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学习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情感因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情感因素是学生在评价以及欣赏一个美术作品时的标尺,在美术教学中所渗透的情感因素也是极其浓厚的。美术教学是对学生所作出的艺术教育,对学生的情感的教导以及培育、升华都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因此在美术中渗透情感因素进行教学是艺术的升华。  相似文献   

2.
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的培养即素质教育中的美育,美术课堂中除了教材内美术知识的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生对美术的理解、感受,用艺术的眼光看待美术作品,拥有用艺术语言表达美术的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对美术作品的欣赏、美术作品的设计中,还体现在发现生活的美好中。教师应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作品的赏析、品味和感受上,启发学生动手、动脑等感官,逐步提升初中生对美术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3.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利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鼓励他们大胆参与评论,提倡用多意理解作品等方法发掘学生的审美情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注重审美教育,使美术欣赏教学能更有效、更合理地开展。  相似文献   

4.
何飞飞 《教师》2013,(32):88-88
初中是美术教学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思维养成的重要时期。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美术方面的情感培养,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欣赏的感情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个人美术素养。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能促进课堂知识的互动,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学生形成完整的美术艺术知识体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图像感知能力是指通过各种感官,面对图片和事物获得情感体验的基本意识与能力。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学校艺术课程设置面临变革,小学美术教师应改变传统观念,在欣赏维度下引导学生在美术课堂感受图像、解读图像,提升学生的图像感知能力。本文主要是基于欣赏维度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图像感知能力进行分析,希望对于美术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何谓"生态型美术课堂"呢?简单地说,就是焕发出学生的生命活力的美术课堂,即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充分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使他们乐于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使情操得到陶冶,审  相似文献   

7.
小学美术是一门艺术课程,它旨在通过教学与实践练习教会学生欣赏美、研究美和创作美。由于美术是一种美学的情感实践课程,主要创作来源于生活。因此,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贴近生活,摈弃过去课堂上那种教师一味注重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学习和熏陶中认识美,从而创作美。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没有一种艺术能像音乐那样迅速地激发起人的情感,并随着优美旋律进入浩渺的想象空间。在学校的美术教学中,我一直尝试让音乐进入美术课堂,运用音乐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音乐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音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历来,学校的美术欣赏课仅限于学生看图片,教师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及艺术特色。由于理论性知识较多,致使课堂显得单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更谈不上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内涵了。而音乐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在美术欣赏的同时,适当地播放一些音乐…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美术课堂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民族艺术发展,是传承民族艺术,培育美术人才的捷径。给初中生提供更多机会接触阿荣旗的文化艺术,在美术课堂中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民族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0.
吴敬敏 《广西教育》2007,(11A):43-44
何谓“生态型美术课堂”呢?简单地说,就是焕发出学生的生命活力的美术课堂,即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充分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使他们乐于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使情操得到陶冶,审美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发展,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不但要传授专业知识,也要重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生活态度,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促进学生情感的迸发,更好地体会美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本文对中职美术欣赏教学课堂中德育教育渗透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份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美术欣赏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欣赏者的情感倾向和审美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美术欣赏与美术技巧比起来,其价值是美术技巧无法相比的,因为美术欣赏对学生的审美意识、能力以及鉴赏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是,纵观小学美术课堂,我们不难发现,美术欣赏还停留在很直观的层面,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拓展学生的欣赏空间,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在艺术教育中,学生通过欣赏优秀美术作品,既可以积累大量美术知识、开阔自身视野,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的艺术情操。教师要提升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掌握美术技能的同时,也能逐步实现个人修养的提升。因此,初中美术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构建欣赏课有效课堂,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带领学生欣赏并深入分析美术作品,在启迪学生智慧、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也保证了初中美术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文章简述了初中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构建初中美术欣赏课有效课堂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姚胜辉 《学周刊C版》2019,(16):151-151
现今的美术课堂,在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学生在美术课中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在美术课堂中欣赏艺术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合作探索的能力和培养创新的精神。课堂不再只是文化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素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独立参与到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探索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5.
教育改革中,高中美术欣赏课程已成为审美教育的核心,通过欣赏直观的美术作品,感染和培养受教育者,提高艺术审美能力。美术欣赏为美术教育提供了必需的知识要素,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美术概念及社会作用,并认识美术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进而探讨美术作品的情感与精神表现。美术欣赏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从生活中真正感受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6.
一、情感的培养美术教学活动,无论是绘画、欣赏还是其他的美术活动内容都离不开人的情感参与。美术教学中,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正如英国艺术评论家罗斯金所说:"如果不是为了爱而去画它,一定画  相似文献   

17.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主要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认识,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人生观,在开发学生心智、潜能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一、美术欣赏要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美术现象也随处可见。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还可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活动相结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如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建筑中的门厅、走廊、教室等场所展示学生作品,这样既可美化校园,营造艺术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美术欣赏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里面渗透了各门学科的知识,所以说一定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二、美术欣赏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情感是审...  相似文献   

18.
韩淑芳 《广西教育》2014,(29):126-126
正美术欣赏课不仅要传授学生美术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审美能力。要使美术欣赏教学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理解能力与美学感受力的目的,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科学选择,善于从小学生的学习特征、认知能力等方面出发,打造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收获知识,获取审美鉴赏能力。一、调动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兴趣是个人的情感倾向,是个人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浓烈的情绪色彩。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对于小学美术欣赏课也是如此。美术欣赏属于艺术范畴,具有一定的复  相似文献   

19.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必须注重美术素养的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术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美术是用艺术形式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法.美术教育有利于推动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增进智力和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将来从事各项工作.加强对美术欣赏课程的学习,深入了解艺术素养的内在意义,则能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道德情感、审美趣味、意志、智力和创造性等基本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20.
美术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要以情动情、以情育情,用情感来活跃课堂交流的气氛,要将美术欣赏课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进行学科间的沟通、渗透,从而构建多元的、开放的、综合的美术欣赏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