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东北黑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对于世界其他黑土区由于犁耕、秸秆翻埋耕作而引起的土壤退化,我国东北黑土区以旋耕、秸秆离田、秸秆田间焚烧为主的常规耕作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更为严峻。以秸秆覆盖还田少/免耕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黑土保护与利用最为重要的一种技术。文章简述了保护性耕作的由来、定义、国外成熟的技术模式及其在我国推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15年来以中国科学院为核心的科研团队,联合吉林省农业部门、高校、地方农业科学院等相关单位,攻克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东北黑土地实施的难关,研发高性能免耕播种机和条带耕作机,以及秸秆覆盖还田宽窄行免耕、条带耕作、垄作少耕等技术,总结形成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并进行示范推广的历程。同时,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应用后的效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限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农作物秸秆的资源量非常巨大,从其组成成分来看,秸秆的利用可分为:秸秆还田(肥料化)、秸秆饲料化、秸秆燃料化和作为工业生产原料四个方面。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不但能够减少以至消除农业废弃物危害,而且其本身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会对农业生产过程提供丰富的能源和物质投入,从而减少农业生产过程的外部投入,达到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收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作物秸秆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政策、意识、资金和技术上的问题,本文就其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农作物秸秆用途十分广泛,在饲料、肥料及综合利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价值。在秸秆还田中应注意技术要求,对秸秆还田机械要正确认识和使用,以提高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意义、作用、措施和机械化技术几个方面的阐述来表明农作物秸秆还田综合利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海亮 《科技风》2014,(7):127-12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逐渐摆脱了以前粗犷的发展模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正进入寻常百姓家。秸秆焚烧对大气的污染十分严重,雾霾正在吞噬蓝天白云。秸秆还田工程对于秸秆的有效利用、环境的保护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希望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让秸秆还田真正地改善农村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苏、浙、皖农户秸秆处理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漆军  朱利群  陈利根  李群 《资源科学》2016,38(6):1099-1108
为了系统地研究农户秸秆处理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具有针对性地提出秸秆综合利用的合理政策建议,本文以小农经济制度理性假说为理论基础,通过Logit模型的建立,构建了农户秸秆处理行为模型,对苏浙皖三省473个农户样本的秸秆资源处理行为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秸秆焚烧行为主要受户主年龄、禁烧补助以及农户对秸秆焚烧认知因素的影响;农户秸秆还田行为主要受禁烧政策执行力度、家庭生活能源情况、秸秆还田意愿和还田技术指导等因素的影响;农户秸秆出售行为受农户出售意愿和附近是否有秸秆收购站点等因素的影响;农户秸秆出售行为受农户出售意愿和附近是否有秸秆收购站点等因素的影响。为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率,首先,要继续实行秸秆禁烧政策,并加强对农户的秸秆综合利用的知识宣传;其次,要加大对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扶持制度;最后,要通过政府、企业及第三方组织等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的秸秆收储运体系。  相似文献   

6.
农作物秸秆除做为燃料直接利用外,本文秸秆还田的角度阐述农作物秸秆的利用可行性及作用机制的意义,并详细地说明是农作物秸秆的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的主要方法,客观的分析了秸秆还田的经济效益,提出秸秆还田是当前我国农村节约能源,利用生物能源的必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针对秸秆还田后需要对指定区域进行秸秆覆盖率检测的问题,提出了区域性秸秆覆盖率检测系统方案。基于对秸秆还田机工作时采集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检测出秸秆覆盖率并作为分散样本,进行指定区域的覆盖率估算。  相似文献   

8.
集水农业技术地区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依据集水农业技术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了集水农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总结了河南省卫辉市集水农业技术体系实施中的五种模式,运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对五种技术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得出“山坡、道路、庭院集水和地膜覆盖集水区+水窖+低压管道滴灌+地膜覆盖冬小麦、玉米田免耕秸秆覆盖和玉米、麦田秸秆还田”技术模式效果最好,可认为是同类地区发展集水农业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9.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压舱石"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耕地长期高强度利用及用养失衡导致土壤发生退化,东北黑土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此背景下,1978年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在东北黑土区中部的黑龙江省海伦市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自建站以来,围绕黑土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建立了一系列的长期定位试验,经过长期对农田生态要素的监测和研究,划分了黑土肥力变化演化的3个时期,提出了区域尺度上的土壤有机质阈值,阐述了不同养分管理模式下的土壤养分演变规律,证实了通过农田作物的合理配置能够利用生态平衡调控有害生物对作物的危害。通过系谱法选育高产优质"东生号"系列大豆新品种10个,并且进行了成果转化和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研发肥沃耕层构建关键技术,创建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在黑龙江省的十几个产粮大县示范推广。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大面积推广示范,长期试验示范为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0.
太行山前平原秸秆资源高效利用途径与技术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秸秆是太行山前平原的重要农业资源,可还田、饲用、制沼气以及作为食用菌生产和化工原料,其中还田和饲用是主要利用途径。秸秆还田表现出显著的水分、培肥和增产增质效应。覆盖能提高水分利用率约10%;小麦-玉米两熟制的50%-60%秸秆还田加施化肥能够实现土壤养分平衡;秸秆覆盖的作物增产约10%,果树增产约20%。秸秆还田采取覆盖、留茬和翻压等方式,实施配套技术。秸秆利用技术应纳入到整个农事操作技术体系之中,实施秸秆还田、饲用处理以及沼气技术、发展秸秆多级利用技术,提高秸秆转化效率,发挥秸秆在农牧结合中的重要作用。从战略层次上调整秸秆利用结构,如可调整为直接还田、饲用、制沼气、食用菌生产、化工原料、其比例分别为:60:25:10:3:2。  相似文献   

11.
秸秆的综合利用实际上解决了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问题。采用秸秆还田或有效还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是恢复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黑土资源分布格局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该文从冻层的角度分析了黑土性状特点与形成过程,揭示了黑土资源的纬向分布与冻层存在的密切关系,根据季节冻结层底面年平均温和年平均气温关系式,计算出满足黑土形成所必需的纬度有关的气温条件,从而证明季节冻层决定了黑土纬向的分布。论文从土壤地质学的角度分析了东北黑土资源的经向分布格局,根据黑土的基本性状反演了第四世纪黑土成土环境,说明地质历史时期的一系列构造运动造成了东北地区明显的经向地貌差异,进而影响了土壤形成的植被条件、母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元素迁移和聚集,从而限定了黑土资源经向分布范围。探讨了黑土资源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强调了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及化肥、农药的污染是土地资源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经过各地多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被纳入相关国家规划或纲要中,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将黑土地保护利用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因地制宜、分区域制定了黑土地保护利用措施,建立了"梨树模式"和"龙江模式";黑土地6个土壤类型耕地地力得到提高,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达到预定目标,社会和民众参与意识明显提升。此外,各级政府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条例规范,实现黑土地保护利用有章可循,下一步逐步完善国家层面相关法规制度,让黑土地保护利用有法可依。然而,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仍然面临着现有耕作方式能否保持住黑土层厚度、浅薄层黑土能否通过技术创新恢复至中厚层黑土、如何通过低成本投入实现白浆土障碍消减与培肥、黑土区可容忍的风蚀和水蚀量是多少等一系列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和《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对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指导作用,在北纬45°以北的黑土带上建立大于4×104km2黑土地保护区,实现中厚层黑土的永续利用;集中力量破解浅薄层黑土耕地地力提升与粮食产能高效的肥沃耕层构建技术瓶颈;建立以长坡为研究对象的水土流失长期观测场,重点攻关坡耕地区域内系统降能排水技术和沟蚀控制技术;设立土壤风蚀监测站点,形成监测网络,进行实时观测,为制定防风蚀技术对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东北黑土区七个县市的土壤粒度机械组成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了黑土土壤粒度机械组成的分布规律并进行了土壤质地粗化的原因探。研究认为:a.研究区土壤粗化以拜泉,克东县最好,其土壤粒度粗化轻微,而以克山,林甸,富裕县粗化最为严重。b.土壤粒度的粗化与土壤植被覆盖有关,同时与土壤基质破碎和人为活动大为相关。保护与修复土壤可从这几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5.
农作物秸秆有着硅、钾、磷氮和大量的有机物质,这些矿物质元素对于土壤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可以进行秸秆还田处理,本文为谷缘牌4LL-1.8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加装的秸秆切碎装置,有着结构简单、效果良好的特点,可为同类机具改进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秸秆年产量高达7. 6×109t,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秸秆作为物质、能量和养分的载体,是重要的有机肥料之一。因此,探寻一种既能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又能降低生态风险的秸秆处理方式已经成为农业与环境领域的热点。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实验,探讨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10%、12. 1%和43. 8%;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不明显,在±0. 05mass%范围内波动;各处理土壤p H值略有升高,增幅为0. 06~0. 28个单位。同时,秸秆还田使玉米均高和产量分别提高了29. 2%和54. 6%,且土壤水分含量对秸秆还田的有效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木塑复合材料的发展历程和产业现状,指出了当前"以秸代木"和"以秸代塑"的新需求。秸秆作为一种丰富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具备开发为新型环保材料的潜力。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了秸塑复合材料(Straw-Plastic Composites,SPC)的概念,剖析了秸秆生物质纤维的特性,秸秆中富含的生物基矿物质可能是秸塑作为新材料形成优于木塑材料的重要因素,同时阐述了秸塑产业发展的条件,指出了SPC是秸秆生物质全价工业化、高值化利用的典范,并提出现有条件下,在我国率先开发SPC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8.
秸秆还田属于世界范围内普遍实施的一种增产方式,其不仅可以使农田增产,还能对农田的肥力增强,优化了对于秸秆的处理方式,将减少焚烧秸秆处理发生的可能性,通过焚烧这种方式对秸秆进行处理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的环保发展要求,因此大部分的农业区域都会选择借助还田这种方式对秸秆进行处理,对农田耕地基本结构进行改良,使土质变得更加疏松,本文就这种处理秸秆的方式对耕地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现代农业已离不开使用化学肥料,目前我国生产中应用的肥料主要包括化肥、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其中主体肥料依然是化学肥料,占我国肥料施用总量的75%,大量化学肥料的使用,在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品质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仁化县位于广东省的北部山区,农村具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和山岭坡地的茅草,这对实施“秸秆沃土工程”具备大量的资源基础。1999年,我县实施了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秸秆还田沃土技术。2000年开始在全县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沃土技术,通过多年来的实施,现在每年推广秸秆沃土面积达15万多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