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嘉庆道光年间,鸦片战争爆发前后,张际亮批评乾隆诗坛偏离现实的倾向,提出写“志士之诗”的主张。张际亮的诗歌创作体现了这一诗学主张,表现为关注现实,写“乾坤之变”,幽忧隐忍发而为诗;写志士雄豪慷慨的人格。本文结合创作考察张际亮的诗学理论,以期更真切具体地把握其诗学的内涵,进而把握嘉庆道光时期士人心态和社会激变的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2.
1930年代,曹葆华引入新批评理论,强调诗学概念之精确界说,强调逻辑、科学、语言学、心理学与辩证法的研究,强调瑞恰慈的“细读”;叶公超提倡“扩大错综的知觉”、“古今错综的意识”,提倡艾略特的传统论和宋诗的“夺胎换骨”论,主张知性的诗学方法与新批评方法统一,主张“细读”,强调分析读者的反映,强调批评也是对这种经验的再现和检验,并运用新批评方法进行诗学批评。他们对新批评的引入做出了贡献,但尚不全面。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学理论中蕴含着“中庸”思想,在宏观表现出的折中调和的大融合观,在微观上体现出“执其两端,用其中”的一系列主张。  相似文献   

4.
“中和”是儒家追求和谐的一种至高境界,本文试结合黄庭坚所倡导的“温柔敦厚”的诗学主张,分析其诗作中所具有的中和美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5.
文晓村是当代著名的台湾诗人,他植根民族文化,针对台湾诗坛晦涩难懂的恶性西化诗潮,提出“健康、明朗、中国”的诗学主张,并从诗论与创作两方面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做出积极探索,其主张已对台湾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今天的大陆诗坛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法国象征派中,无论是作为其前驱的波德莱尔,还是其发展三阶段的代表人物---马拉美、魏尔伦、瓦莱里都不约而同地将“音乐”作为其诗歌创作及其诗学的重要范畴,乃至认同“音乐”是其创作的核心要素,主张诗歌创作应当向“音乐”靠拢归化。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一、“音乐”是通向彼岸的超验世界的船只,是支撑其诗学核心范畴“感应论”的基石;二、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诗学以及瓦格纳整体艺术的影响;三、“音乐”是开启内心情感世界的钥匙,是烘托内心情感的悠远回响。  相似文献   

7.
王若虚诗学思想得失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王若虚的“作诗求真而反对奇诡诗风”和“倡导平实诗风”的诗学思想,以及“以意为主”的诗学主张;同时也指出了“以意为主”所带来的诗歌审美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8.
诗道性情是黄宗羲基本的诗学观念。黄宗羲充分肯定“情”在诗学中的价值,并进一步提出形而上的“性”,力求以性统情。黄宗羲的诗学性情论是其学术思想在文学理论批评领域的延伸,与其师承的刘宗周之学有着密切关系。黄宗羲主张“以孔子之性情为性情”,但“情”、“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对中国古代诗学的突出贡献有两点:第一,在对诗歌情景关系的研究方面,他反对前人孤立、僵化的死法,主张作诗要以情为主,诗人要抒写自己的真性情,认为情与景“互藏其宅”,情景要能融合无间。他还将抒情方式分为“遵路委蛇”式,“拔木通道”式和含蓄蕴藉式。关于景物描写,他主张要写出“现量”,能“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主张写景要能“以小见大”,能够传神。第二:王夫之提出了将儒家诗教与审美诗学汇流的诗学本质论。他对儒家的“兴、观、群、怨”说作了新的解释、认为它们不过是四种抒情方式,同时,在对诗歌的具体品评中,他也提出了一些见解,他最推崇的是玄微淡远而又自然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叶燮虽主张“变而不失其正”,但更崇尚变。这一“变”字,凝聚了叶燮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全部认识:变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规律、总体趋势、内在动力;也寄寓了叶燮“变衰启盛”的诗学理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论述,构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新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7.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作品<野草>晦涩难懂,其原因并非只是外在社会环境的残酷所致,而是有着更为重要的语言学原因:鲁迅深切体悟到了语言的困境,为了突破困境,他不得不寻求新的言说方式,采用沉默、话语的正反并置和象征三种表达策略辗转在"说"与"不说"之间.  相似文献   

19.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农校对接"供应链接模式发展前景广阔,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农校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基于"农校对接"多赢模式的释读与运行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困境分析,提出"农校对接"模式良性循环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