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体验式德育是融生态和体验于一体的一种新型德育模式,它通过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德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体验、思索、领悟情境活动存在的丰富道德内涵,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课题组将生态体验式德育模式引入技校生群体,检验生态体验式德育对技校生道德发展的作用。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学生接受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时间越长,学生的道德水平也就越高,表明生态体验式德育可以有力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生态体验式德育主要是通过加强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程度来提升其道德水平的。  相似文献   

2.
论走向体验之路的学校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普遍存在着实效性低下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恪守着一种“知识德育”的路径,用道德知识的传授代替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把德育过程等同于道德知识的认识过程。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在体验中,通过反思和实践去学习,是“做中学”与“思中学”的结合。在德育中引入体验式学习,有利于学校德育回归本真、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反思力、升华道德境界。营造体验型的学校德育文化氛围、创设体验型道德情境、组织开展体验型道德实践、开发体验式德育教材等是体验式德育实施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利用体验式班会的特点和优势,理论上能够有效减轻重理论灌输、轻道德体验的传统德育弊病,带来更好的德育效果.文章以七年级学生为对象,以行为规范主题教育为内容,对体验式班会的实践展开论述.实践表明,体验式班会能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改善学生的不良行为和思想,有利于学生体悟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培养,是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内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传统德育是一种知性德育、灌输德育、考试德育。传统德育的目标、方法、内容及德育的评价制度等都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难以满足大学生道德成长的需要。改变传统德育模式,方法与对策很多,其中体验式德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德育之路。那就是把高校的德育课从知性德育模式转换到体验式德育模式中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道德情感,在体验中深化道德认知,从而让学生自己作出道德选择,升华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得到全面落实。而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其本身即小学德育的载体,提升其教育质量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以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热议的焦点。"体验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需要科学应用,以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对"体验式"教学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6.
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意欲将大学生在德育中长期失落的"主体人"归位,但却遭遇大学生主体沉默的回应.原因在于高校德育内容偏虚、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不足,无法与大学生"主体"产生共鸣.只有重新定位高校德育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观,优化德育内容,注重道德体验,强化道德实践,加强大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与生成,才可以使高校主体性德育真正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7.
"体验式"教学旨在依据科学的教育方法,围绕预设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去认知、学习,从而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在基于学生生活认知的实践基础上,注重学生的体验式教育。"体验式"教学需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感官和认知体验,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  相似文献   

8.
为顺应即将到来的"道德学科化"改革,日本德育课的教学模式也已开始向"思考的、讨论的德育"的转变。其核心是坚持"理解的""对话的"德育,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接受多样化的价值观。教学模式的改变同时也要求教师学习、研修课堂提问技巧,提升自我德育能力。这次教学模式的变革是对日本战前即开始的灌输式德育的否定,是体验式德育的进一步深化。其目标是实现学生的道德性,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欺凌等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9.
生活德育所猛烈批判的知性德育是且只能是实然的知性德育,而非本然的知性德育。道德有两种形态,相应地,道德教育也包括品德教育(或道德规范教育)和知性德育两种,后者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是德育家的理想追求。当代西方的知性德育偏重于形式与能力,忽视了科学的道德知识、道德真理等实质内容。只有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才最有可能获得科学的道德知识、道德真理。知性德育的直接目的不是培养"有道德的人",而是培养真正"懂道德的人"。当前,我国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知行分离"现象在于其"知"非"真知"。真正"懂道德的人"必然会经常作出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型社会形成过程中,如何以浓郁的人文气息、鲜明的价值关怀真正引导学生自主步入实践殿堂,培养其学习追求的道德责任,是高校的历史使命,亦是高校德育人性化实践的发展趋势。然而高校内部德育整体融合观念的缺乏,德育目标指向与价值功能的偏离,对学生主体性的忽略等严重制约了人性化德育的实施。为此,本文提出:一是要拓展德育视野,将德育与整体教育融合,全面确立教师教育者主体地位;二是要转变德育观念,将德育目标指向教育对象的道德智慧的培植与开发,努力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三是改革德育模式,“德育过程生活化,生活过程德育化”。在独立性向整体融合性、说教感化型向实践互动型转化过程中走出一条高校德育人性化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11.
学校德育工作要取得成效,有两个必要的途径,其一是让学生作为主体出现在每一个教育场中,即实现其主体性;其二是将德育活动依附于现实的学习、生活,继而落实到学生个体,即实现其生活性。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置身于德育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道德认知与体验,实现道德的成长。而这两个途径都要求德育工作者树立立体的德育观,把德育的总体目标细化为若干个看得见、  相似文献   

12.
从古自今,许多思想家都是将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不言而喻,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不同于智育,它有其自身的规律,德育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尤其强调学生的主体经验及情感体验,这是有效德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文通过对拓展训练与德育过程的对比分析,提炼出了值得学校德育实践借鉴的方式方法,即体验式教学。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主席曾语重心长地说:"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是大家公认的,那么,怎样行之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呢?秉承我市"生活体验式德育"课题的启动、实施,龟山中心学校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着手,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体验中规范言行,陶冶情操,树立理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让学生在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在德育实践中存在着一种将德育独立化的思想倾向,为此,学校德育教育应当以人为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习惯,使其在实践中自觉地将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行为法则,以更好地实践道德生活。当前德育方式变革关注的重点是重视课堂、网络以及实践对学生交流的影响,变"训导观"为"指导观",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道德分析与评判。  相似文献   

15.
"生活德育",即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基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经验系统的一种德育模式。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这就要求,学校要通过对学生实施生活德育,促进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也是提高德育质量的基本方法。其中,利用体验式教学方式,不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学生通过自我探索、相互合作与讨论而获得成长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探究体验式教学方式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9,(35):132-133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德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之首,每个教育教学工作者都要积极响应我国提出的"以德树人"教学理念,优化初中生的道德品质。其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便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应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通过以学生为本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学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本文将从科学设计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生活德育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丰富学生的德育体验,升华学生的道德品质三个角度分析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18.
教师要在结合体验式教育的基础上,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良好的德育课程学习环境,完善德育课程建设,从而加强学生的道德体验。  相似文献   

19.
<正>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体育的功能比较单一,提高身体素质成了唯一的价值。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培养德技相长的学生作为目标,将促进学生的身心统一作为重点。因此,在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融入德育的内容,将体育的体验式德育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使学生作为道德主体,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在思想上实现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  相似文献   

20.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其真谛是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绝生活。教育实践也证明:道德教育是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丰富生活基础上的道德知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道德知识。只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具体指导意义的道德熏陶,才有真正的价值。因此,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学生才更容易理解和乐意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