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史料记载,西洋画传入中国,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大秦(即罗马)景教(即基督教)徒阿罗本携经像来长安,即为西洋画入传中国的最早记录。但这一以宗教为题材的西洋画并未产生任何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研究中,最早有关景教记载的是李之藻所撰《读景教碑书后》,由于后人对文中"岐阳同志张赓虞"的误读,造成《景教碑》研究的混乱。作者通过跨学科、多方面大量爬梳资料后,依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大胆得出"岐阳张赓虞"就是"温陵张赓"之误的推断,试为《景教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李之藻《读景教碑书后》中有"庐居灵竺间,岐阳同志张赓虞惠寄唐碑一幅曰:迩者长安  相似文献   

3.
許蘇民 《中国文化》2012,(2):186-195
基督教曾於唐朝和元朝两度传入中国,但并没有在中国产生一个基督教哲学家。晚明基督教再次传人,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号称“天主教在华三柱石”。徐光启和李之藻的主要贡献是翻译西方哲学着作和科学着作,杨廷筠在这两方面皆不及徐、  相似文献   

4.
<正>印度基督教传统认为,基督教早在公元1世纪中叶就由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圣多马(St.Thomas)传入印度,并发展至今。在大多数国家,基督教进入被传教国家后,都会不同程度地介入当地的文化传统之中,印度也不例外。基督教传入印度经历过叙利亚东正教、  相似文献   

5.
王刚 《华夏文化》2000,(3):25-26
佛教自传人中国以来,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随着其传播与发展,它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在古代,作为外来宗教,佛教并不是唯一的,如景教(基督教中的一支教派)、伊斯兰教、拜火教等等,  相似文献   

6.
正基督教与印度有着悠久而古老的联系,这种联系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1世纪。印度基督教传统认为,公元52年,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圣多马在南印度的喀拉拉邦登陆,并在那里建立了七个教堂,基督教因此传入印度。此后历经叙利亚东正教、葡萄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三个十分显著的时期,发展至今。三个时期印度因受不同特征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产生过不同的基督教艺术形式。基督教初传印度时,正值印度佛教鼎盛期,印度艺术与佛教的关系太过紧密,基督教艺术发展甚微。因此,印度早期的基督教艺术作品,只有极少量得以流传下来。最早也是最能代表印度基督教艺术符号的是所谓的"圣  相似文献   

7.
刘作忠 《寻根》2010,(2):34-38
<正>1840年开始,西方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近代体育,随着炮舰和鸦片一起传入中国,中国的体育事业开始了缓慢的近代化过程。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是近代体育传入中国的重要桥梁。1890年,上海圣约翰书院举行了以田径为主要项目的运动会,被公认为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次运动会。  相似文献   

8.
陈玮 《寻根》2011,(1):64-69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和对外开放的极盛时代,自唐会昌灭法后在中原衰微的景教沿着当时畅通无阻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再次传人内地。北至和林,南至泉州,景教徒的身影无处不在。由于元朝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优礼政策,景教在元朝冶域下十分兴盛,景教汗八里大主教区和唐兀大主教区在元朝领土上存在了上百年之久,领辖有大量教徒。  相似文献   

9.
我国对宗教实施管理,是从佛教开始的。随着道教的勃兴,封建王朝对佛教、道教都陆续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时间大致在东晋南北朝。基督教自唐传入后,亦纳入政府管理,元朝还为之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明清对僧、道之管理,多沿唐以来之旧,皆领于礼部祠祭司。唐以后,我国的宗教管理体  相似文献   

10.
原罪意识与基督教的原罪论中国学人论及原罪意识和忏悔意识时,总是把它放在基督教背景下来讨论,因为在我们的知识领域内,这是基督教哲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这种看法大致无错却又未必完全准确。在基督教哲学之中,这两个概念也有个发展过程。有人指出,《圣经》中并没有原罪概念,是奥古斯丁创造了  相似文献   

11.
摩羅 《中国文化》2007,(2):51-60
原罪意识与基督教的原罪论 中国学人论及原罪意识和忏悔意识时,总是把它放在基督教背景下来讨论,因为在我们的知识领域内,这是基督教哲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这种看法大致无错却又未必完全准确。在基督教哲学之中,这两个概念也有个发展过程。有人指出,《圣经》中并没有原罪概念,是奥古斯丁创造了“原罪”(peccatum originale)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曾於唐朝和元朝兩度傳入中國,但并没有在中國產生一個基督教哲學家.晚明基督教再次傳入,徐光啓、李之藻、楊廷筠號稱“天主教在華三柱石”.  相似文献   

13.
在近现代中国学术史上,“西学”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不断发展演变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会赋予它以不同的涵义,但所有理解中最基本也是共同的一点是:西学指来自西方的文化体系。从历史来看,西学东来和东学西去与基督教的传人有莫大的关系,但无论是天主教还是东正教,它们的传入对中国形成的影响都不及晚清19世纪的基督新教。新教传教士们在中国创办刊物,印刷书籍,兴办学堂,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带到中国,部分传教士还直接参与政治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14.
北堂图书馆     
说起北堂图书馆,必须提及北堂。 北堂,北京天主教区的主教座堂,也是北京城区现存四大天主教堂之一。15、16世纪,伴随西方航海贸易的东扩基督教文化传入中国。16~18世纪,北京作为当时的国都,成为西方传教士的理想之所,早期进入北京的传教士大多来自耶稣会,称耶稣会士。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元朝时期(公元1279──1368),维吾尔族景教[注]徒拉班·扫马奉命出使欧洲,寻求交往。他曾谒见过罗马教皇,拜见英、法国王,顺利地完成了出使欧洲的使命。扫马此行尽管在国内鲜为人知,但实际上繁荣了元代中西交通,其直接效果当如法显和玄奖一样,辉映于世界宗教史和中西交通史中。扫马是维吾尔族人。“拉班”为叙利亚语,是“大师”或“长老”的意思,拉班·扫马即扫马大师。他于1225年生在汗八里,就是当时元朝大都,今天的北京。他的父亲昔班是一位巡察使,曾在北京景教教会中任职。扫马生在这样一个景教徒家庭中,从小就被家…  相似文献   

16.
古老的地理书《山海经》上记载着一条洪荒年代就有的黑水河。在黑水河上段泾流过的区间,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的弹丸小镇,她就是地处滇西北大山深处的剑川县沙溪古镇。沙溪盆地四周星罗棋布地散落着一色的青砖、灰瓦、白墙营造的白族村舍,又众星捧月似地拱卫着跨越了两千多年时间的古道上的寺登街。寺登街这个跨越二千多年时间、连结西藏和东南亚近万里的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下的古集市,因了四千年白族文化历史的见证,于2001年10月11日被世界性建筑保护基金会(WMF)在美国纽约公布并录入了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她和我国古长城、陕西大秦基督教宝塔及修道院和上海欧黑尔——雷切犹太大教堂位列伯仲之间。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期,西方汉学界发生了一场关于《方氏墨谱》中一幅题为“函三为一”插图的广泛争论。翟理斯认为插图的主题为“三位一体”,图中人物分别为耶稣基督和两位景教牧师;劳费尔、夏德、庄延龄、马伯乐、沃纳等人认为插图主题为“三教合一”,图中人物分别为孔子、老子和佛陀。中国学者黄伯禄也参与其中,并带来了具有相当解释力的材料和观点。这场争论虽然并未形成关于景教东传另一历史遗迹的共识,但最终推进了西方汉学界关于中国古代宗教与哲学核心问题的理解。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20世纪初期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面貌,也揭示了此时处在发展转型过程中的西方汉学所具有的鲜明阶段特征,理应成为汉学发展学术史和中西文明互鉴史上值得重视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叙利亚是中东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二、三千多前,这里就一直居住着闪族人,他们在这块土地上栖息繁衍。直到公元638年才被阿拉伯人──哈里发军队征服。从此,叙利亚归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伊斯兰文化也就随之传入。现在,叙利亚人口有1600多万,其中阿拉伯人占80%以上,此外还有摩尔德人、亚美尼亚人、土库曼人和切尔克斯人等。人口中的85%信仰伊斯兰教,14%信仰基督教。叙利亚现行宪法规定:叙利亚是一个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国家。然而,叙利亚的文化形态主要是以伊斯兰文化为主体。只要我们一进入叙利亚国土,就会…  相似文献   

19.
十年前,我们合写《罪与文学》一书,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聚焦于罪意识与文学的灵魂维度的考察,试图通过追问罪意识和文学的产系思考和检讨中国文学传统的局限所在。在这样的思考背景之下,西方犹太——基督教的原罪观和忏悔意识很自然就被当成攻错中国儒家原善观和君子自省意识的"他山之石"。正因为这样,我们写了第五章"忏悔意识与中国思想、文学传统的局限"。儒家不讲罪意识,以性善论为主,虽然异流旁支如荀子也讲性恶,但这个恶,也不同犹太—基督教的"原恶",更没有上升到罪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正自16世纪初期莫卧儿帝国宫廷绘画对基督教艺术的模仿与借鉴开始,印度基督教绘画艺术就已不经意间开启了基督教绘画艺术本土化的探索。在随后的近五个世纪里,印度数代的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风格各异的基督教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从耶稣形象的变化中可窥见一斑。无论是艺术构思、表现手法还是创作风格的选择,都已拥有了显著的印度特色,呈现出印度艺术家对基督教与耶稣本土化方面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努力,为世界基督教绘画艺术积累了大量的创作与创新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