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空间运动为源域来构建我们对心理状态、五官感知等抽象概念理解的语言现象,被称为"隐喻性运动"。本文将通过语料调查展开研究,探讨日汉隐喻移动表达的词汇化模式、词汇化水平的异同以及两种语言的语言类型。结果发现,同一目标域下,日语的路径动词均较汉语路径动词表达更为丰富,即日语的词汇化水平高于汉语。而方式动词的使用上,日语较汉语更为丰富与汉语较日语更为丰富的情况均存在。在日语表达中,路径动词的使用最多,而汉语表达中,方式动词的使用最多。在语言类型方面,汉语呈现出动词框架型+卫星框架型+均衡框架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英、汉语常用视觉动词词义演变中反映出来的概念隐喻。英、汉语在视觉域的概念隐喻基本一致,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子隐喻上。这反映出英、汉两个语言民族在以视觉体验为基础的对世界的概念化方式上既有比较多的共性,也有各自的语言文化特点。英、汉语常用视觉动词词义演变既从视觉域(属身域)向心域隐喻投射,也从视觉域向外部物质世界域、社会关系域、以及生理知觉域内部隐喻投射。  相似文献   

3.
流行语的高速更新与广泛运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隐喻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在流行语的形成与表达中也体现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试用存在链隐喻理解分析指代"人"的流行语的表达、构成及效果,发现存在链隐喻在代"人"流行语中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从低等级始源域向高等级目标域的隐喻和从高等级始源域向低等级目标域的隐喻,并探析出其隐喻的构成模式主要为新词中的"修饰语+主体"与旧词中的语义泛化;其表达效果则在于隐喻赋予了流行语更形象的表达与更广泛的语用功能,使其能在更大范围内普遍流传开来。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角度讨论了汉语中词语的隐喻投射,并根据隐喻认知的原域和目标域的理论,详细分析了日常生活和现代科技中词语的隐喻投射现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意义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对比理论和隐喻理论对汉越语空间维度词"厚/薄(dày/mong)"在空间隐喻义方面的异同之处进行分析。本文发现在"人品域""价值域""自然现象域"和"情感域"隐喻映射中,汉越语"厚/薄(dày/mong)"隐喻具有相同性。然而,由于汉越两个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色彩,所以"厚/薄(dày/mong)"隐喻也存在汉越民族差异性。这说明,空间隐喻在汉越语中既呈共性又呈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可以很好地用来解释各种方位词及其意象图式投射在其它语域上的隐喻机制。本文依据隐喻理论,首先描述了"来"和"去"的动态空间,然后通过意象图式对其在时间域和数量域上的隐喻机制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认知规律是人们由近及远,从始源域(souse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着人体及其器官的认知往往从认识人自身开始的。本文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探讨了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隐喻投射新的意义以及汉越语言在人体隐喻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是从不同类型的目标域来研究拟人隐喻。通过研究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来分析拟人隐喻形成的过程和作用。拟人隐喻的研究,有着现实性和迫切性,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9.
体验哲学强调体验对语言和认知的决定性作用。意象图式就是一种基于人类空间体验的认知结构。它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可以随着人们注意焦点的变化而发生转换,也能够通过隐喻投射从具体的物理或空间域向抽象的概念域投射。意象图式的转换及其隐喻投射为介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提供了解释。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投射,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这为复制和模仿提供了条件。本文以模因论为基础,解析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并且探讨了模因机制在隐喻概念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认为隐喻是模因的表现手段,模因模式构成了隐喻的认知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