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关注动态的生成,关注人性情怀。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只有课前精心预设——全面分析学情,构建弹性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才能在课中机智地用活预设、整合预设乃至放弃预设,从而收获生成,让智慧的光芒闪烁课堂,演绎精彩课堂。  相似文献   

2.
化学课堂的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超出教学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在课堂生成中,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进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的互动性和生生的互动性、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的开放性、教学过程的真实性都不断得到体现。这种生成的课堂是精彩的,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目前研究的“动态生成”课堂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必须进行教学“预设”。充分“预设”是课堂的本源、催化剂;生成则是预设的新生命.是课堂生命的体现。在此.笔者也来谈谈如何精心预设.以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相似文献   

4.
教师为生成课堂设置的预设必须是充分的、生成的,只有这样的预设,才对高效课堂有用。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然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简单、机械式地解读了"生成",可是把"预设"却完全地抛弃了。但凡教师操作不当,让生成挤占了学生有效学习的时间,可能学生活跃了,课堂也热闹了,但这只是你看到的表面现象,并没有真正实际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四步:预设课堂流程——弹性灵活;预设有效情境——引领孩子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预设学生反应——使探究活动更具科学性;预设教学策略——让课堂拥有生成,以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5.
宋天峰 《文教资料》2013,(26):26-26,28
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生成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质疑和生成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进步.因此,创建高效课堂必须进行科学预设,促进课堂精彩生成.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只有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促进二者的有机统一,并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建一个积极质疑精彩生成的平台,才能真正实现多维教学目标,创建语文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6.
"生成"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学的个性化,追求学生生命的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预设教学内容,有效捕捉教学意外,质疑探究课堂问题,引导学生个性化、多元解读文本,从而促进课堂生成,利用课堂生成,不断演绎课堂的精彩,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灵动,更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叶昀 《考试周刊》2014,(95):68-68
<正>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而课堂上不一样的精彩往往来自于课堂预设之外的绝妙"生成"。然而,富含生成价值、引人入胜的课堂,并非与时俱来,更绝非凭空产生。那么,作为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优化思维,变革教学方式,让数学课堂生成无尽的精彩呢?一、精彩预设,促进数学课堂生成的创新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老师、学生、教学内容作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三个基本元素,这是每一个教育工  相似文献   

8.
生成性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新理念之一。本文研究民族地区英语课堂中学生问题生成与教师回应策略。通过研究,了解到课堂依然是"知识课堂",问题以预设为主,缺乏生成,课堂缺乏互动,教师回应策略欠缺。提出今后课堂要从"知识课堂"转向"生命课堂",从"预设问题"转向"生成问题",加强课堂互动,提高教师问题回应策略意识。  相似文献   

9.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力的,就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因此,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处理好以下"四大问题"。一、预设与生成两者如何平衡课堂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认为,过分关注课前预设,忽视学生的独特个性固然不可,但过分尊重课堂生成,没有足够的"预设"作为铺垫,教师就不会用高屋建瓴的眼光审视教材,对学生的学情也难以驾  相似文献   

10.
传统教育孵化出的政治课堂无效性和僵化性严重,预设大干生成。新课程改革需要教育主体培育和优化课堂的生成资源,创新教学模式,营造科学、民主、合作的新型课堂,注重学生的情感实践体验,以生为本。以此切入,望探究出激活课堂活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精彩有效的课堂"都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真正有效的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及其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就是动态生成,动态生成本身就是教学过程中随机捕捉和适时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过程.叶澜教授曾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因此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随时抓取在课堂中即时突发的新信息,及时筛选,合理取舍,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从而使课堂在不可预约的精彩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的今天,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已经成为每个老师非常关注的教学热点问题。老师们已经改变了观念,理念上非常注重对课堂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处理,但是当真正遇到课堂生成的问题时,究竟该如何面对又都是一线教师的困惑,那如何对待课堂预设中随机出现的生成,让它成为课堂的精彩之处,这是值得大家深思和探索的。精美的预设应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预设与生成,教师运筹帷幄,会让语文课堂更显精彩。  相似文献   

13.
<正>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虽然课堂教学往往要根据备课有预设地进行,但是如果能够随着学生的思维跃动而不断注入新的活水,这个课堂就会备受学生喜欢。这需要我们教师有着更高的课堂驾驭能力,课前备课时就要为"课堂的生成"留够空间,课堂上及时捕捉生成的瞬间,并且合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由此对课堂生成的资源做深度挖掘,加强课堂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堂的各个要素组成有机的整体,而非根据预定模式进行机械的安装组合。课堂上所发生的不是单一的认知活动,而是生命灵动的过程。因此,课堂在本质上具有生成性,即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对话、碰撞中,即时生成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僵化的课前预设,而要抓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预设时考虑学生的需求,在教学时促进课堂的生成,把预设和生成相结合,把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这样的学生才是思维灵活的学生。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只有把"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让预设与生成实现"零距离"的和谐共舞,我们才会步入理想课堂境界.  相似文献   

17.
<正>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高效课堂则把"生成"当成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高效课堂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传统教学是重预设而轻生成的,教师精心预设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牵着学生走,教师教得好苦,学生学得好累。新课程理念认为,光有"预设"没有"生成"是不够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呆板缺憾。要"预设"  相似文献   

18.
目前大部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依然是预成性思维统领着的"规律"课堂,过于强调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唯一性,不允许出现"意外"。实验教学需要精心预设,也要为生成创设情境、留下空间;同时也需要教师不断捕捉"意外",及时判断、重组,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推动实验教学由预成性思维统领着的"规律"课堂向生成性思维主导的"动态"课堂转变。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品德课堂教学关注预设和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本文主要从新课程下精心预设"意料生成";敏锐捕捉"意外生成";合理利用"预设"与"生成"三方面进行阐述,使学生、教师、教材、课堂有机地相融、和谐地构建,充分展现动态的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前者体现阅读主体对文本和知识的尊重,是一种显性的外露;后者体现教师对学生和课堂的尊重,是一种隐性的课堂文化。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而生成则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因此,正视课堂中的"生成",既有利于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又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动态化和过程性特点,改善对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