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分析和解答一些有关万有引力问题的题目时,常会应用物体的引力势能去处理问题.通常所用的物体引力势能的表达式为Ep=-GrMm,这是指选取离地球无穷远处引力势能为零时,物体在地球外部空间的引力势能,其中G为万有引力恒量,M为地球质量,m为物体质量,r为物体距地心的距离.当物体在  相似文献   

2.
在力学教学中需要从引力势能公式导出重力势能公式,说明重力势能公式是引力势能公式在物体离地面的高度h远远小于地球半径R的条件下的近似公式。  相似文献   

3.
物体的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要确定Ep首先要确定零势能面。原则上可以任意确定零势能面,一般取地面为零势能面。但是当我们要比较两个不同质量物体的Ep大小时,零势能面的选择不能任意,否则,就会得出与实际相反的结论,下面以具体事例说明。  相似文献   

4.
在电学的教学中,一般总是以重力势能作为铺垫来引入电势能的概念的。由于移动物体时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路径无关,因而物体在地面附近具有重力势能。同样,由于移动电荷时电场力对电荷所做的功也与路径无关,因此电荷在电场中也具有势能,并称为电势能。这样说来,似乎重力势能是处在地面附近的物体所具有的,而电势能则是处于电场中的电荷所具有的。然而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正象重力势能应该认为是处在地面附近的物体与地球所组成的系统所具有的能量一样,电势能也是属于电场和处在电场中的电荷所组成的  相似文献   

5.
一、在惯性参照系中 ,物体所受的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高中教材力学部分讨论地球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变化问题时 ,先探讨重力的来源 .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 ,质量为 m的物体在地球表面上受到地球的引力为 F=Gm MR2 ,式中 M表示地球质量 .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随着地球的自转而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 ,这就需要向心力 ,这个向心力的方向是垂直指向地轴的 ,它的大小为 f=mrω2 .式中 r是物体距地轴的距离 ,ω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这个向心力只能来自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F,它是引力 F的一个分力 ,引力 F的另一个分力是物体所受的重力 mg.因此 ,重力mg是物体 m所受的万有引力 F的一个分力 .如图 1所示 .   图 1物体所受的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图 2 重力为万有引力与离心惯性力的合力上述讨论是选择以地心为原点 ,坐标轴指向恒星的地心——恒星坐标系 ,这是比地球惯性系更精确的惯性参照系 .大量的观察和实验表明 ,研究地球表面附近的许多现象 ,在相当高的实验精度内 ,可近似地认为地球是惯性系 ,但在探讨物体的重力和万有引力关系问题时 ,由于地球自转 ,地球并不是精...  相似文献   

6.
引力定律地球和月球是由万有引力联系在一起,同样,引力也支配着沿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行星的运动。万有引力作用手整个宇宙,不管存在于何处的物体,它们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引力的大小(F)与两个物体质量(m和m')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在表述这一定律的公式中,G等于6.673×10-11米3/(千克·秒2),称为万有引力常数。  相似文献   

7.
一、不同天体上物体的重量G=mg,天体不同,其重力加速度也不同。由此导致了相同质量的物体当处于不同的天体上时重量也不同。比如月球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的1/6。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即任何两物体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引力的大小(F)与两物体质量m_1、m_2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的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引力的方向是沿两个物体的连线方向。不同天体的引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8.
张军 《物理教学》2014,(5):67-68
物体重力势能的表达式mgh,学生学习后很容易推导和记忆。但在进行竞赛辅导后,知道引力势能的表达式为—G(Mm/r),其中r是物体到地心的距离,M是地球质量,m是物体质量。爱思考、好质疑的学生会想到:mgh的适用范围是地面附近,—G(Mm/r)的适用范围是从地面到无穷远,共同区域是地面附近,那么,在地面附近两种表达式是否一致?本文就想给爱思考、好质疑的学生一个满意的解答,在地面附近两种表达式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赵春然 《物理教师》2003,24(10):41-42
众所周知,地球附近物体所受的重力源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但由于地球存在自转,故地球上一切物体都随着地球的自转而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这就需要向心力,它是由地球与物体间的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提供,如图1所示,引力F的另一个分力才是物体的重力.这就是为什么说同一个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方所  相似文献   

10.
1.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若两物体间的距离r→0,F会无穷大吗? 答:不会的,F=G(m1m2)/r2计算物体间的引力时,有适用条件:计算两个质点间的万有引力(此时r为质点的距离),或计算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此时r为两球心间距离),只有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万有引力定律才适用,当r→0,不能用万有引力定律去计算万有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中阶段,我们通常所说的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对于重力势能,由于零势能点的选取不同,重力势能既有正也有负;而对于弹性势能,从其表达式Ep=1/2kx^2来看,似乎不管弹簧是伸长或压缩,弹簧势能永远大于零.但这只是惯用的表达式,即我们把弹簧处于原长时所处的自然端为零势能点时,  相似文献   

12.
最近读了几篇论述重力与万有引力关系的文章,发现理解上存在一定混乱。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类看法:其一,万有引力就是重力;其二,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其三,随地球一起转动的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地球对物体的引力,称为物体的重力。另外,由于原人教社编写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3.
重量是重力的大小,这一点没有分歧,然而重力的定义却五花八门,似乎是众说纷纭。如(A)重力就是地球的万有引力;(B)重力是引力的一个分力;(C)随地球一起转动的物体所表现出受地心的引力;(D)物体在特定参考系中的重量为使该物体在此参考系中获得其加速度等于当地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力;  相似文献   

14.
韦炳耀 《中学理科》2004,(10):6-8,51
势能:①原来已处于高处的物体与原来处于低处后被举到高处一样,都具有重力势能;②具有弹性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就不发生弹性形变,此时也就没有弹性势能,若发生弹性形变,则具有弹性势能.  相似文献   

15.
<正>提到引力,就要提到砸中牛顿的那个苹果,和那棵果树。牛顿因为那颗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事实上要让你失望了,牛顿从没有在作品里,提到过那颗苹果。故事都是骗人的,但万有引力是真的,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有互相吸引的力,它也是物体重量的来源。人和人之间也有引力,只是相比人和地球之间的引力,小得可以忽略不计。实话告诉你,我拉动了地球1687年,牛顿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他在书里写,引力与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他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相似文献   

16.
高中物理教材在研究重力做功的特点以后提出了重力势能的概念,指出“严格说来,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组成的物体系具有的,而不是地球上的物体单独具有的。我们说地球上的物体具有多少重力势能,这只能理解为一种简略说法。”为什么说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组成的物体系具有的呢?这是因为:重力势能是跟重力做功密切相关的,而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离开了地球,重力就不复存在,重力势能的概念也就没有意义;另外,重力势能的值在零势能参考点选定以后取决于物  相似文献   

17.
1.万有引力 高处的水总流向低处,抛出去的石块最终也落向地面,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事实上,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这种引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及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早在17世纪,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就发现了这一规律,人们称之为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引力现象,  相似文献   

18.
1 重力、万有引力、向心力的联系与区别1.1 地球表面上物体的三力关系图 1假设地球是一个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 ,其质量为M,半径为 R,地球表面上的物体质量为 m,所处纬度为θ,如图 1所示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 F引 =G(Mm/R2 ) ,方向如图 1所示 .由于 m物体随地球一起以 ω 角度自转 ,地球必须提供一个使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F向 =mω2 r(r=Rcosθ) ,方向指向 O′,F向 由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提供 ,所以 F向 是 F引 的一个分力 .根据合力和分力的关系可知 F引 除分解成 F向 以外 ,另一个分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重力 G,三力关系如图 1…  相似文献   

19.
我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首先说明万有引力是在两物体之间。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产生的相互吸引力,尤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开普勒定律的基础上首光发现的。牛顿还确定了质量为m_1和M_2、相互距离为r的两质点间相互吸引力的大小为:F=G·(m_1·m_2)/(r~2),称为万有引力定律。其文字叙述为:“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相似文献   

20.
在地面上的物体所受的引力我们可用F=G(mM地)/γ^2计算而处于地面下的物体所受的引力只能用F=G(mM内)/γ^2计算(r为物体至球心的距离,M内为地球内半径为r的那部分地球的质量),此式如何得来?本特作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