发展,但依然归属于传统慈善组织。直到晚清,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变,加上西方慈善组织和各种社会思潮等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影响,传统善会善堂在运转模式、社会功能、慈善理念、慈善内容等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开始向近代慈善组织转型。  相似文献   

9.
“善说会写”,不仅是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基本功,还是他们将来步入社会进行人际交流的基本技能.为此,本文细致扎实地介绍了让小学生“善说会写”的基本策略;并阐释了这些策略的理论上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丁丁问:我经常在报刊上看到,每当有重大灾难发生时,国际红十字会就会前去救援。我想知道“国际红十字会”是由什么人组织的,它的作用是什么?国际红十字会现名“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始创于1863年10月,总部在日内瓦,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及得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承认的各国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组成。  相似文献   

11.
由于整体式认知框架的制约,学界以往总是力图从整体意义上去理解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事实上,尽管红十字会的形式完全是西方舶来品,但是它也受到中国内部情境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地方性社会资源才得以在中国立足的。这不仅揭示了中国红十字会起源过程中的实际面相,也对当下的地方史路径形成了一定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论甲午战争时期的红十字会医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以救助战争伤兵和难民为宗旨的国际性红十字会组织,它以红十字会医院为代表,主要分布于营口、烟台、天津等地。这些红十字会医院都是由在华的西方人士(包括传教士、外交官、商人、军人)组织创办和领导的。它们对当时战地的中国伤兵和难民的救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受到了中国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同。同时,西方现代性质的红十字会组织在中国的出现,对于中国传统和近代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转折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17年,京兆、直隶发生水灾,中国红十字会展开赈济活动。在这次救援活动中,中国红十字会筹款募捐,散放急赈、冬赈总计达20余万元,有效缓解了灾害对京直社会的冲击,显示出民间社团在社会救助中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4.
1923年,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损害极其严重。中国红十字会出于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考虑,不计日本强占青岛等前嫌,发起成立中国协济日灾义赈会,派医疗队前往日本救护;千方百计地将在日华人分批运送回国,并及时给予安顿和治疗;接待日本访华道谢团代表,积极推动中日民间外交,以期改善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5.
抗战复原时期,我国红十字会对沙眼展开了专项防治。红十字会沙眼防治特点鲜明,成效显著。此时的沙眼防治是红十字会作为政府医疗服务机构的政府行为。红十字会沙眼防治实质上反映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着手社会卫生建设的取向。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来,随着医疗卫生史研究的兴起及红十字运动研究的蓬勃发展,近代中国红十字公共卫生事业受到学界关注,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探讨红十字公共卫生机构,红十字时疫救治行动,战时状态下的军队卫生、难民卫生等几个方面。然而研究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必须加深研究认识,拓宽研究视角,强化理论研究,注重研究方法,进而推动研究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7.
"军阀时期"--1916年至1928年--中国红十字会本着博爱襟怀,继续着救伤恤难的人道主义事业,在讨袁之役、护法战争、直皖战争、粤桂战争、直奉战争、江浙战争、奉浙战争等兵灾中进行广泛救护,克尽其职,受到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誉。  相似文献   

18.
1949年至1978年的中国红十字会,先后经历了重新改组、艰难发展、撤消停滞、迎来新生的曲折发展过程。30年间,尽管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一波多折,但它在国内赈灾救灾、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战地救护、协助日侨归国、国际灾难援助等方面仍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开展的各项救济活动,不仅有效缓解了灾难带来的巨大创伤,推进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弘扬了人道主义精神,维护了世界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9.
北洋政府时期,华北地区灾荒频仍,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困苦。随着政府控制力的减弱,国家赈济职能衰退,民间慈善组织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开始替代政府行使救济灾民的职责,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我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国家,一旦遭遇天灾,对农民的生命财产将会造成巨大的打击,以中国红十字会和华洋义赈会为代表的民间慈善组织,以挽救生命为职志,勇于挑起慈善救济的重担,并把以工代赈、教养兼施等西方慈善理念引入到我国,改变了传统灾荒赈济模式。当然,民间慈善团体的赈济效能并非完美,他们所筹发的善款、物资相对于庞大的赈济支出而言微不足道,但他们传播新式慈善理念和救济方式的行为,有效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推动了民间力量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