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20美元的赌注使丁肇中声名鹊起丁肇中的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他去美国时家里只能拿出100美元支持他。到了美国,他首先要解决的是生活问题,但是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努力学习,争取得到奖学金,早日获得学位。  相似文献   

2.
丁关海是丁肇中的父亲,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王隽英是丁肇中的母亲,当年也在美国留学。他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一心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早产这个意外,丁肇中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国公民。  相似文献   

3.
我要用中文     
蒋光宇 《下一代》2014,(10):6-7
丁观海是丁肇中的父亲,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王隽英是丁肇中的母亲,当年也在美国留学。他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一心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早产,丁肇中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国公民。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物理学界一直认为物质的最小结构是由3种夸克组成,但是丁肇中却不相信。  相似文献   

4.
蒋光宇 《小读者》2011,(10):38-39
丁观海是丁肇中的父亲.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王隽英是丁肇中的母亲,当年也在美国留学。他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一心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意外早产,丁肇中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国公民。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物理学界一直认为物质的最小结构是由3种夸克组成.  相似文献   

5.
英涛 《高中生之友》2012,(22):37-38
丁肇中是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皆任教于大学。丁观海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而王隽英当年也是在美国留学。他们本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王隽英意外早产,丁肇中成了美国公民。  相似文献   

6.
我要用中文     
丁关海是丁肇中的父亲,1934 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王隽英是丁肇中的母亲,当年也在美国留学。他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一心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早产这个意外,丁肇中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国公民。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物理学界一直认为物质的最小结构是由 3 种夸克组成,但是丁肇中却不相信只有三种。他通过长期艰苦的探索,终于找到了组成物质的第 4 种最小结构。因为中文的“丁”与英文的“J”很相像,所以丁肇中便把这个新发现的粒子命名为“J粒子”。 1976 年 10 月 18 日,丁肇…  相似文献   

7.
丁肇中先生是第四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藉华人。1976年,40多岁的丁肇中先生因发现新粒子 J/4而获得当今世界科学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按照惯例,在授奖仪式上,获奖者必须要用本国语言发表演讲,丁肇中是美籍华人,自然要用美国语言英语演讲。然而丁肇中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后  相似文献   

8.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出生2个月后,父母就把他带回到中国。他12岁时,随全家迁往台湾。1956年他20岁时只身赴美,进密执安大学,于1962年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丁肇中选定了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1972年他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  相似文献   

9.
1976年,40岁的丁肇中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他赴瑞典领奖之前,却因为坚持用中文书写演讲稿出现了一点意外。丁肇中年轻时就到美国留学,英语水平毋庸置疑。那他为什么一定要用中文书写演讲稿呢?原来,他曾经仔细翻阅过以往诺贝尔奖的有关资料,发现在众多获奖者答词中,竟然没有一份是用中文书写的。这使他的心情很不平静,所以他决定用中文书写。他的这一举动却遭到了来自许多方面的非议。首先出来反对的是美国有关部门的一位官员。他对丁肇中说:“你已经加入了美国籍,成了美国公民,所以用英文书写是理所当然的。”丁肇中却说:“我领奖是在瑞…  相似文献   

10.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由于早产出生在美国,成了美国公民。但在心里,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国人。1976年丁肇中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把获奖的研究成果——第4种夸克命名为“J粒子”,因为他觉得英文的“J”很像中文的“丁”。当他得知每一位诺贝尔  相似文献   

11.
丁肇中先生是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市。1936年出生在美国,中学时代在台湾度过,1977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等方面的研究。他的最杰出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文讲述的正是丁肇中中学时代的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新选了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先生1936年生于美国,在台湾长大,是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美国华裔物理学家.1991年10月18日,<瞭望>周刊为他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征文颁奖大会,丁先生便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题,向与会的中国青年学生发表了这篇演讲,用自身的治学经验向大家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大家通过对事物客观的探索,去寻求真理,提出了新时代历史条件下的格物致知之道,对于从事现代科学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新闻周刊》披露了一条举世瞩目的消息: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实验组首次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个消息震撼了沉寂十年的高能物理学界。它成为粒子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座巍峨的里程碑。 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2月4日,丁肇中诞生在美国。他的青少年时代受到来自家庭的爱国主义和崇尚民主科学的思想教育,对于他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丁肇中出生不久,就被父母带回中国。当时正值抗日战争,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有受到完整的小学教育。1948年冬天,举家迁居台湾,他在台湾读完中学。他的一位中学…  相似文献   

14.
<正>在2月18日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丁肇中领导的研究团队对外宣布,阿尔法磁谱仪发现了弱作用重粒子(WIMP)存在的证据,而WIMP就是一种暗物质的候选体;丁肇中称,将于未来两到三周发  相似文献   

15.
在同行眼中,丁肇中这位华裔物理学家的智慧源自古老的东方 1974年,年仅38岁的丁肇中,在美国长岛的布鲁克海文研究所做了一个大胆的实验,发现了一种人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新粒子——J粒子,使沉寂多年的物理学界为之轰动.  相似文献   

16.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由于母亲意外早产出生在美国,成了美国公民.但在心里,他一直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17.
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由于母亲意外早产出生在美国,成了美国公民。但在心里,他一直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中国人,我要用汉语发表演说1936年1月27日,一个大头的男孩在美国密执安州安亚柏市一所医院里降生了。他便是第3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丁肇中。丁肇中在谈及他自己的身世时曾十分诙谐地描述了他诞生在异国他乡的由来,他说:“我在  相似文献   

19.
丁肇中出身于革命志士和知识分子家庭,他的外祖父王以成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土木建筑专业,受革命思想影响加入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中牺牲,母亲王隽英是丁肇中最敬爱的人,1960年病逝于美国,她临终前留下遗言:“爱祖国、爱科学,双爱双荣”。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初中《语》第五册新选了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先生1936年生于美国,在台湾长大,是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美国华裔物理学家。1991年10月18日,《瞭望》周刊为他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征颁奖大会,丁先生便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题,向与会的中国青年学生发表了这篇演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