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国务院已将11月8日定为中国记者节,因为这一天是中国记协的前身、印年前在上海诞生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成立日。其实“青记”也有前身,那就是上海“记者座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难当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又发生“一·二八”淞沪抗  相似文献   

2.
“记者座谈”这一名称,正如其名所示,并不是一种刊物的名称。事实是:先有了座谈的组织形式,然后办起刊物来的。记得在1933年的一个夏夜,上海淮海路(当时叫霞飞路)上一家名为“文艺复兴”的小餐室里,偶然地聚着几个职业记者。从闲谈之中,大家发觉都有生活忙碌而缺乏进修机会的共同苦闷,加以当时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新闻从业员当前应做的工作和应采取的态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急待解决而尚未解决的大问题。于是相约每星期天晚上聚餐一  相似文献   

3.
陶祎佳 《报刊之友》2014,(4):133-134
在当前的新闻传播中,大量“公民记者”的出现,打破了新闻传播主体由传统媒体专业记者独家垄断的局面,专业记者的职业优势正在逐渐失去。本文通过从“‘公民记者’群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异军突起”、“‘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现实区别”、“‘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角色互补”三个层面的论述,提出了传统媒体专业记者必须在正确引导舆论中扮演权威角色、实行有效公共传播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张华 《青年记者》2002,(12):35-35
要当“总理记者”而不当秘书记者,是党和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的重望。“总理记者”要站在大局的高度、政治的高度去分析、认识、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撰写出具有导向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独家新闻”,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而“秘书记者”只会“一叶障目”般的把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照本宣科”地记录下来,没有色己的发现,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声音,只是个“录音机”和“打字机”,起不到吸引受众、凝聚人心、激励群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近年来新闻界出现的“市民记者”这一概念提出质疑,认为“记者”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新闻传播的职业化过程;作为职业的“记者”,在新闻传播层面和法律层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而“市民记者”既不具备记者在新闻学层面应有的特征,也有违法律对记者的界定,因此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6.
如今,假记者“骗吃骗喝骗钱”甚至“骗情”的事情越来越多,故而有人把冒牌记者称做“新公害”,也似乎不无道理。据《中国青年报》6月5日报道,李某冒充中央电视台记者身份,骗取他人钱财;任某伙同他人冒用中央电视台名义,以虚构的单位与他人签订合同,对外发包虚假工程,骗取他人财物共计18万元;苏某则故意非法刻制伪造“今日信息报社驻福建记者站”等媒体两枚印章,公然招摇撞骗。日前,三人在福建分别受到法律的严惩。那么,如此多的假记者肆无忌惮地坑蒙拐骗,其劣迹到底跟时下一些真记者的言行有无关联呢?其实,说假记者的恶行是某些真记者的“影…  相似文献   

7.
记者有多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一篇文章里,认同这种分法,同时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有人把我归入第三类。我感到很光荣,不过同时觉得不甚够格。”艾丰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进一步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是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所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是记者兼专业学者。学者的直接表现,就在于他有这…  相似文献   

8.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04,(11):13-14
“记者险”的推出,虽然能够使人身受到伤害的记者获得一定的金钱保障,但毕竟不能有效改变记者成为“高危人群”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党报驻站记者是媒体从业人员中一个特殊群体,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的编制在各自的报社,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是报社派驻外地的,接受报社的管理;另一方面,又长期远离报社,驻扎地方,在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与当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游离于报社之外,不同于编辑部的记者。可以说,驻站记者是介于“本报记者”与“当地记者”间的一个特殊群体,既有“本报记者”的属性,也有“当地记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新闻资讯全球化时代,微博等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人人都是记者”的“公民记者”理念被推崇和追捧。诚然,“公民记者”的出现确实体现大众在网络时代一定的自主权、表达权和知情权等。但“公民记者”真的是前景一片光辉灿烂吗?本文试从传播学理念及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11.
记者如何提问,不仅能反映出记者的个人“兴趣”,更能体现出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在美国举行的体操世锦赛上,美国NBC电视台女记者采访奥运会冠军李小鹏时的问题是:“你平时喜欢干点什么?你最好的朋友是谁?拿了冠军之后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时的提问则是:“如果不当教练你最想做什么工作?你的家人对你从事体操运动有抱怨吗?你有孩子吗?”而中国记者提问起来紧皱眉头:“中国队的失误为什么会这么多?我们为什么会落后美国队两分多?赛前准备会你对队员讲了些什么?”更有中国记者问黄玉斌:…  相似文献   

12.
陈俊 《新闻窗》2007,(4):112-113
驻站记者在远离“大本营”的情况下,到站属所在地采访报道,一方面,他没有“大本营”记者的“超脱”,必须正确把握好一个“度”,处理好与驻地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又不能等同于驻地媒体记者。完全依附于当地。同时,驻站记者又不能像“大本营”记者一样“归口”分工,不能根据自身特长、兴趣专门从事某一领域的采访报道,得做1个“多面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记者招待会总是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召开,有若干媒体记者参加,因此想出彩必须费一番思量。以变化“标题”应不变“实录”由于大事件记者招待会“问答实录”一般依赖新华社通稿,因此提炼更有冲击和精准的标题就成为各家媒体标新立异最常用的方法。以变化“体裁”应不变“素材”  相似文献   

14.
记者部落     
什么是好记者?每个人的答案或许不同。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奖获得者伊秀丽认为,好记者要有一种“精气神”。请看“传媒骄子”《记者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15.
如今,假记者“骗吃、骗喝、骗钱”甚至“骗情”的事情越来越多,有人把冒牌记者称作“新公害”,似乎不无道理。据《中国青年报》6月5日报道,李某冒充中央电视台记者身份,骗取他人钱财;任某伙同他人冒用中央电视台名义,以虚构的单位与他人签订合同,对外发包虚假工程,骗取他人财物共计18万元;苏某则故意非法刻制伪造“今日信息报社驻福建记者站”等媒体印章两枚,公然招摇撞骗。日前,三人在福建分别受到法律的严惩。那么,如此多的假记者肆无忌惮地坑蒙拐骗,其劣迹到底跟时下一些真记者的言行有无关联呢?其实,说假记者的恶行是某些真记者的“影子…  相似文献   

16.
记者的使命     
纪希晨 《新闻界》2001,(4):23-23,25
本文是纪希晨《史无前例的年代》一书的序,标题是编者加的。纪希晨同志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记者,为写本书他花费了十年的心血。作为人民日报记者,纪希晨同志在“文革”期间有机会目击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粉碎“四人帮”后,他采访了包括叶剑英、谭震林、徐向前、聂荣臻、华国锋等在内的许多当事人,又因参加审判“两案”采访,接触了大量的文件档案。纪希晨同志以一个党和人民的记者的使命感,真实地记录下那段“史无前例”的岁月。纪希晨同志说得好:“遗忘历史的民族必然丧失前途”。这段历史的教训十分深刻,我们要牢牢记取。我们选登这篇序言的目的也在此。  相似文献   

17.
记者随想     
郭建跃 《军事记者》2002,(12):46-47
1、记者的心态○一个好记者的真正目的是把生活中那些令人震撼的事和人告诉更多的人,把那些一偶的不凡变成能吸引人的眼球、引发人思考的文、图、声、像,而不是把稿子当成达到各种目的“敲门砖”。○记者云游于“崇山峻岭”之间,但又不能企望与任何一座“峰峦”比美争高。我们的职业和使命是描绘“山河”,记录他们的雄浑和灵气,传递人间的悲喜之情,启动人们的心灵之扣,而我们自己承担了这些责任就已经是莫大的荣耀了,再不能为功名利禄如蜂蝇若趋。恬淡的心境是一个好记者修炼的境界。不求闻达的洒脱,也是一个好记者所该具备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徐学贵 《视听界》2004,(3):50-50
打开电视机,每每看到现场报道,时不时听到现场解说的记者精神饱满、情绪激昂地介绍说,在记者的“身后”发生了什么新闻事件。笔者在为电视台采用现场报道这一形式深深叫好的同时,也为解说词中引用“身后”二宇感到如鲠在喉。是这些记者不明这一词的用法,还是词汇贫乏? 辞海对“身后”一词释义为人百年之后。显然,在新闻现场中,记者用“身后”一词不妥。记者的本意是相对于自身的方位。其实,“身后”这一词早已是约定俗成  相似文献   

19.
欧世金 《军事记者》2003,(12):56-57
四、驻站记者的采访采访是记者的首要职责,而且是重要的职责。驻站记者亦然,但驻站记者的采访与在报社大本营的记者(编辑)的采访有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点是驻报社大本营的记者一般采访都是“指令性”的,他们注重抓好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提问与观察、采访后的笔记整理等环节就行了,这是许多新闻教科书上讲过的内容。驻站记者的采访,“指令性”内容较少,大都靠自己“找饭吃”,因此,他们遇到的难处是“采访什么”。也就是说,驻站记者的采访,首先要找准采访的题目或线索。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向编辑部“要”。驻站记者写稿有…  相似文献   

20.
周春 《新闻记者》2007,(7):73-73
最近一条较受关注的假新闻,是《杨绛谈热门题材“钱钟书”,亲自校订〈第一才子钱钟书〉但不写序言》。写这篇报道的上海某读书报记者,并未采访杨绛,“电话都没有通过”,但文中却多次出现“杨绛告诉记者”、“杨绛笑着告诉记者”等字眼。据该报记者称。他是根据出版社提供的宣传材料“改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