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六年制十二册《高尔基的童年》一文采用了正面叙述、反面衬托和细节刻画的写作方法,再现了高尔基童年时代艰苦的学习环境,锐意读书的精神,坚定的好学走向.抓住这一写作特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抓住正面叙述,突出读书热望.作者重彩浓墨从正面叙述了高尔基千方百计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读书.1.从借书中突出读书的热望.当别人要酬谢阿辽沙做的好事时,他说“什么也不要送”,“借一本书给他读读倒好”.阿辽沙渴望有书,这个心情胜过获得任何东西,从借到书的最大满足中,有谁体会不到阿辽沙读书的热望呢?  相似文献   

2.
《高尔基的童年》(六年制小语十二册),是一篇新选入教材的阅读课文。课文通过借书、藏书、读书和还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突出表现了童年的高尔基——阿辽沙,不顾条件的艰苦和主人的反对,酷爱读书的感人事迹。一、借书。当阿辽沙把迷路的小女孩送回家时,小女孩的母亲要送东西给阿辽沙,以示感谢。阿辽沙“什么也不要”,只要,“借一本书”读读。当小女孩的母亲说阿辽沙的手没洗干净时,他想:“假如她也要擦铜器,刷地板,劈木柴,她的手也不会比我干净。”这一心理活动细节描写表明:处于仆从地位的阿辽沙,要负担  相似文献   

3.
1.阿辽沙为什么站墙角傍晚,奶奶从幼儿园把阿辽沙接回家。阿辽沙不声不响地吃完饭,也不要求看电视,就上床睡觉了。奶奶在他旁边躺下,这时阿辽沙才告诉奶奶:“今天我在幼儿园哭了,我还叫妈妈来着。”奶奶心里一沉,问他:“你为什么哭呢?”“老师罚我站墙角了。”“啊,”奶奶松了口气,“你做了什么错事?”“不对,”阿辽沙伤心地说,“小房子是德尼斯卡弄坏的,老师为什么罚我了?!”第二天早上,奶奶悄悄地把阿辽沙的话告诉老师,  相似文献   

4.
要想读懂一篇文章必须从整体出发,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我国著名教育家袁微子曾指出:“阅读训练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或者叫做全面性。”怎样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整体性呢?试以《高尔基的童年》一课为例,浅谈几点体会。一、从整体出发了解课文众所周知: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教一篇课文就要让学生从整体性上对课文有所了解。如在教《高尔基的童年》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审题了解课文写的是谁,他是什么人,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阿辽沙是哪个国家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那时候这个国家是怎样的社会?阿辽沙在给…  相似文献   

5.
<正>走进名著高尔基的《童年》,我们能理解高尔基对童年、对人生、对苦难的认识,欣赏他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还可以从他的字里行间看到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相似文献   

6.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拿着一本《童年》,坐在那已被太阳晒得暖烘烘的窗台边。打开窗,一股温暖的气息顿时把我围住,这正是读书的好时光。于是,我便开始了与阿辽沙的谈话。  相似文献   

7.
反复读了上面的一组小故事,阿辽沙的眼神和冷漠处境以及莲娜的哭声时时袭击我的心。我想,尽管阿辽沙抓了德尼斯卡的脸,但小房于也确实是德尼斯卡弄坏的,只要老师能弄清事实,赏罚得当也就好了。遗憾的是老师只是简单地体罚阿辽沙“站墙角”,这怎不使孩子“哭着叫妈妈”呢?父母、老师常常只要求孩子听话,却没能体谅孩子的受到压抑而委曲的心情。儿童,有他们的珍爱物。阿辽沙是用他的全部智慧和儿童的纯真感情来画“外婆的小屋”的,所以当老师指责他时他深怕这张画被毁坏,“两只眼睛慌张地找可以放图画的地方”。我想,老师看到这情景,就该  相似文献   

8.
动态     
镇平县下岗职工呈现“图书馆热”近日来,在河南省镇平县下岗职工图书馆内热闹了起来,每天到图书馆阅览借书的下岗职工络绎不绝。自从县政府发布重点面向“4050”(女性40岁,男性50岁以上)安置对象的多渠道再就业的指令后,全县90%以上的下岗职工都制订了学习计划,科学安排,自觉把业余时间用在自我“充电”上。于是,到下岗职工图书馆借书读书的下岗职工多了起来,一度出现了图书供不应求的局面。镇平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抓住这一契机,又筹资近10万元购置了一批专业技术新书,充实图书馆,以满足广大下岗职工读书学习提高专业技能的需要,增强他…  相似文献   

9.
世纪老人冰心曾教导我们要“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明辨是非,行为举止文明得体。世界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就曾借着月光读书,在楼顶读书,在老板的皮鞭下读书。对读书的痴迷,终于把他造就为世界文学巨匠。正如高尔基自己所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  相似文献   

10.
写一次借书的经历。或介绍一本好书。大家都应该听说过高尔基“人生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童年》吧。哎,听过不如看过。我今天就来介绍它。在沙皇俄国时期,阿廖沙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姥姥和母亲带着他投奔远方的姥爷。脾气暴躁的姥爷给年幼的阿廖沙带来了心灵的伤痕。在他年幼时,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为了分家的事而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时常动武。家中鸡犬不宁,这给阿廖沙灰暗的童年又蒙上了一层阴影。分家后,姥爷也随之破产。忘不了那次问舅舅一个问题:“为什么法国人要来打我们?”结果心不在焉的舅舅被炉膛烫到了,却怪罪于阿廖沙。忍无可忍…  相似文献   

11.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用了这样一段文字来表达他陶醉在百年老屋里的读书生活的情形:“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笔者每每读到这里也总是对“借书满架”一句心存  相似文献   

12.
名人书趣     
雪焰 《教师博览》2010,(10):55-56
高尔基:不怕挨棍子 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从小就有着强烈的读书欲望,然而,贫困使他只上了两年学。为糊口与养家,他四处奔波,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但他始终没忘记一件事:读书。他后来回忆时这样说:“如果当时有人对我说.‘你去读书吧。不过为了这事我们要……用棍子打你一顿!’大概这样的条件我也会接受的。”  相似文献   

13.
《童年》是俄国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1868~1936)的自传体小说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是《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写于1913年~1914年。“高尔基”是作者的笔名,在俄语中是“痛苦”“不幸”的意思。他为何以此为笔名呢?原来这和他痛苦的人生经历有关联。  相似文献   

14.
1.使学生了解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童年在一家裁缝店学徒时,在店主人百般阻挠的情况下刻苦读书的故事.并要学习他不被恶劣环境所屈服,利用一切机会刻苦读书,从书中吸取知识力量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5.
读书七要     
青年学生致力于读书上进的不少,但真正懂得如何读书的却不太多。读书有七要,不可不晓。一曰爱书。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没有不爱书、不惜书的。高尔基从小就对书爱不释手,书籍不仅伴随他度过童年的流浪生活,而且伴随着他追求真理的一生。他说:“我爱书,我认为我身上一切东西都是书籍给我的。”英国大诗人济慈宁愿饿肚子,而将朋友资助的伙食费都用来买书。爱书与惜书,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鲁迅先生在读书之前,先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然后拿书,可谓惜书如宝;当代著  相似文献   

16.
《童年》是原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写自己童年经历的书,是一部艺术上相当成熟的作品。书中高尔基再现了他童年时代的生活,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通过阅读,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家艰辛坎坷的童年,还可以知道那个时代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高尔基是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童年》这本书也处处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高尔基的童年时期正值19世纪后期,社会的重重矛盾日益尖锐,沙皇政权的统治腐朽黑暗,人民的不满情绪与抗议声浪日甚一日。高尔基便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他的童年是清贫、悲凉的,但又是充满快乐与爱的。童年…  相似文献   

17.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叙述了高尔基和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和“写信教子”两件事。这是一篇蕴涵浓浓真情、谆谆教诲的课文。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体会父子之间的真情,还要对学生进行“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的人生观启蒙教育。一、整体把握内容,感受浓浓真情揭示课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画(高尔基头像)及课文第一句话,帮助学生认识高尔基,还可以让学生介绍课前查找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同时扣住题目中的“和”字,使学生明白课文不只是写高尔基的事。接着,让学生认读生字词,用钢笔…  相似文献   

18.
十月革命前,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1868—1936)被迫流亡国外,寄居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岛。一次,列宁来到这里看望高尔基。高尔基对列宁讲起了自己的童年和流浪生活。当时列宁全神贯注地倾听着,那双习惯地眯缝着的眼睛灼灼发光。他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这些全写下来,老朋友,应该写!这一切都是非常有益,非常有益……。正是在列宁的倡议下,高尔基创作了三部自传体小说《童年》(1912—1913)、《人  相似文献   

19.
徐朝霞 《湖南教育》2008,(11):17-17
前几天,偶然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有一次,高尔基去拜访列夫·托尔斯泰,一见面,老人就对他说:“请不要先和我谈您正在写什么,我想,您能不能给我讲讲您的童年。比如,您可以想起童年时一件有趣的事儿?”  相似文献   

20.
我一向不喜欢看黑暗的东西,对描写苦难和黑暗的文学作品,如果不是“不得不”,一般也是能不看就不看的。对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1913年)、《在人间》(1916年)、《我的大学》(1923年),这么多年来,都是看了简介后,觉得太悲惨太残酷,一直提不起认认真真读完一遍的勇气。但是他的《海燕》,我是很熟悉的,因为海燕的勇猛、积极,不畏艰苦,不畏黑暗,使我曾经将它倒背如流。到了今天,在《童年》又一次成为初中生必读书后,我想,这该是我克服障碍,好好学习这本书的时候了。《童年》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三部曲描写了“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