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年冬天,编剧刘恒,导演李少红凑在一起“攒”出个剧本。李雪健当主角。用时下最流行的话:让他过把记者瘾。《四十不惑》一片从导演、编剧到策划(田壮壮)、演员(女主角宋丹丹)都是响当当的“大腕儿”,要不挣上个什么大奖,也实在对不起自己。继去年在瑞士洛迦诺获个最佳国际评论奖后,今年二月又从柏林载誉归来。看来,雪健这把记者瘾过得蛮好。自从“宋大成”和“焦裕禄”被宣传过滥后,雪健一直拒绝采访。他的家彻夜黑灯,电话总无人接,  相似文献   

2.
刘非非是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栏目的记者。在首都打响“非典阻击战”的日子里,他走上“非典”前线,多次深入“非典”病房和急救中心等危险地带进行采访。并在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地写下了这篇《采访札记》。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圈里,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有个流传甚广的绰号——“唐老鸭”。《我从战场上归来》和《我钻进了金字塔》两本书详细记述了他的传奇经历。和许许多多读过这两本书的人一样,我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英雄记者。 踏着去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我如约到了“唐老鸭”的家。他一米八几的个头,背稍稍有些驼,架副眼镜,乐呵呵的,很是憨厚。我与他相距如此地近—— 这就是“唐老鸭”? 记者哲学——忘了卡帕是谁 进入“唐老鸭”的家,我就开始在能看见的空间里到处寻找卡帕的照片。  相似文献   

4.
“当记者的样样通,样样松。”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议论。哈尔滨《新晚报》记者王景富却以他对冰雪艺术如醉如痴的眷恋,执着坚韧的追求,浇灌了成功之花,成了我国罕有的冰雪文化研究的专家。爱冰恋雪挚着深沉也许是冰天雪地的陶冶,这位农民的儿子从小就对冰雪有特殊的感情。他喜欢坐爬犁在铺满积雪的乡间大路上奔驰,去领略粉妆玉砌的冰雪自然风光;他喜欢在大雪之后与  相似文献   

5.
挑战人生——记北京三花高科技公司总经理、首都骨伤病研究所所长柳海峰和他的三花接骨散本刊记者郭艳英特约通讯员董振武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可如今却有人偏要改改“皇历”,推翻这延续了千百年的常规,并自信地宣称“伤筋动骨只需一个月”您相信吗?这是千真万确...  相似文献   

6.
王克勤:《中国经济时报》高级记者。中国当代著名揭黑记者,被业界称之为“中国的林肯·斯蒂芬斯(美国著名揭黑记者)”。近年来先后推出震惊海内外的《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公选“劣迹人”引曝黑幕》、《甘肃回收市场黑幕》等一系列揭黑性深度调查报道。仅2001年一年在他的笔下仅送进监狱的黑恶分子就达160多人。2002年底,他被《南方周末》评为“2002年度中国传媒杰出人物”。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委副书记李文珊任职三年半来,经常到基层调查访问,不论走到那里,遇上什么新鲜事,都要亲自去看看,遇到什么问题,非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可。有些人不理解他干嘛要抠的那么细,看的那么多?日子久了,这样的事多了,人们就说这是他当记者、作家久了,养成的一种“职业病”。去年他听人说藁城  相似文献   

8.
2002年行将结束的一段日子,武汉有两个记者辞掉自己热爱的工作,乔装打扮混入乞丐堆儿,过了40多天的“乞丐瘾”。这两个人就是高汉明和我。 40多个风餐露宿的日子,我们转遍武汉三镇,尽所能去寻找、接触寄居在这个城市里的流浪汉和乞丐们。他们的数量超乎我们最初的想像,用“一个庞大的散存的部落”来形容不为过。在有关职能部门那里,我们未能找到一个具体或大概的数据,但从我们接触来看,  相似文献   

9.
“11月8日”这个日子,对于记者来说,不是一个狂欢的节日,也不是一个放松的日子。这一天,没有休假没有干杯也没有鲜花,报纸照常出版,电视广播照常播出,记者照常踏破铁鞋寻觅着;这一天,仅仅意味着要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更是一年一度的提醒——被人们称作“记者”的人,永远不要忘记了做记者的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10.
2002年10月26日,一位普通的地方电台记者李惊涛走进了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用近30分钟讲述他当“傻瓜”的特殊经历。一个小电台记者为何能走进影响中外的中央电视台?让我们随记者走近这位“傻瓜记者”。第一次当“傻瓜” 1976年的春天,李惊涛降生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爸爸给儿子取名惊涛,希望儿子面对成长道路上的惊涛骇浪,搏击人生。  相似文献   

11.
电波怪兽”、“八人面”等,都是日本人封给竹村健一的外号。每天,他忙碌穿梭于广播、电视担任评论工作,不时还得出外演讲。但是,他“分身有术”,还写了四百多本书。不过,这些书都不是他用笔写出来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实至名归的“电波怪兽”竹村健一,今年62岁,土生土长的大阪人,京都大学英文系毕业,曾留学美国,当过记者、民间副教授等职,目前以评论家身份活  相似文献   

12.
记者的名片     
前些日子,听一位省级报刊的记者谈起两件不见得有趣的趣闻。其中一件事是,某家灯具厂的厂长助理手持该报一位记者的名片来编辑部讨账,声称这位记者“买”走价值500元的灯具时并未付款,只留下了这张名片,结果查实这张名片虽然的确是这位记者的,但他并未去过该厂,连厂长助理也说不是这个人拿走灯具的。另一件事是,一位出租汽车司机也拿着一张冠有“记者”头衔的名片来该报诉苦,声称这位记者要走12升汽油后,长期不归还,结果是该报编辑部并没有这个人。  相似文献   

13.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我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委、高级记者刘振英。刘振英是中央电台的资深时政记者.从1973年起,一直采访邓小平同志的内事,外事活动。他说:“能够在小平同志身边采访.亲聆教诲,是我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4.
2002年3月1日上午,山西省长治市委宣传 部举行隆重的命名大会,授予长治日报记者李慧良“人民记者”光荣称号。当市委书记吕日周亲自把奖匾颁发到李慧良手中时,这位倔强的汉子眼里噙满了泪水……这是一块不同寻常的奖匾,它饱含着李慧良爱岗敬业,不怕吃亏,献身于新闻事业的耿耿忠心,凝聚着他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铁  相似文献   

15.
星期天帮朋友老柳搬家,为他的“穷”而惊讶不已。想不到当了11年记者和编辑,10次在省、市获优秀记者荣誉的他,电视机是14英寸的,大立柜、绷床已老掉牙,洗衣机单缸还停停打打,电冰箱、音响,对不起,尚在“规划”之中呢。我不禁打趣道:“看你还是扶贫对象呢。”柳君笑而答道:“虽未脱贫,但贫而有余。”“贫而有余”,这四个字分量不轻,有哲理味。此语出自何处?仔细一查,原来来自《菜根谭》,其意是说过着清苦的日子而在精神上、心境上是富足有余的,是实实在在的“精神富有者”。是啊,老柳这些年来,当记者是一贯坚持眼睛向前看…  相似文献   

16.
记者之节     
公元2000年11月8日,中国记者将永远记住这个日子。因为这是继教师节、护士节之后的第三个行业的节日,中国上千万记者期望已久的节日——记者节。从此,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们,有了自己的节日。 记者节的诞生,无疑标志着新闻战线上的同仁们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记者神圣的职业更加神圣,可喜可贺。但节中思节,却有许多关于记者“节”的东西要说。  相似文献   

17.
以“国际化品牌、本土化运作”见长的童趣出版公司在2001年取得长足发展,在“2002年童趣公司新春客户交流会”上,公司总经理周爱兰女士通报了这样一组数字:2001年公司销售码洋达1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公司拳头产品《米老鼠》杂志期发行量35万册左右(半月刊),月发行量70万册;除期刊外,全年出版各类图书300多种。周总和孙玮副总告诉记者:“这仅仅是开始,2002年,公司将有一系列的规划,期望获得更大的发展。”记者在此为2002的“童趣”速描几笔:  相似文献   

18.
真实的遭遇     
中学时期的一位老师从家乡来,我们几个同学去看他。谈话间他对我们说:“你们都是记者,你们是我的学生,今天没有外人,我讲个真实的故事:前些日子咱家乡邻县去了一位记者,采访全县办计划生育协会的事。记者要到村里采访,县里有关部门通知了某某乡,乡里选了一个村子。其实,村里没有什么这协会那协会  相似文献   

19.
“是谁扫了你门前的雪?”“是咱亲人解放军。”“你那两只手是干什么的?”“我这两只手是给解放军送水和献花的。”以上几句对白是作者与湖南经济电视台的王记者在列车卧铺车厢里的调侃。  相似文献   

20.
新闻事业是他一生的追求──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振英从党的“九大”到“十四大”持续采访过中国共产党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记者,这在中国新闻界刘振英是第一人。有着30年工龄、28年记者生涯的刘振英,以他的创造性工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时事政治报道开拓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