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在日语学习中,授受动词的使用以及与相关敬语的联系倍受众专业人士的青睐,且之于初入门的学生而言也是一个学习的难点。在日本社会中,授受关系不仅是一个授与受的动作趋向,更关系到人与人的亲疏观念,尊卑意识以及深埋在日本社会的文化理念。中国有句古谚语,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里,笔者就引以这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一个“授”字为切入授受关系的引子,首先,对授受动词中的“くれる”和“もらう”做一个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日语学习中,授受动词的使用以及与相关敬语的联系倍受众专业人士的青睐,且之于初入门的学生而言也是一个学习的难点.在日本社会中,授受关系不仅是一个授与受的动作趋向,更关系到人与人的亲疏观念,尊卑意识以及深埋在日本社会的文化理念.中国有句古谚语,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里,笔者就引以这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一个"授"字为切入授受关系的引子,首先,对授受动词中的"くれゐ"和"もらぅ"做一个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古食礼杂谈古饮食之礼极为烦琐。这里只谈古食礼之异于后世者若干事。古人在食前必洗手,其盥洗方式有二:一种是一般人平时自行沃洗。《仪礼·士冠礼》:“夙兴,设洗,直东荣,南北以堂深,水在洗东。”郑玄注:“洗,承盅洗者弃水器也。士用铁。水器,尊卑皆用金,及大小异。”  相似文献   

4.
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追溯历史,“礼”从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逐渐演变为人们观念形态里的“礼”、礼,原由三个内容组成:其一、礼物,就是行礼所用的宫室、衣服、器皿及其他物质的东西;其二、礼仪。就是使用礼物的仪容动作;其三、礼意。它是由礼物和礼仪所表达的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内容、旨趣或目的。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教学理念主张“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改的理念更是“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具体地说,教师与学生不应是授受的关系,教师不是教会学生,而是教学生会学。因此,课堂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会学,着眼于学生发展。下面笔者以分数应用题幻教学为例,谈一些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6.
在日语学习中,授受动词的使用以及与相关敬语的联系备受众多专业人士的重视,对于初学者而言也是一个学习的难点。授受关系动词所表达的不仅是一个授与受的动作趋向,更关系到人与人的亲疏观念、尊卑意识以及深埋在日本社会中的文化观念。用认知语言学的移动图式理论来分析授受关系动词所体现的方向性,对于减少学习者的语用失误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在行礼方式上也是十分讲究的,与人相见或举行祭祀时,为了表示礼貌和敬意,行礼时却也长幼分明、尊卑有别。现将古代通行的行礼方式列于后。作揖是古代通行的不分尊卑的相见礼。行礼时,身子略弯,双手合抱高举,自上而下延至胸前止。如《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作揖谢了。”拱手又称作“拱”,多用于对尊长。行礼时,身体略俯,两手合抱在胸前。合抱时,通常是右手握拳左手则包在外。如《论语·微子》:“子  相似文献   

8.
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尊卑界线分明.在古代通常以“右”为尊,以“左”为卑,用“右”借指较高的地位.例《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  相似文献   

9.
(一)孔子论“仁”.孔子是第一个以仁为核心来建立人生哲学体系的人.《论语·颜渊》中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段话,曾引起郭沫若的高度重视,认为孔子之礼,“绝不是形式的既成道德”,“是在吾人本性内存的道德律”.(《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孔子倡言之“礼”,不在礼仪形式和尊卑贵贱上,而视它为人的内在道德本性;“克己复礼”就是用这种道德本性去节制人的官能欲望.首先具有个人的道德修养,然后使其行为在社会中发生作用.在“礼”与“仁”的关系中,礼是达至仁的道德台阶;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进于仁是天下归仁的必由之路.“礼”之社会化,是“天下”的道德环境;“仁”之具体化,  相似文献   

10.
贾谊礼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谊礼学思想贯穿着礼与法的矛盾。他认为礼与法在产生的顺序上不存在前后之别,两者皆术,同源于道,又皆是道,不存在尊卑之分。这也就否定了礼尊法卑位置关系,偏离了儒家的传统。然而在现实的政治社会中,他在强调礼法并用的同时,又强调礼法的主次之分,即又回到了儒家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婴宁》与《青凤》是《聊斋志异》中爱情描写的两篇优秀作品,蒲松龄为读者塑造了婴宁与青凤这两个美丽、善良的少女形象。青凤是一个世家出身,阁训严谨,温柔典雅,情礼兼备的传统少女形象;婴宁则是一个充满山野之气的、活泼灵秀、纯真烂漫、独具光彩的少女形象。通过对蒲松龄笔下这两种类型的少女形象的塑造进行了分析比较,探讨了这两篇小说的篇章结构、写作特点、表现方法及作者的文化意蕴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冠笄之礼是青少年的“成人之道”,是以仪式为载体的“成德之教”;使青少年“明于人伦”,有利于个体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冠笄礼对当今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启示包括:创新现代成人礼的形式与内容,帮助青少年树立成人意识;充分开发“通过仪式”的教育功能,强化仪式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感染作用;积极运用“体验式”道德教育方法,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角色教育;强化青少年“尊”与“敬”的意识,培养其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之情。  相似文献   

13.
婴宁是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婴宁篇的女主人公,被赞为“蒲松龄笔下最美的女性”。众多研究者认为婴宁浑沌未开、憨痴喜笑、天真烂漫、清纯可人,然若细察之,却发现婴宁城府极深、善用心计、钩心摄魄、笑里藏针。婴宁大智若愚的本性主要表现在“非为婴儿”“笑乃工具”“以静制动”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授受行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行为方式,在日语中使用授受动词来体现授受关系,它不仅可以表示物品的给予与接受,同样也可表示行为的授受,而行为的授受在日语中主要通过授受补助动词来实现,文中就授受补助动词"てくれる"的恩惠授受意识研究正是这种关系的体现之一,授受补助动词"てくれる"的使用,体现着日本人的授受表达方式与恩惠意识心理的关系,并对中国日语学者在使用"てくれる"时经常出现的误用现象进行纠错。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语法上还是文化上,日语和汉语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日语人称代词的总数量要比汉语多,但是使用频率却远远低于汉语、日语的授受动词、被动句、谓语、敬语体系、行文结构以及汉日语言语法、句式的构造差异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这是与日本文化、日本人处理人际关系的习惯密不可分的。在翻译活动中,可以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规律来指导翻译实践,超越语言原有的构造和含义,从人类的认知角度、文化特征等更高的层次来进行翻译,达到翻译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6.
翻译评论是导向性文章,研究翻译评论中的礼貌因素对于评论水平的提高和对以后的翻译评论的撰写有较大帮助。根据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结合《中国科技翻译》2000~2004年的50篇中文科技翻译评论,从语用角度对科技翻译评论中礼貌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可以探寻出一些礼貌策略的使用规律。  相似文献   

17.
在礼貌原则的基础上提出辨别"ていただく"发话行为的4大语用要素——社会距离、利益负担、主导权、实现力,据此对"ていただく"的功能进行考察。通过分析,得出授受补助动词"ていただく"的使用而随之产生的4大发话功能.即“授受”、“请求”、“容许”和“愿望”及其授受脱离现象。  相似文献   

18.
倚重新批评理论的细读法解读《婴宁》,专致在文本的有机体中挖掘幽微隐密的信息.小说中存在两个吴生;秦母筹划了王子服与婴宁的相遇,王子服在经历婴宁所设重重考验后终成正果;婴宁的双重性格中,纯真为本为体,慧黠为表为用;成熟致其不笑,内含的任性致其笑之"不复";"全人"含意乃指处世之成熟;"婴宁"的命名隐喻了女主人公从未改变之性格的不同显化方式以及她的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19.
虹影作品的创作主题繁多,情感交织。其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在叙述个人经历的同时,更具女性成长主题的言说。小说主人公在生理和心理上经历了大饥荒时代的饥饿,更在无形的父权制压迫下受到外界他者的否定,所有的遭遇构成了虹影“失乐园”式的悲情成长过程。但是,虹影逃离家园,凭借自己的固执和倔强,超越了成长的局限,终获自我主体性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20.
桐城《高林汪氏宗谱》中有张英佚文三篇,即《高林汪氏宗谱序》、《尔玉公传》和《汪老伯母胡太孺人八秩荣寿序》,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张英介绍高林汪氏家族发展和纂修宗谱的特点,阐述自己对修谱等相关问题的认识,叙述同汪德雯的深厚情谊;同时,张英对尔玉公和胡太孺人十分景仰,撰写传记和寿序以颂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