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唐文化"兼容并包""体系规范""靠近大众"的文化特征,造就了初唐整个社会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我国历代各行业人士实现人生梦想的主要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也理应成为目前我国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在厘清概念、综合比较的基础上,通过营造校园初唐文化氛围、注重教学场域初唐文化自信的建构、推动初唐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实际运用等路径,为培养我国未来"大国工匠"的文化自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天工开物》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实态和传统科技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技术书,广泛地论述了我国明代中叶以前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两大领域内的三十个生产部门的工艺技术。探讨了宋应星的技术哲学和技术的三个特征,围绕《天工开物》蕴含的工匠精神和技术价值取向,结合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价值为当今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若干建议。通过塑造崇尚技术的社会环境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将依托于传统手工艺的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传承工匠文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现代社会亟需工匠精神的回归。文章基于技术哲学,以技术作为工匠精神的载体为逻辑起点,根据米切姆的技术类型学概念框架,分别从作为人工物、知识、过程和意志的技术分析了工匠精神生成的起点、可能、关键和内核,思考了职业教育作为工匠精神培育主体的"不能"与"不为",提出工匠精神的培育需在教育中前置并探究了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渗透、校园文化三个前置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4.
工匠精神不只是人的感性生发与表达,更是人的"理性"选择和实践。技术理性、审美理性、伦理理性、创新理性构成了工匠精神的"理性之维"。其中技术理性是根本基础,审美理性是灵魂升华、伦理理性是责任担当、创新理性是永续动力。职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包括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涵育工匠精神;塑造"工匠之师",传承工匠精神;完善培养过程,革新工匠精神;实施整体评价,导引工匠精神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以接受主体学生的生活场域和切身体验为逻辑起点,在分析工匠身份、工匠精神以及工匠文化认知偏差的基础上,利用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深入剖析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提出工匠精神培育的身份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三个认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胡冰、李小鲁在《高教探索》2016年第5期中撰文,阐述了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分析了高职教育中依托理性培育"工匠精神"的两个维度,提出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掘理性、培育"工匠精神"的新使命。首先,作者阐述了理性缺失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1.理性缺失下高职教育无法培育工匠的专业精神。2.理性缺失下高职教  相似文献   

7.
以工匠精神、职业精神与劳模精神三个概念为研究对象,运用哲学辩证思维与逻辑学关于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论,全面而深刻地分析其外延间的逻辑关系。研究发现:工匠精神、职业精神与劳模精神在外延上是属于全异关系的三个概念,因为决定其存在的概念的本原内涵是不同的,而非本原内涵的相同、相似或交叉并不影响由本原内涵所决定的概念的外延互不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物联网通信技术基础》课程蕴含了一部通信技术演变历史,本文将思想政治精神和物联网通信基础知识完美融合,突出"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爱国精神教育,强化网络强国理念,体现出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通过引入技术背景的经典故事,激发学生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体现理论自信;并通过分析国际上安全风险事故,提高同学们的网络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深化爱国理念。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成为重要的话题。厘清工匠与工匠精神是首要的工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工匠精神的典范,德国工匠精神的培育无法脱离其良好的社会氛围,得益于德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更离不开德国完善的教育体制。由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培育工匠精神的氛围,一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工匠精神,开放包容,学习外国经验,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职业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0.
"精神青春期"是一个标志着人拥有理性精神文明或文化创造能力的概念。人类所有的理性精神文明成果,可以说都是曾经进入过"精神青春期"的个体创造出来的。就像生理上的"青春期"是人类个体生物学意义上"成人"的一个拐点和标志一样,"精神青春期"是人类个体非生物学即社会学意义上"成人"的一个拐点和标志。"精神青春期"概念是现代人生哲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自然的结果。其提出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精神青春期"概念尚未正式提出,但却蕴含在其思想之中;第二阶段明确地提出了"精神青春期"概念;第三阶段"精神青春期"概念被赋予了丰富的教育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师专学报》2020,(3):95-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振工匠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工匠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表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气质风貌,是人类文明精神价值的主要表征,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精神构成。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创造性转换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建构职业教育系统的非遗教育传承实践体系,践行工匠精神,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才能实现个人精神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制造业技能人才是我国工匠精神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其内涵能为明晰其它类型的工匠精神提供参考。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发挥工匠精神、制造业产品质量改善需强化工匠精神、制造业技能人才短缺需提速工匠指引、提升工匠精神认同需以制造业为突破口、充实工匠精神内涵需以制造业为载体等方面,剖析了制造业发展与工匠精神弘扬的内在关联。从技艺、素养、目标三个维度构架了制造业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持续开拓的专业知识、精益求精的技术技能、攻坚克难的创新能力、严谨专注的职业态度、坚定自信的职业理想、止于至善的价值追求等六方面。  相似文献   

13.
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集中于技术的竞争。由于重"科学"轻"技术"的历史原因,在国家制造强国战略提出后,我国目前对技术重视尤为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工匠精神。从技术哲学角度看,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就是技术精神和精益求精精神,其中技术精神包括创造精神和创新精神。从科学、技术和工程"三元论"出发,我们可得出"工匠精神"是技术院校的类属性,技术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就应该按照工匠精神的构成要素有重点地加以培育和提升。  相似文献   

14.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要求,是推进理论创新的要求。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不够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自信等问题。而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直接关系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十九大精神引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教材、教学、教师"三位一体"出发全面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质量;从学科、层次、年龄三方面构建起梯队衔接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坚定文化自信,打造优势特色学科;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5.
<正>工匠,是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工匠精神是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的职业追求,踏实肯干、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当前,工匠精神对于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升级,实现优质制造意义重大,很有可能进入2016年高考命题者的视野。《经济生活》:可以考查工匠精神对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可结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产决定消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等知识,加以分析。《文化生活》:可以从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和培育  相似文献   

16.
合理性问题一直是科学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围绕该问题的解决,逻辑理性和历史理性都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夏佩尔则用“域”和“理由”两个相关的概念对于合理性作出新的解释,将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结合起来,恢复了理性主义传统并对理性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赋予工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是我们弘扬和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要抓手。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内在需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本质体现。其优化路径从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构筑“互联网+思政课”模式进行探索,使工匠精神更好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努力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至关重要。以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工匠精神”的核心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对文献年份分布、研究作者分布、高频被引文献进行描述统计。基于CiteSpace聚类分析,工匠精神的相关研究可以归为研究背景、内涵界定、当代传承、培育路径、国外借鉴和工匠文化六个维度,并对其具体内容进行了深度文本分析。结合已有研究的不足,对“工匠精神”领域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中华工匠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核心是工匠精神。中华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对于传承发展中华工匠文化,健全职业教育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均有重要价值。中华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教育,重在引导学生认知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传承中华工匠文化精神,领会中华技艺美学意蕴。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社会实践教育与融入校企合作等都是中华工匠文化深度融入高职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工匠精神由来已久,纵观我国几千年历史,中华民族从不缺乏工匠精神,但从全世界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近年来,我国与西方的一些制造强国相比,匠人文化正在逐步遗失。我国制造业要真正走向“高”“精”“尖”,就必须重拾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作为各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必须在人才培养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文章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具体要求,结合汽车检测和维修专业的教学实际,对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