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中国教育日趋大众化的新形势,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入手,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增强课程本身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文学表达等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文化大众化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本文简单的介绍了现当代文学教育的现状,以及分析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侧重介绍实施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要强化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授之以法、完善教学手段、加强课外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是高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本文试图通过调整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合文化观念等教学方式的探索,在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增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是高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本文试图通过调整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合文化观念等教学方式的探索,在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增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高校教育强调对学生学习文化和思想多方面的教育,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工作而言,在完成专业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也能够同步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文章立足于这部分教学工作,探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问题,意在明确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培育意义,并进一步探索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科学路径。通过实践分析可知,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教师需从自身出发提升人文素养,结合现当代文学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养成经典诵读习惯,积极组织能够体现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提高师生互动力度,为学生提供良好实践平台,从教育工作的各方面入手,融入人们精神培养元素,体现人文精神培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近几年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很多高校提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比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运用"比较"解读作家作品、把握文学史发展的方法,包括比较文学课程强调的跨界性比较教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自身发展的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比较教学。本文主要探讨后者。在中国现当代小说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教学法主要有题材比较法、情境结构比较法、意象原型批评法;跨媒介比较等方法。对于解决当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困境、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学术思考能力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材主要由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三大板块组成,这三大板块中,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主要作为人文素质培养而设置,而现当代文学作品由于贴近时代,能反映现实生活,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价值观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学中应注重生命和道德的教育,选择学生喜爱的作品加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学素质能力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现当代文学是不少高职院校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文学修养的主要途径。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的颁布,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将专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逐渐转化成为综合素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还需要提升对现当代文学教学的重视。本文主要对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并对文本阅读的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从文学作品的朗诵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文章从改革考试和作业方式、诗歌朗诵、戏剧排演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审美性,这门课程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注意授之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完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课外阅读,使学生培养和树立科学的文学史观,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视野和文学性思考能力,从而建立系统性、完整性的知识结构.力求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当代文学课对留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及语言交际能力的养成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以中国文学作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内容的课程中,普遍存在重古代文学轻现当代文学,而现当代文学中重现代文学轻当代文学的倾向。事实证明留学生对当下中国的现实和鲜活俗白的语言最感兴趣,不论从语言难度还是内容呈现方面考虑,留学生现当代文学课都应该先由当代文学入手。而当代文学部分,要加大新世纪文学教学比重和分量。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亟待与基础教育语文课改相街接.不仅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中小学教材中的现当代经典作品进行阅读,还要注重文学经典的文学性,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从而架构一座连接高师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基础语文教育的桥梁,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13.
论文针对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学与研究中,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其在高等教育新的变革过程中问题存在的原因。同时,文章指出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学必须回到历史情境直面文本,加强文学作品阅读与阐释基本能力的训练,及全社会人文学科教育要重视文学作品阅读培养的特殊性;并从现当代文学“人的文学”核心命题与高等教育“以人为本”思想的关联中,探寻现代教育如何培养具有人文关怀、人文精神高素质优秀人才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高校中文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开设水平直接关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在多年来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提高课程开设的水平,不能就课程论课程,不能仅仅局限在本课程范围内来看问题,而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中将其建设成精品课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抓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课程群的建设,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作出准确的定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课程群中的一门主干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课…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本文以电大学生为例,针对当前大学生在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语言把握能力不足、缺少生活感知能力与情感领悟能力以及思辨能力欠缺问题,提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教学,要面授和网络研讨相结合,借鉴武汉大学王兆鹏教授提出的"四步教学法",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感悟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张洋 《成才之路》2012,(3):25-25
目前,高职高师大学生文本本位意识和文本细读能力缺失,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着与大学生文本审美能力培养相脱节的问题。文本审美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的重视与实践。只有通过改进教学方法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文本审美的主体意识和能力素养,才能弥合现当代文学教学在实际效果与应该效果间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面对新的形势,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已是刻不容缓。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面临的挑战,然后就改革途径和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儒家传统思想的诞生和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儒家产生、发展以及吸收本民族、外来文化的一个过程,儒家传统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和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抱着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理智地对待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不仅是一种历史的传承,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化思想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对现当代文学教学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现当代文学课程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本文主要围绕儒家传统思想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一话题详细而有序地展开。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7,(74):5-6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与作品阅读密切相关的课程,但随着信息技术和传媒技术的发展,电子阅读正以巨大的诱惑力改变着大学生们的阅读行为,低效或无效的浅阅读和泛阅读流行于大学校园,个性、深入、多元化的阅读渐渐消失殆尽。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作品的阅读陷入尴尬境地,如何与时俱进地推动大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关系到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非常需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创新创业是当今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容。高校要在学校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高校双创课程改革和发展,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提升大学生双创课程的实用性,加强学生对双创活动的参加,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其创业就业能力。本文在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双创课程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提升大学生双创课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