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布封说:“一个大作家绝不能只有一颗印章,在不同的作品上都盖着同一印章”,否则,“就会暴露出天才的贫乏”(《布封文钞》14页).艺术创作实践证明,一切认真研究生活和富有艺术经验的大作家,在他将自己的作品艺术地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时候,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总是既鲜明突出而又不单调乏味的.鲁迅就是如此.姑不论他的杂文、诗歌、散文等不同体裁的作品,在不失本调的基础上体现出风格的多样了,仅就《呐喊》、《彷徨》这两本小说集而言,它们的艺术风格也仍然是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的.  相似文献   

2.
感悟鲁迅     
郑民  万金淼 《现代语文》2006,(11):125-126
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接触到鲁迅先生的作品已不算少,但遗憾的是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仅限于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与教科书的解析,只是泛泛了解,谈不上什么感悟。而当毕业之后,自已也执起教鞭,为学生们讲读鲁迅的作品,并为此而阅读了大量鲁迅的章,才真正发现我对鲁迅还是那样的陌生,  相似文献   

3.
华晔 《班主任》2011,(2):57-58
记得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们曾将四年大学生活用鲁迅先生的作品作了注释——大一《彷徨》、大二《呐喊》、大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四《伤逝》。今天我也要借鲁迅先生的四部作品对我这一年多来的工作做一次小结,那就是《彷徨》《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第一章彷徨前年8月,我走进这所小学的大门,满以为当好英语老师就行了,却不料等待我的将是角色  相似文献   

4.
章认为,“立人”思想是鲁迅思想的核心;并且概括了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章接着探讨了鲁迅“立人”思想的渊源,指出它乃是中西化的历史撞击在鲁迅精神领域中形成的火花;论接着指出改造国民性是鲁迅“立人”思想的关键;最后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科书各册均有鲁迅先生文学作品选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觉得执教鲁迅文学作品,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突出鲁迅革命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精神的概括。执教鲁迅的作品要通过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突出鲁迅的斗士形象及其革命精神。而鲁迅的形象和革命精神正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这样,就要把学习鲁迅作品与学习鲁迅精神结合起来,使学生像鲁迅那样做人,像鲁迅那样奋战。  相似文献   

6.
萧红的创作深受鲁迅影响,这一点在她后期的作品《呼兰河传》中表现明显。她在创作思想方面接受鲁迅关于改造国民性的创作主张;在题材选择上,与鲁迅一样将故乡的人和事作为创作的主要源泉;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形象体现着作者对中国农民深沉的爱与憎。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一些作品退出教材或由必修改为选修.在互联网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语文课本需要鲁迅,需要鲁迅的作品:但语文课本也不是离不开鲁迅,离不开鲁迅作品。也就是说,鲁迅及鲁迅的作品.并不是语文教育成败的关键:而语文能否回归学生、回归作家、回归语文,则是语文教育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讲义中把《西游记》归为“神魔小说”,并名列这一章的首篇,可见《西游记》在古代小说发展史中的地位。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被列为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必读作品。  相似文献   

9.
在所有回忆鲁迅的文章中,阿累的《一面》是最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之一。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五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离鲁迅逝世才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鲁迅先生纪  相似文献   

10.
问:对于《阿 Q 正传》节选为中学教材你有哪些看法?答: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从鲁迅的著名小说《阿 Q 正传》中,节选了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作为教材。我觉得,这在教材编选方面是一个突破,也是一个创举,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因为就我所知,在建国三十年来,还没有把《阿 Q 正传》这篇著名而比较不易理解的作品选入过中学语文教材。我还认为,这样做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效果如何?恐怕还有待于教学实践的检验。因为这是一篇难度很大的教材。鲁迅曾经说过:拿他的作品“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现在的青年,对于复杂的人物性格和生疏的社会生活,大都觉得费解,他们对理解和欣赏《阿 Q 正传》这样的世界名著,还  相似文献   

11.
吴文莉 《中学文科》2009,(13):91-91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是令很多人头疼的一个内容,很多学生甚至教师不喜欢鲁迅的作品,认为它艰深难懂,且早已过时,他们更愿意看金庸的武侠之类,而排斥鲁迅这一类作家作品。这使得许多人以为鲁迅作品应该淡出中学语文课堂,以金庸等的作品取而代之。我认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而且,我认为,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去留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当前某些人教育观念方面的一些偏差,需要及时进行纠正。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鲁迅精神及其作品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成为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精神食粮。它也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维吾尔族现代文学的形成,深受鲁迅作品及其精神的影响。关于这一点,一些老学者认为:早在30年代,鲁迅作品的维文版就已在新疆出现并且在40年代开始传播。①解放后,鲁迅的作品广为传播。我赞同这一观点。但是,我认为,应该指出的是:鲁迅的作品在“五·四”运动时期,即20年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据媒体报道,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与此同时高中语文课本也删除了鲁迅的《阿0正传》《药》《记念刘和珍君》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标志着中学语文教材“去鲁化”的行动已正式实施,引起了人们众多的争议与质疑。有人认为这是与时俱进,因为鲁迅的作品“与学生有时代隔膜”,已经过时了。此外,鲁迅的作品艰涩难读,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理解;有人则为鲁迅鸣冤-1屈,认为这是在否定鲁迅。鲁迅作品是否该淡出中学课本?今天我们就请双方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辩论。下面,进入辩论的第一环节,有请正方、反方分别作立论陈词.  相似文献   

14.
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科书编选了鲁迅六篇作品,分别是《社戏》、《故乡》、《腾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已己》、《秋夜》。纵观全套教科书所选作品.从数量上看鲁迅无疑是第一人,留览一下全国其它省市的教科书,基本上也是大同小异。这足以说明鲁迅作品在初中教学中的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我曾系统地阅读过中学的十二册语文教材。在十二册教材里,我发现文学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作家能象鲁迅那样荣幸能有这么多的作品被选为教材。根据统计,教材中共选入鲁迅作品二十二篇,其中小说八篇,杂文十篇,回忆散文三篇,序文一篇。教学好鲁迅的这部分作品,是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光荣职责。它对于我们学习鲁迅,普及鲁迅作品,使广大青少年懂得鲁迅,了解鲁迅,能象鲁迅那样去工作和生活,有着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编选了鲁迅六篇作品,分别是《社戏》、《故乡》、《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秋夜》。纵观全套教科书所选作品,从数量上看鲁迅无疑是第一人,浏览一下全国其它省市的教科书,基本上也是大同小异。这足以说明鲁迅作品在初中教学中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深刻的寂寞和孤独,这在《彷徨》和《野草》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本文联系其人生经历解读这两部作品,发现作者的写作很大程度上是在叠合自己,把人生的种种寂寞和孤独放入作品中细细咀嚼。  相似文献   

18.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继小说《药》、《故乡》等之后,又创作的一篇总结辛亥革命历史教训的杰作,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如何较好地完成这篇作品的教学任务,现据个人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看法。一明确选文地位中篇小说《阿Q正传》共九章,课本节选的是七、八两章。这两章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看,主要记述了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过程,较集中地表现了全书的主题思想;从结构上讲,是全书情节的高潮。学好课文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二讲明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他的作品被选入语文教材最多,但在对其作品的接受这个问题上却呈现出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因选入教材篇章多,扩大了鲁迅的读者群,使得一代又一代人了解鲁迅及其创作;另一方面,也因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得对鲁迅作品的讲解停留在程式化状态,缺少对鲁迅精神深层次的探究,导致很多学生不喜欢鲁迅及其作品.所以,从接受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选编与接受进行研究,对探讨鲁迅及其作品的影响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作品在初中语文课文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远远超过了其他作家作品的数量。因此,鲁迅的作品及其表达的思想都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和利用。但是在实际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当前一部分初中生对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作品相当抵触。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研究鲁迅作品的特点及不同时期、不同学校、不同时代下鲁迅作品的教学差异,确定初中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结合初中生的个性来分析如何开展鲁迅作品的语文教学,为鲁迅作品及其表达的思想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得到利用做出自身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