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放淤固堤的必要性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由于泥沙淤积严重,造成了下游河道的不断抬高,成为地上悬河。黄河平滩流量由过去的6000m^2/s左右下降到目前的3000m^2/s左右,导致主槽过洪能力降低,河势变化加剧,增加了黄河下游的防洪难度。小浪底水库运用后,进入下游的水沙过程将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河道形态独特,为著名的“二级悬河”。黄河范县河段处于下游“二级悬河”最为严重东坝头至陶城铺之间河段的中部,滩唇高仰、堤根低洼“二级悬河”的河道形态非常突出,对下游河道防洪十分不利。一旦发生大洪水,极易在滩区串沟和堤河低洼地带形成集中过流,造成横河、斜河特别是滚河重大河势变化,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甚至酿成决口之灾。为此,结合黄河中下游洪水泥沙防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一些必要的治理措施,以期解决问题,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3.
黄河山东河段位处黄河下游,是黄河防洪的重要地区之一。周定王五年(前602)宿胥口河徙后,流经鲁西北,黄河穿行山东千余年。现行河道是清咸丰五年(1855)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形成的,具有堤距上宽下窄、纵比降上陡下缓、输沙能力上大下小、泥沙淤积严重、地上悬河突出等特点,造成防凌及河口治理任务繁重。  相似文献   

4.
一、调水调沙方案的设计思路及 预期目标 1.设计思路 利用水库蓄水,充分而巧妙地借助自然的力量,通过精确调度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工程,辅以人工扰动措施,在小浪底库区塑人工异重流,调整其库尾段淤积形态,并加大小浪底水库排沙量;同时,利用进入下游河道水流富余的挟沙能力,在黄河下游"二级悬河"及主槽淤积最为严重的卡口河段实施河床泥沙扰动,扩大主槽过洪能力。  相似文献   

5.
1“二级悬河”的现状 黄河下游的“二级悬河”是从三门峡水库修建后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到70年代初期,“二级悬河”对下游河道防洪的影响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由于来水来沙条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黄河下游不同河段滩地和“二级悬河”的发展程度有所不同,最为严重的河段为东坝头至陶城铺河段。  相似文献   

6.
黄河濮阳段位于黄河河南段最下游,从濮阳县渠村乡入境,流经濮阳、范县、台前三县的21个乡(镇),于台前县吴坝乡张庄流入山东省,河道长度167.5km。由于近年来黄河下游长时间小流量过水,因此加重了下游河道淤积,河槽排洪、输沙等基本功能急剧降低,漫滩流量减小,东坝头~陶城埠断面河段长约200km已形成“二级悬河”。  相似文献   

7.
黄河凌汛灾害是黄河下游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历史上曾以频繁决口、难以防治而著名。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弯曲连绵,险工、控导交错对峙,容易形成冰塞、冰坝的河段较多。人民治黄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黄河的治理,多次加高加固黄河堤防,兴建河道整治工程,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水之后,国家加大了黄河治理力度,按照2000年设防标准,加高、加固两岸堤防,加修、改建了许多河道整治工程和病险涵闸,又进行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将黄河堤防建成“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大大增强。防洪非工程措施也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治黄科技信息》2005,(2):15-16
黄河网报道淤积在黄河下游河道里,水流冲不走、搬不动的粗颗粒泥沙主要来自哪里?经过黄委多个部门的协同攻关,3月29日,黄委成功破解出了对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影响最大,粒径大于0.1mm,且粗泥沙输沙模数为每平方公里1400t以上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窟野河、皇甫川等9条黄河重点支流流域内,面积为1.88万km^2。此举将实现水土保持与黄河河道减淤的有机结合,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河道逐年淤积抬高,河道断面萎缩,过流能力降低,漫滩流量大幅度减小,致使黄河洪水出现小流量、高水位、大险情的特点.通过对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规律的认识,以黄河下游洪水不同时期水位的变化、洪水传播时间的变化以及漫滩流量和削峰作用的变化来论述下游河道淤积对洪水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放淤固堤技术科学地利用了水力机械原理和泥沙特性直接在河道中取沙,既减少了河道淤积,又避免了挖地取土,是黄河治理实践中的一项伟大创举。多年来,从自流式、扬水站式放淤固堤发展为简易吸泥船放淤固堤,机械设备得到数次的更新换代。随着近几年来国家大幅度的增加治黄投资及标准化堤防建设的全面铺开,放淤固堤进程也相应加快,黄河下游放淤固堤工程面临着战线长、  相似文献   

11.
1问题背景 黄河在历史上处于不断淤积抬升改道摆动过程中。明清黄河故道在600多年间淤积抬高15~20m左右,于1855年被废弃。黄河至今经流140年后,也因淤积高出两岸地面3~7m,而且仍然淤积不止。黄河为什么会长期持续淤积?这个问题是黄河研究中的一个争论已久的焦点,其中关键是对河口延伸与下游淤积关系的认识不同。在大量的研究成果中,不乏真知灼见,为黄河研究和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位处黄河下游上首的黄河新乡河段,历史上灾患严重。特别是在金、元时期,灾害加重,河道迁徙不定,常多股行河。明、清时期,河道虽渐趋稳定,然由于该河段河道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实为典型的游荡性河段。深入研究黄河新乡河段河道的变迁特点,不仅能够增强人们对该河段防洪重要地位的全面认识,而且对于治理工程的科学实施必将起到重...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长达数百里的河道高悬于地面之上,集水面积很小,由于黄河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河势游荡多变、堤防单薄、险点隐患等问题依然存在。经过历次大洪水,背河出现管涌、渗水、滑坡、陷坑、漏洞等险情,对黄河下游防洪威胁极大。黄河大堤是防御洪水的关键屏障,采取黄河大堤加固的办法是确保防洪安全的一项有效措施,可大大提高黄河大堤防御洪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黄河下游干流断流频数增加,断流历时和河道长度不断增加,对下游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系统和工农业生产及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缓解其不利影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黄河小北干流放淤是新时期黄委在解决黄河泥沙问题上的一个战略构想,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论框架内又一伟大实践。其对于减少小浪底入库泥沙,降低潼关高程,减缓下游河道淤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长达数百里的河道高悬于地面之上,集水面积很小,由于黄河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河势游荡多变、堤防单薄、险点隐患等问题依然存在。经过历次大洪水,背河出现管涌、渗水、滑坡、陷坑、漏洞等险情,对黄河下游防洪威胁极大。黄河大堤是防御洪水的关键屏障,采取黄河大堤加固的办法是确保防洪安全的一项有效措施,可大大提高黄河大堤防御洪水的能力,有效避免洪水对下游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正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泥沙淤积是黄河下游洪水危害的根本原因。黄河的大量泥沙淤积,一方面构造了广阔的黄淮海大平原,成为历史上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另一方面在流经平原地区淤积形成的悬河状态,历史上曾给两岸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洪水灾害。由于泥砂问题,黄河成为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泥沙处理一直是黄河治理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对黄河泥砂治理进行理论研究的课题已有许多,但结合黄河泥砂的经济利用  相似文献   

18.
《治黄科技信息》2006,(4):15-16
6月21日至26日,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实地考察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治理情况。通过实地考察和听取黄委的汇报,充分肯定了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现代化事业所取得的各项创新和突破,针对当前黄河下游河道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如何加快实现下游河道治理的战略突破发表了意见。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下游河道是经过长期输沙淤积塑造而成的,在自然条件下,水流宽浅散乱,主流摆动不定,易形成横河、斜河威胁堤防安全。为防止洪水直接冲刷堤防,增加防洪的主动性,在河道的适宜部位修筑丁坝、垛及护岸等河道整治建筑物,对控制河流的走向,进一步疏导水流、稳定河势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1 基本情况 范县地处河南黄河下游左岸,隶属濮阳市管辖。黄河范县河段总体上呈西南东北流势,河道总长约46km,属游荡性河道向弯曲型河道渐变的过渡性河段。二级悬河发育典型,其中以大王庄断面最为典型,河床较堤根高出2~3m,堤根较堤外高3~4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