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宾  王妍 《教学与管理》2009,(11):29-30
教学相长表达了存在于教师身上的教与学两项活动的相互促进关系,只有教师才能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知不足”和“知困”的体验,并从而产生“自反”和“自强”的意志过程。“自反”和“自强”正是反映了教师在“知不足”和“知困”的情况下,自我不断提高的愿望和要求。从“学然后知不足”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从“教然后知困”到“知闲然后能自强”,正是客观地反映了教师从学到教,教中又学.教学相辅.不断提高的辩证过程。作为教师,不但要以教为己任,更要以学为前提,  相似文献   

2.
《职业技术》2006,(8):17-17
南京市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刘芬撰文指出《,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的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在新课程教师培训中,也特别强调“自修——反思”的校本培训方式,让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  相似文献   

3.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的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对数学概念如何教学是教师们头疼的事,然而这正是教学的灵魂.关键词:概;套;整合;本质;反思曾问过许多学生,教材有什么用,学生回答,“做练习”;曾问过许多老师,教材怎么用,回答,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在教...  相似文献   

4.
《礼记&;#183;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的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就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反思可以包括前瞻性反思、过程性反思和后续性反思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好”是为了促进“学好”。在相当程度上,教师“教”得怎样是以学生“学”得怎样为检验的。  相似文献   

6.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是我国最早的教育经典《学记》中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这里的“教”与“学”并不指“教师”与“学生”,而是指“教学”与“学习”。或者说,这一论述应该理解为,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教师自我的学习与施教于学生,对加速其成长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通过“学”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礼记·学记》中有这洋一段话:“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然后知困”,差不多每个教师部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个“困”是怎样产生的呢?主要原因是:其一,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有了自知之明,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缺陷,于是自强不息,边教也学,重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教学的需要。例如,英国大生物学家赫胥黎,一八八五年担任了与占生物学特别有关系的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在教学中,他深感自己缺乏  相似文献   

8.
“好课堂”一直是教学管理者所关注的,也是教师所争取的,更是学生所企盼的,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构建一个好课堂呢?笔者只想从教学反思这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的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构成“好课堂”的重要保证。作为教师要最终保证“好课堂”的构建成功,就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认真反思以达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从教学相长到教学研三位一体--论教师职后的自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学对于教师的意义——教学相长的原义通过学习和教学这两条途径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肇始于教师职业产生的初期,教师“以教为学,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最早见于《商书》《,商书·兑命》曰“:学半”。之后《学记》对这种思想做了进一步阐发《,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虽然我们现在有不少人认为,教学相长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10.
张少波 《现代教学》2006,(12):18-18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日教学相长。”两千年前《礼记·学记》中的教育理想直到今天依然充满着生命力。作为教师,常常抱怨学生好高骛远、  相似文献   

11.
《礼记·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对于教师而言,每份教案后的教后反思就是教师研究自己该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如何在学中教。  相似文献   

12.
浅析教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就是指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现如今知困的教师并不多,这对教育教学很不利,所以我在课堂教学和指导我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倡导和实施教学反思,不但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为科研兴教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2004年4月我在北京参加新课程与创新能力培养研讨会,有幸结识了中央科研所培训中心毕诚主任,他认为当前培训教师的核心问题是教学反思。这为我下一步继续研究及指导…  相似文献   

13.
倪炯是大同一中高中语文教师,2006年获大同一中"首届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称号、大同市第六届教学能手一等奖;2007年获"山西省第七届中小学教学能手"称号;2009年被评为大同市"百千万名师工程"教学骨干;2010年获"大同市优秀教师"称号;2012年获"山西省师德标兵"称号。课堂教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则是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知学。"从  相似文献   

14.
自远 《江西教育》2010,(5):21-21
古语云:“教然后知困,困然后知不足。”这个“知困”“知不足”实际上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及其成果。反思既有利于教育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又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今天,大家对写教育教学反思都已重视起来,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制度、规模,有的教师已由被动、受压迫性地写,到主动反思、乐于反思。  相似文献   

15.
教研相长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是大家都熟知的道理,今天套用为教研相长。也就是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开展教学研究,使教学与研究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相似文献   

16.
课后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进行重新认识,是一种高层次和高水平的思考,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就是这个道  相似文献   

17.
《礼记·学记》讲到“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意思是说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相互学习.不但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会被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难住。最近。我就遇见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教师的成长。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职人员,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能力,就必须不断的学习与探究。美国的布莱克曼指出:“不论时代如何演变,不论是自发的,还是受赞助的,教师始终都是持续的学习者,……”教师的成长过程就是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持续学习与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首先,为师者,惟学然后能教,惟教然后需学。《学记》曾有精辟论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委员…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反思有大反思和小反思之分,这里只谈小反思的重要性。一、"以镜照人",反思自己教学活动(一)反思能使教师积累经验,提升能力《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里的"困"就是困惑。具体来说就是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是艺术,这种艺术要求教学具有谋篇布局意识,这种意识的强弱决定了反思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延伸的重要意义。开多大的局,才有多大的反思面。写教  相似文献   

20.
王红梅 《今日教育》2007,(4S):42-44
《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讲过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