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章认为,“立人”思想是鲁迅思想的核心;并且概括了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章接着探讨了鲁迅“立人”思想的渊源,指出它乃是中西化的历史撞击在鲁迅精神领域中形成的火花;论接着指出改造国民性是鲁迅“立人”思想的关键;最后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尊个性而张精神”──重提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鲁迅先生提出的“立人”思想是一个具有终极价值的文化命题。本文通过对“立人”主张的深入认识,进一步探讨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个体的人的素质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校人文教育的理想追求是;思想的自由,精神的独立,人格的全面。这恰恰暗合了鲁迅"立人"思想的精髓。从当前人文教育岌岌可危入手,重在探讨鲁迅"立人"思想对于现今高校人文教育的根柢作用:主张由内而外唤起学生的人文自觉,实现心灵的自由和人格的健全。  相似文献   

4.
由于个人对鲁迅的崇敬和战时中国的需要,国统区作家对鲁迅展开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和研究工作,增强了国统区人民的抗日信心,同时也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的发展。通过这些活动和工作,加深了国统区作家对鲁迅精神的认识,并继承了鲁迅坚持真理、善恶分明、敢于抗争、与黑暗社会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人格、“立人”思想和国民性批判传统。在作品写作手法上,国统区作家受到了鲁迅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和讽刺艺术手法的影响,创作了大量揭露日寇野蛮侵略和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作品,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本世纪中国最具自由意志和现代意识的思想家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人”。鲁迅的超世俗化 ,决定了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 ,一种人格标尺和价值参照 ,鲁迅将永远属于“现在时态” ,永远与人类的追求同在。  相似文献   

6.
<正>鲁迅精神是撬动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支点,是一笔历久弥新的思想财富。从教育层面考察鲁迅的存在价值,不仅要看到鲁迅精神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价值,还要看到它对教育者人格塑造的重要价值。鲁迅对人的命题深刻而独到的思考与体悟,对生命个体存在价值的叩问与追求,以"立人"为目标的启蒙思想情怀,力排众俗求真的坚韧意志以及宏放博纳、行进不息的精神气度均是当代教育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矿。教育者自身是否有行进不息的孤绝勇气直接  相似文献   

7.
“立人”思想是鲁迅早期为拯救中国危亡而提出的观点,它成为鲁迅思想的一个中心,其基点在于中国传统的“立心”思想和西方尼采等人以个体为本位的现代主义思想。重点在于个体内心的建设和人格精神的构建,即通过“立人”达到“立国”这一目的。鲁迅的“立人”思想,根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立足于当时中国现状,借鉴于西方新兴思潮,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鲁迅"立人"思想是理解鲁迅价值的核心。而"立人思想"的确立在其一生的思想形成与实践中是动态的,是鲁迅接受域外思想与自身对时代的实感而生成发展的,也是与时代不断契合的转换过程。在各个阶段中,追求个体的精神独立与自由,强调主体性思想是其最初的原点。立人思想发展过程无不贯穿着对精神的重视,理解这个原点对全面理解鲁迅传统的精神资源无疑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立人”与“立国”是鲁迅思想内核的双璧.鲁迅早期在以“立人”思想为核心的时候,强调的是人的个体的精神自由,但并不排斥集体主义的“立国”,是通过“立人”而“立国”;经鲁迅自己不断地质疑,加上血淋淋的事实和如火如荼的群众革命运动的启示,又由于鲁迅对马列主义新思想的摄入,鲁迅就逐渐转到“立国”上来了.此时他突出的是集体精神、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但对“革命”和“民众”又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关注“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陶月梅 《教育》2013,(2):52-53
笔者所在学校是以鲁迅名字命名的,因此,一直以来,我们把实践和弘扬鲁迅的教育思想作为自己的责任和追求。鲁迅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立人教育思想,它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与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为此,以鲁迅“立人”教育思想作为学校精神和核心文化,以此为支点,确立一条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其中,“立人课堂”就是学校变革与创新发展的。个立足点,在课堂上关注“儿童的生命发展”、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专业行走”是学校在鲁迅“点人”教育思想引领下,打造富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新文化”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1.
追溯中国先锋文学的源头,我们会在鲁迅那里找到根源。鲁迅被认为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无论是从小说的结构、体裁,还是叙述视角上都具有先锋特征;鲁迅作品中对精神暴力的书写。对人性丑恶的揭示,都体现出了先锋文学的特质;鲁迅小说的先锋性是对传统文学的超越而非反叛,在鲁迅看来,文学就是要“为人生”的,所以他对先锋性的追求,也是为“立人”的目的服务的,这是鲁迅的先锋性与先锋文学的最大不同。  相似文献   

12.
鲁迅以其卓越的文学业绩为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鲁迅作品不断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鲁迅作品的深刻并不单表现在进行社会历史或思想意识的分析,更表现在对人的自觉意识的独特把握。通过对鲁迅留日生涯中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可深刻理解鲁迅作品中的立人思想及独特追求的自觉精神。这样,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关注鲁迅作品的梦想与激情意义;从伦理社会到市民社会,关注鲁迅作品的自由主义精神气质;从理性启蒙到感性启蒙,关注鲁迅作品的纯真质朴儿童情结。  相似文献   

13.
张阿蒙 《课外阅读》2011,(10):385-385,375
鲁迅立人思想的内涵就是关注人,通过改造人的生存环境和人的精神,达到人的彻底解放。在鲁迅“立人”思想的形成过程中,融汇着不同的思想资源,吸纳着不同的文化因素。梁启超的“新民说”、章太炎的个人的绝对自由都给了鲁迅极大的影响和帮助。同时鲁迅人学思想又从西方近现代思想资源中汲取了大量的养料。从鲁迅对各种学说和观点的取舍之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立人思想的根基和自己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立人”是鲁迅在本世纪初提出的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终极思路。在世纪末的时空视点上 ,回顾思索鲁迅“立人”思路在中国近代诸救亡方案中的超越性、“立人”与“立国”的内在逻辑、“立人”作为中国现代化终极方案的文化人类学价值、“立人”与国民性批判的内在关系等问题 ,对于仍在苦苦谋求现代生存的当代国人 ,应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  相似文献   

15.
与当时一些政治家、实业家为了救国而置个人觉醒于不顾,或是革命者以牺牲个人生命为代价的急功近利不同,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从一开始就抓住了“神思”这个关键,将个人精神的觉醒作为启蒙的终极目标.“立人”是他早期为中国寻求到的建立现代“人国”的唯一途径;文艺则是其“立人”思想的践行之途.从“立人”至“立心”转化的文艺观,其中有西方思潮的影响在,但总体上是他建立在真切感受本民族生存现状、深刻省思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所得出的思想结晶.  相似文献   

16.
略论王瑶对“学者鲁迅“的意义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通过王瑶先生对“学者鲁迅”的意义阐释的个案拓史的层面上,展开对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化文化与文学的一个人格符号的解读,从而可以论证,研究鲁迅,因为个体生命需求的不同,在不同的历史和不同的文化心理上,其阐释的内在动因也有很大差异。鲁迅对我们的生命渗透和我们对鲁迅生命认识,在生命认识,历史和人文意义上是无穷尽的,从中看到鲁迅到中国文化传播史上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历史大变革、大转折开始之际,鲁迅提出以“立人”为中心的思想纲领,希望找到一条从“立人”到“立国”的民族解放的道路。“立人”首先是立进步的的知识分子,即鲁迅热情而急切地呼唤的“精神界之战士。”鲁迅希望他们“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进而希望通过他们张“个性”立“人国”。  相似文献   

18.
文章拟从“人生追求”与“社会思想”两个维面让鲁迅与孔子进行精神对话。在人生追求上,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与鲁迅的“走”的生命哲学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经世情怀。鲁迅的“中间物”意识是对孔子“中庸”“至善”思想的一种形而上的消解。在伦理学方面,孔子与鲁迅有着根本性的冲突,孔子所倡导的孝悌观念正是鲁迅反封建的矛头所指。孔子的“忠恕”思想只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生活关系的道德准则,而鲁迅的“不宽恕”是对自己信仰、人格和理想的一种坚守与延续。政治理想方面,孔子的“大同”世界与鲁迅的“人国”理念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具有“顾后性”,以尧舜时代为样本,后者具有“前瞻性”,是中国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第三样时代”;孔子的“大同”理想重在物质的满足,鲁迅的“人国”重在精神的觉醒。孔子的思想是“君”本位的“治民”之术,鲁迅则是“民”本位的“启民”之道。教育思想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打破了封建贵族对教育的垄断。鲁迅对中国现代教育的普及和妇女教育方面,做出突出成就。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鲁迅的教育目的是“改造国民性”。  相似文献   

19.
鲁迅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构建了他的以“立人”为宗旨的启蒙主义学观,它对拯救国民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江苏省鲁迅研究会、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和三江学院联合举办的纪念鲁迅诞辰25周年逝世70周年学术研讨会,2006年10月12日至14日在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集聚了来自省内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40余人,收到会议论文20余篇。会议围绕“鲁迅与当代文化建设”的中心议题,从各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富于建设性和启发性的研讨。本次研讨会的一个学术重点在于探讨鲁迅与现代性问题。南京大学包忠文教授指出,鲁迅所追求的现代性,贯穿着“立人”的理想和精神解放的历史欲求,他对“精神界战士”的召唤包含着对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