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群体极化行为的生成皆依托于相应的新闻事件,网民对这些新闻事件理解时的"成见"则是造成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重要因素。本论文从解释学视角分析了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能造成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成见"、"前理解"及其具体表现方式,并指出这些"成见"、"前理解"形成的原因正是问题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2.
灾后媒介伤害儿童的行为 自"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在频繁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媒介伤害儿童的行为,比如,有些记者一次次强迫幸存的孩子回忆自己的恐怖经历.被埋在废墟下获救的学生,被迫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讲述自己的不幸.这些没有底线的"爱心",构成了对这些幸存者的"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3.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职业精神的外在表现,当前,新闻媒体人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越来越多,对此读者已是深恶痛绝。市场经济原则"侵蚀"新闻理想,官本位和拜金主义"诱逼"新闻道德,采编量化标准"挤压"新闻道德,惩处不力"助长"减损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这些行为给整个新闻界带来极坏的影响,本文从一些案例出发探讨新闻媒体人该如何在社会的诱惑下坚守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4.
个性化推荐对网络用户个体信息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数据挖掘的"个性化推荐"技术正被广泛运用到互联网信息服务的诸多领域。本文以"信息行为理论"为透视点,着眼于个性化推荐技术对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的影响与改变,借助人际关系研究中的"连结强度"理论分析这些改变背后所带来的个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包括学术腐败在内的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令人略感遗憾的是,在其他社会不端行为不断升级换代和"被高科技"之后,学术不端行为还处于比较原始的抄袭、剽窃和不良引用的状态,以至于那些学术打假的精英们都不忍心对其下手,也让我们这些业界人士五味杂陈——在怒其不端的同时,也多少有些哀其不争吧!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了"网络一代"的信息行为特征,分析了他们的档案信息需求与传统档案馆服务之间的矛盾,并针对这些矛盾提出档案馆面向"网络一代"的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7.
"吃货"、"屌丝"、"女汉子"、"宅男/女"……这些网络流行语成为了网络标签,被中国网民贴在自己或他人身上。透过青年网民的网络标签行为,我们不难窥视出其行为背后所指向的青年亚文化意涵,这是在当代特有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青年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探求以及对他们所属亚文化群体价值观的展演。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人的网上学术交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图书馆专业人士在"现有学术体制下的网上学术交往"与"现有学术体制外的网上学 术交往"活动中有不同的旨趣。对这些行为的分析、理解、引导,有助于网上学术交往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期刊论文的引用行为能够体现学术文献间的知识关联,因而期刊引文网络已成为绘制知识图谱的基础素材.专利引用行为与期刊论文的引用行为在频次分布、学科领域分布、语种分布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相似性,因而,期刊引文分析法被"移植"到专利计量领域,并用以揭示专利技术间的知识关联.但专利引用行为是受专利法约束、由垄断利益驱动并导致创造性毁损的复杂社会行为,专利引用主体包括审查员、发明人与其代理律师、社会公众等多方,这些差异决定了"简单移植"期刊引文分析法进行专利引文分析的不合理性和其将导致的结论误差.在研究发明行为特征和区分专利引用动机的基础上,对期刊引文分析法进行"改造性移植",将是后续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中有行人违反交规在前而导致的交通安全事故存在。这些事故,有的是行人无意识违规而导致,也有的是马路中央散发小广告、"撞猴子"等恶性行为故意导致。这些事故,追究驾驶员责任,对驾驶员是否公平?是否侵害了他们应平等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只有德才兼备、孝敬父母,恭敬尊长、言语信实,行为坚决,以"士志于仁义之道"为使命感的知识分子才可以真正称之为"士"。真正"士"者在对待名与利这些影响自己功成身退的因素时,一直保持着返璞归真纯洁自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读者服务冲突较为常见,不仅给图书馆正常工作秩序带来了一定影响,而且也妨碍了广大读者在图书馆内的正常活动。读者服务冲突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主要因素是"问题读者"的问题行为。如何尽量避免和消除读者服务冲突的出现,成为目前广大图书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对图书馆"问题读者"问题行为引发的读者服务冲突进行调查分析,这将有助于图书馆工作者处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第三人效果"由美国学者戴维森提出,它解释了个体受众的认知偏差及其影响下的行为选择,其得到验证的后续结果,有个人支持对媒介活动加强限制以及显性行为的出现等,这一理论的研究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试图解释社会恐慌造成的抢购等集群行为,并为消减此类行为的出现提供可能。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寻"第三人效果"的作用机制,突破了从单一事件中进行探讨,而是将"第三人效果"看作一个循环作用的过程,提出"第三人效果"的三个阶段,针对每个阶段影响"第三人效果"的因素,分析新媒体的应用可能对这些因素造成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推广阅读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本文在客观分析了新时期读者阅读需求行为特点及当代图书馆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嵌入式营销"、"手机阅读营销"、"品牌营销"、"网络视频营销"几种现代营销手段促进阅读推广,同时较为详细阐述了这些营销手段的具体实施方法及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我国最大的网络零售平台淘宝网为例,分析了"CtoC"电子商务环境中出现的网店信息失实、恶性竞争抬头、个人信息泄露等道德失范行为,并从法律建设、道德建设以及经济利益等角度分析了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据此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网络道德评价体系以及加强商务主体道德自律等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美化法参与法平民法——论广告中常用的几种宣传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学家拉斯韦尔在他的经典著作《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中给宣传下出这样的定义:"宣传是通过操纵表述以期影响人类行为的技巧,这些表述可以采用语言、文字、图画或者音乐的形式进行。"在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各地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惊人的浪费现象,诸多盲目的采购行为、低效的建设过程早已经被"合理化"、"合法化",形成了电子政务投资的"黑洞"。针对以上这些症状与现象,对我国不少地方政府而言,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是否可以寻找到一条  相似文献   

18.
赵丽莹  张宏 《编辑学报》2012,24(6):529-531
为了维护和促进学术诚信,对科技学术出版中的灰色不端行为进行研究。在界定"灰色不端行为"的基础上,分析一篇论文标注多项基金、论文署名不实、腊肠论文、操纵数据等4种灰色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和危害,提出供科技期刊编辑参考的防范措施。认为科技期刊需要不断了解变化的和新出现的学术行为规范,判断性地思考和使用这些规范来应对学术不端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当技术已经起决定作用时,很多人还在大谈内容为王、营销为王,但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这些都不能为王了。"传媒的本质不再是内容供应商,而是传媒行为的供应商当全世界人民都可能供应内容时,我们要供应行为。数据驱动行为,不驱动内容,而数据驱动行为,数据即知识,而知识产生行为,这是人性的要求。于很多传媒组织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颠覆。在不同的时代,我们有不同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靖鸣  刘锐 《新闻知识》2008,(6):54-56
一、问题的缘起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虽然,"使用与满足"理论是对大众传播行为的研究,但同样适用于人际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