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运用测验及访谈方法,挑选出社交焦虑水平较高的30名大学生,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不进行干预.采用社交焦虑量表、交流恐惧自陈量表、团体活动反馈表和行为观察记录表进行效果评估.团辅活动后,实验组的社交焦虑得分和交流恐惧得分明显降低并显著低于对照组,团体成员反馈干预效果明显,人际交往得到改善.表明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育研究》2018,(2):88-93
对大学生情绪干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筛选5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分为实验组(25人)和对照组(25人),利用合作开发的虚拟现实心理放松训练系统(VRPsyRIS)对实验组进行干预,每周2次干预,实验共进行4周。比较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前后得分差异。研究表明,实验组的情绪改善显著,对照组情绪无明显改善。虚拟现实心理放松训练技术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干预的可选手段。  相似文献   

3.
运用实验研究、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我们对女大学生体育教学伤害风险的安全教育干预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各项评价指标无显著性差异;试验后,实验组女大学生的运动安全知识得分与体质水平有显著性提高,运动伤害发生率有显著性降低,而对照组女大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运用实验研究、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我们对女大学生体育教学伤害风险的安全教育干预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各项评价指标无显著性差异;试验后,实验组女大学生的运动安全知识得分与体质水平有显著性提高,运动伤害发生率有显著性降低,而对照组女大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根据拓展训练的特性,以体育教学为载体设计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拓展训练教学干预方案,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拓展训练体验式教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具有积极的健康促进效益;实验组学生拓展训练教学后SCL-90各因子均比教学干预前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6个维度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P0.01);学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可以弥补传统体育教育中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方法。方法:随机抽取有心理辅导需求和无辅导需求的贫困大学生各30名作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成员进行贝克认知疗法辅导,每周一次共6次的辅导,对照组处于常态。辅导前后采用SDS、SAS、SCL-90对实验组进行测量,并就辅导前后与对照组的心理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接受辅导后与对照组在SDS、SAS上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CL-90的总分及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辅导前与辅导后在SDS、SAS的得分以及在SCL-90中的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的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克认知疗法在改善贫困大学生抑郁、焦虑、以及躯体化、恐怖和精神病性方面有显著作用,有利于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基于智谋理论的积极情绪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心境状态的影响,选取河南省某高校108名大学四年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心理干预,观察组予以基于智谋理论的积极情绪心理干预,比较两组学生干预前后的简明心境状态、智谋水平、焦虑抑郁情绪、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变量。试验结果表明:干预后,观察组简明心境状态中抑郁、紧张、慌乱、愤怒、疲劳等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自尊感、精力等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习得性智谋、社会性智谋、自我效能感等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焦虑抑郁情绪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得出结论:基于智谋理论的积极情绪心理干预可改善大学生的心境和负面情绪,同时能提高学生的智谋水平和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选取湖南女子大学56名大一女生为被试(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8人),对实验组进行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则处于常态。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在干预前后进行评估。结果为:干预前,两组CDMSE、SAS评分差异不显著。干预后,CDMSE评分上,实验组"自我评价"、"选择目标"、"制订规划"三个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SAS评分上,实验组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提高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降低焦虑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拓展训练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方法:应用SCL-90进行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测量,干预措施为五天的拓展训练活动.结果:经过拓展训练干预后,实验组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均降低显著,与干预前差距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总分、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拓展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团体辅导对孤残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对19名孤残大学生进行为期7周的团体辅导干预,并与另外20名孤残大学生进行对照,在实施辅导前后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两组分别进行评定。结果:辅导前两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辅导后实验组在躯体化、自卑、社交退缩、偏执、强迫、精神病倾向6个因子上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19,.043,.043,.040,.036,.016,P<0.05);在性心理障碍因子上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P≤0.001)。结论:团体辅导对孤残大学生有积极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测量法、实验法、文献资料法研究小篮球运动在高校女生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分析小篮球运动相对于传统篮球的优越性。研究发现,小篮球运动非常适合女大学生,与目前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相适应。试验结果显示,小篮球运动能够促进女大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增强女大学生的运动自信,增加篮球运动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篮球运动深受大学生喜爱,也是普通本科院校体育课程中的主要项目。但常规篮球课程教学周期长,涉及学生人数多,分解式的教学方法往往不甚理想。为提高篮球课的教学效率,将传统的分解式教学法与完整练习法进行对比教学实验。结果发现:相比传统分解式教学而言,完整练习法教学过程不枯燥,学生接受度更高。同时由于完整练习法大幅增加了课堂比赛时间,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对所学的篮球个人技战术进行灵活运用与练习,最终用相对较短的学时掌握基本技巧。该方法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2006级新生在中学时期接受过的篮球教育和篮球运动实践的问卷调查以及学生入学后篮球基本技术掌握情况的测试,发现:接受过篮球教学的人数同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篮球教学的人数存在显著性差异;学生基本技术的掌握程度的变异系数颇大,学生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在此基础上,提出分类教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分组教学实验方法,将CAI篮球课件应用于教学中,结果表明:无论技术评定、达标测验,还是理论考核,实验组都明显优于对照组,教学效果有显著性差异,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了利用CAI课件进行篮球基本技术教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把表象训练的理论及方法运用在“篮球”教学中,是符合教学巩固性、实效性和现代自控式教学原则的。在高校体育系篮球普修课教学中运用表象训练方法,使学生篮球技术的掌握及合理运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法对襄樊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大学生316名大学生(男64人、女252人),其中独生子女145人,其它171人,进行匿名性的自编问卷调查,然后进行χ^2检验分析。结果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两类学生之间心理抑郁与心理健康等级无统计学差别(P〉0.05);抑郁原因有较大的统计学上的差别(P〈0.01),独生子女前四位原因为升学就业压力、恋爱情感矛盾、人际关系孤独与教书不育人;非独生子女为升学就业压力、教书不育人、人际关系孤独与经济困窘;心理抑郁造成自杀的因素具有相似的排序,心理抑郁是可能自杀的首要因素,有一定的统计学的差别(P〈0.05);心理应激强度过大是自杀时可能的心理状态的首要因素,其次是两周来严重抑郁,有明显的统计学的差别(P〈0.01);相似的自杀后的危害后果,以个人的所谓“仇人”作为侵犯对象,无统计学的差别(P〉0.05)。结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抑郁、预防自杀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攻击性防守是当今篮球的主旋律,为使攻击性防守技术能在高校篮球运动中得到发展,对现代攻击性防守的优势,影响攻击性防守技术形成的因素,以及攻击性防守技术的教学与训练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当今大学生篮球的防守意识和攻击性防守技能,促进高校篮球水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以阜阳师范学院公共系1000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高师普通女大学生篮球课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女生选篮球课的主观意愿不强,学习兴趣普遍不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以及场地器材等是影响篮球课教学现状的主要因素.提出:应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加理论课内容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改革,以期为高校女子篮球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篮球运动是一项趣味性、娱乐性、欣赏性、艺术性很强的团体运动项目,它具有增强智力、强身健体的作用,长期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大学体育是人生进行终身体育运动的关键时期,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应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女大学生篮球课兴趣调查的结果显示:由于受学生心理、生理以及对篮球基本知识的认识、教师的教法和考核标准几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兴趣不足或失去兴趣,建议:体育教师应该从加强学生生理卫生知识和篮球基本知识教育、改进教学方法、确立恰当的考核这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s aim is the creation of a web-based multimedia course for Physical Education (PE) students’ familiarization with the teaching of basketball, and the evaluation of its use as a complementary tool to conventional instruction, in terms of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student acceptance. The course includes multimedia learning material as well as interac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quizzes on the cognitive components of basic basketball skills and on other basketball-related topics (history of the sport, referee’s signals, training aids, basketball court). The study involved 88 undergraduate students during one semester. The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wo groups: a group that used the web-based multimedia course and also attended a conventional face-to-face course on the teaching of basketball (N?=?45), and another group that only attended the conventional face-to-face course (N?=?43). A pretest/posttest research design was followed. For both groups basketball knowledge was measured at the beginning and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through written questionnaires. The responses of the students of the first group towards the web-based course were also assessed,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through a written feedback questionnaire. Within both groups,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students’ basketball knowledge were found. However, the web-based multimedia course in combination with conventional face-to-face instruction was significantly more effective than conventional face-to-face instruction alone in increasing students’ cognitive learning regarding the sport of basketball, at the same time being well-accepted by the students.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effectiveness of blended learning for PE at higher education level as well as the acceptance of this mode of learning by PE stu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