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以云南省为实例,对西南民族地区行业部门就业岗位与2007~2012年高校专业毕业生的对比分析,评价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行业就业结构的适应性状态以及高校各专业的就业前景,借此反映云南地区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为西南民族地区提高大学生就业这一长期的区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问题提供更清晰的审视角度。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互动程度不高,表现在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以及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乏力等方面.作为社会管理者,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提供环境保障;高等院校应主动出击,发挥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主导作用;企业应积极配合,促使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对国家社会经济大系统和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诸多负面影响。本文以河北省十一所理工类高校2013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建立河北省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影响因素理论体系,并采用AHP构建河北省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影响体系,为进一步提出就业区域流向引导策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了高校总量不足、办学经费不足、办学质量下降、办学层次趋同、人才培养结构失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等一系列问题.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应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一主多元办学体制,建立"金字塔型"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建立各层次高校之间的合作网络,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探索毕业生就业新模式,以确保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健康有序.  相似文献   

5.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牵动全社会的热门话题.高等教育大众化因素、高等教育结构因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因素以及就业制度因素等多个层面构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采取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深化高校体制改革、完善就业市场等综合措施,协调有关各方统筹解决.  相似文献   

6.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3,(6):86-89,78
该研究运用统计法、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如何使高等教育结构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难题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校毕业就业情况已经接近轻度警情与中度警情的临界点,但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间还是呈现出良性互动的关系,高等教育结构、产业结构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存在显著的共变关系,同时,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之间存在显著的时间滞后关系。对此,社会各界需要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加以关注,但也不应过度夸大"就业难"现象;高校要将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结合起来,从而更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更快地实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高等教育部门应明晰和强化市场需求信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且调整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建立大学生就业评价和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经历了大规模的扩招,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引发了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会有哪些变化?高等教育应该如何面对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这一系列问题既不是纯粹的教育问题,也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毕业生就业和高等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组织本次笔谈之初衷在于试图打破某一专业研究的思维定势,深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因此特邀学科背景不同、学术个性卓尔不群的学者阐述他们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观点和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怀.  相似文献   

8.
毕业生就业能力与高校分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能力不足制约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加剧了高等教育供求矛盾.高等学校同构化造成毕业生能力结构单一,无法适应劳动力市场多元化人才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降低.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建立我国高等教育分层体系,分类构建适切的高等学校评价体系,制定省级高等教育规划,强化地方政府在高校分层管理与发展中的责任,可以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就业环境困难的问题,也有高校培养的问题.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能够实现就业,是中国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曾指出,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毕业生就业状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自我国99年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来普及全民高等教育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成了困扰毕业指导教师与毕业生的首要问题.如何通过科学的职业规划为毕业生就业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已近成为现代高效毕业指导教师的重要工作.文中就如何以科学的职业规划为基础开展水利工程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更加突出,弱势群体的就业更加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面对日益增长的毕业生人数和日趋激烈的竞争,无论是毕业生自己还是高等学校、企业、政府等都应该积极寻求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使高校毕业生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预期收益,而且影响家庭和个人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区域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影响也值得我们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3.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就业存在舆论误导、供求信息脱节、专业盲目设置、用人单位难以公平招聘及其效率低等问题。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国家要加快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基础;高校要把社会需求作为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和归宿,调整专业结构积极拓展素质教育;大学生应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政府、社会和高等学校极为关注的问题。虽然高等教育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改革,但脱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以多面向就业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大众化,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迅猛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文中从多面向就业的视域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就业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王洋 《辽宁高职学报》2012,14(11):104-106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各种因素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或不能改变。为此,高校毕业生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客观认识就业形势,正确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探索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途径和方法,科学应对,进而缓解和改善这种状态,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诚信缺失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突出。随之而来的就业诚信问题也开始入侵大学生就业市场,并有愈演愈烈的倾向。深入分析、思考大学生就业中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原因,以期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应从诚信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并完善诚信评价体系,完善诚信监督机制等几方面入手,加强教育与引导,使毕业生诚信就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满足民众对自身教育素质提升的必然选择。在分析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就业状况下,进一步探讨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本质上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最后提出该如何有效的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高考弃考等现象,再次引发人们对高等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审视。在对福建省2所高校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高校、科类毕业生的社会分层情况、父子的职业地位相关性,以及父子阶层的地位变化等对比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分流影响毕业生的社会分层;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数毕业生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同时高等教育仍是优势阶层地位再生产的重要工具。由这一研究结果审视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社会分层功能,可以得出高等教育的矛盾性功能依然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强化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的结论。真正很好地协调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的关系,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