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三礼》和《春秋》等上古三代文献。也是后世诸子百家的共同源头。五经并非一时之作,却是与孔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中华民族的“元典”,它内蕴着丰富的史学思想。主要包括《周易》的历史变通思想;《尚书》的历史借鉴思想;《诗经》的天命王权学说;《三礼》的因革损益史观和《春秋》的史义史法论。这些史学思想对于后世中国文学和文学思想的发展。对于中国文学和史学思想之民族特性的形成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道义论的认知辩护蕴含了信念控制的观点,斯代普的信念兼容论就是一种信念控制理论。该理论将理由回应性、"好"的因果历史、信念控制等同起来,说明了主体如何控制信念形成。但是它面临着两个问题:(1)无法回应实践理由,(2)道义论标准失效。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应该以"承诺历史"替代"好"的因果历史,以理由回应性、承诺历史、信念控制的等同关系替代原先的等同关系。  相似文献   

3.
"阶段论"、"方面论"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以往流行的传统模式,它的最大缺陷是不能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还其原本面目.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采取两者结合的"综合论"方法,就可以弥补其不足,以达到真实地评价历史人物,还原其本相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作为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强调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作为唯心史观的主体选择论,强调和无限夸大历史主体自由选择的能动性。历史决定论承认和重视历史主体选择的能动性,它无疑内在地包含着主体选择论的因素,但不能把它归结为主体选择论。在唯物史观中,只存在历史规律的决定性和历史主体的选择性的辩证统一,而不存在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下半叶,历史学研究发生了"语境转向",语境论历史解释的讨论随之兴起。沃尔什、怀特等历史哲学家将语境论视为历史解释的形式范式,初步勾勒出了这种解释模式的方法论本质和哲学意蕴。斯金纳、波考克和贝维尔等历史学家以思想史中语境论解释模式的具体机制为争论焦点,对语境论思想史解释的理论基底和方法路径进行了辩护。基于此,文章从元理论和学科实践的双重维度,重新考察了"历史解释的语境论进路何以可能"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展立新和陈学飞的论文《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认为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种历史误区,超越"适应论",回归"认知理性",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围绕"高等教育适应论是历史误区还是发展规律"这一问题,上海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部分师生展开了讨论,取得了如下共识:高等教育"适应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是高等教育基业长青的前提,回归"认知理性"不仅不会突破或超越"适应论",而且要求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循"适应论"。回归"认知理性"包含在了"适应"社会之中,与"适应"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学论》是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研究中学历史教学问题的一门具有专业特点的应用性理论学科。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创造反应课堂实质、能够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学科教学理论,并使师范生认识新课程,实验新课程已凸现为历史教学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以下四方面探究了历史合力论:①“一个总的合力”的形象描述,要借助于一个假设和两个步骤;②“一个总的平均数”宜作翻译上的改进,改为“一个总的中间数”;③人们和人民都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人们基本就是人民的历史时期,历史合力基本等于历史动力;在人们大于人民,人民只是人们一部分的历史时期,历史合力也等于历史动力。但在这种条件下,历史动力区分为进动力和反动力。④社会基本矛盾的三个层次也是矢量,它们作为三个共点分力也能产生一个总的合力,其夹角的大小与总合力的大小成反比,可以表示经济增长率的高低。把历史合力概念引入社会基本矛盾,为社会历史动力系统的一体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历史审美思想是历史思想的重要方面。在《尚书》历史思想中,其历史审美观尚无人专文探讨。《尚书》的历史审美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对人的美德的赞美;对人的功业的赞美;对人的力量的赞美。归根到底,是对人的赞美。《尚书》中较为缺少对自然的审美等内容。《尚书》的历史审美观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有自己的独特色彩。  相似文献   

10.
对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视域下的历史事实、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的理论缺陷,以及历史的真实性是否存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认为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的观点尽管各有其合理性,但是又各有缺陷;客观实证论者认为历史事实是等待着史学家去发现的客观的独立存在,历史事实等同于历史真实,这种观点排除了历史事实中的各种主观因素对历史真实性的影响;主观建构论者认为历史事实含有主观性与相对性,这一观点容易导致对历史知识的全盘怀疑主义;史学家的"自治"和"技艺"、共同的学术规范和学科训练以及相对客观的历史事件和史料的制约等,都在某种程度上维护和保证了历史的相对真实性。  相似文献   

11.
《尚书》蕴藏的历史思想极为重要和丰富,在中国史学史以至整个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是,历史上和当今的《尚书》的历史思想研究都相当薄弱,存在着平面化、零散化以及不能紧密结合时代学术脉动等缺陷,因此加强《尚书》历史思想研究非常重要。目前,在后现代的情境下,《尚书》历史思想研究可以通过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使研究更加深入、系统地进行。这样可以加深对《尚书》史学价值的理性认识,更加明了中西文化元典和中西方整体文化传统的异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为世界文化的交融、互补提供有益的参考,最终实现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个重要学说。马克思阐述世界历史理论的经典文本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但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全面把握,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形态》、《宣言》的解读上,还必须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在创立世界历史理论后是如何应用的,而这集中体现在马克思对东方社会(俄国,印度,中国等)走向世界历史道路的个案分析上。马克思关于俄国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就是对东方社会走向世界历史道路的个案分析,也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13.
“若日”是《尚书》和西周金文中常见的词组,对于“若”的说解至今无定论,文章对西周金文和《尚书》中的用例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并参考前人观点,对“若日”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中华书局点校本《新唐书.艺文志》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共收录图籍七万九千二百二十一卷。相较《隋书.经籍志》和《旧唐书.经籍志》,点校本《新唐书.艺文志》存在不少错讹,或作者名张冠李戴,或书籍名鲁鱼亥豕,在此予以正误。  相似文献   

15.
贵州是开发较晚的省份 ,对于易学的研究 ,直到明代才开始出现研究学者 ,如王阳明、孙应鳌、李渭等。到了清代 ,贵州的易学研究达到繁荣 ,当时全省所辖的各个地方都涌现出一批有相当研究功底的易学人才。仅民国时期编撰的《贵州通志·艺文志》载 ,贵州明清的易学研究专著就有 43部 ,成为贵州文化史上的一道奇观  相似文献   

16.
“观物取象”是《周易》的创作原则,它作为一种思维形式,贯穿于《周易》创作的全过程;“感物道情”是朱熹对《诗经》创作旨趣的概括,他认为《诗》既不是“史”,也不是“论”,而是“感物道情”。从“观物取象”到“感物道情”,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周易》中蕴涵的艺术知觉元素。  相似文献   

17.
<中国通史简编>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古代历史的著作,范文澜继承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大大发展了"通"的意识,对通史编撰提出新的要求.范文澜在长期的通史研究工作中,总结出通史编撰的"直通"、"旁通"、"会通"原则,对今天的通史编撰仍然具有极其宝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以顾颉刚为代表的著名历史学派——古史辨以还原上古真史为目的,解构传统《诗经》学,清除历代《诗经》学萌生的伪史并查证真史。其诗学取向与价值在于,直面《诗经》本文,解除《诗经》的经典光晕,还原《诗经》的文学面目,因而对《诗经》学作了深度刷新。但是也因游走于历史与文学之间,遗失了更为细腻的历史文化密码,也对《诗经》造成了漏解、无解、误解的阐释缺失。  相似文献   

19.
纪传体正史《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所记录的隋唐题材历史故事,为隋唐题材历史演义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隋唐题材历史演义小说"依史以演义",存在六种情形:抄缀史籍,稍加润色;依史演义,扩充成章;剪裁合并,连缀成篇;据其一点,生发想象;偷梁换柱,背离史实;随意虚拟,自由创造。正史为历史演义小说的题材渊源和艺术源泉,但历史记录与小说叙事不可等同,史籍遵循实录原则,小说创作凭依想象、创造,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