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信仰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不言而喻,信仰是包含着信仰者对未来美好理想和生活的追求。有信仰与没有信仰是截然不同的,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发展的可能性。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而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  相似文献   

2.
彝族原始宗教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属原生态的本土本民族信仰的宗教,彝族原生态宗教有主持祭仪的祭司(经师)毕摩--他们是民族文化创造者、传承者、保护者;有定期或不定期的祭祀及宗教节日活动的不同场地,人与"神"交流对话的活动场所,彝族原生态宗教是彝族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的折射.  相似文献   

3.
<正>宗教思想属于唯心主义范畴,正因为其世界观是违背科学的,所以不提倡人们信仰宗教。而全球信仰宗教的人数众多,就中国而言,少数民族的人基本上信仰宗教,5%的汉族人信仰宗教。宗教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但其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积极作用不可估量,对个人、对社会能够起到独到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民族拥有宗教信仰,这个民族就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但教材有些地方用宗教的内容作为说明反面问题的素材,放大了宗教的消极作用,这就把宗教中的道德经念歪了。例如《生活与哲学》引用慧能的言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为了避免对宗教思想的误解,强化其伦理道德价值,有必要谈谈慧能"清净说"的所谓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的道德价值。一、"清净说"缘起  相似文献   

4.
日本茶道是将宗教和艺术结合的一门传统文化艺术,在日本世代相传,深刻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而研习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就是体会其"四谛",即"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通过阐释茶道礼仪及茶事流程所体现的茶道精神,能深入理解"和、敬、清、寂"的深刻含义及日本人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5.
在宗教人类学的研究中,通常用表层和基层来把握复杂的宗教现象,日本宗教的表层和基层这两个词中却包含着时间、结构、价值的内容.日本民俗宗教主要包括精灵信仰及基于这种观念的祖先崇拜和巫术性的宗教现象.哈尼族以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为主并保留了长期培养出来的宗教传统,形成了复杂的宗教形态.作者从表层和基层出发,对日本和云南哈尼族民俗宗教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6.
孙翔 《华章》2010,(24)
本文试图从西方文化的角度上,简述西方之宗教信仰对西方人的精神生活的不可替代性.认为尽管近现代科学和人类理性有极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宗教仍保持其信仰的领域,这信仰的领域是很难用科学或理性来考察的.相比之下,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并不依赖与一个西方宗教意义上的"上帝".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中关于人神关系和伦理本位的浅析,粗略探讨中西之不同文化传统之下的信仰观念,以及对当代中国人之精神生活之需要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儒家并非宗教,但却有宗教性。厘清儒家义理体系与古代社会信仰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准确理解儒家的宗教性问题。孔子"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一语,点出了儒家义理体系与社会信仰系统之相关性与异质性统一的关系。"殊归",赋予了儒学作为哲学义理体系的独立性特质,依田立克对哲学与信仰的区分,儒学是哲学而非宗教;"同途",又使儒学能够以一种"神道设教"的方式因应和切合于社会生活,具有自身内在的实践和教化意义。宗教信仰的对象包含神格与神道两面。中国古代宗教关注的重点在"神道"而非"神格"。商周文明以连续性和整体性为特征,其宗教的观念,以神性内在贯通于人及人伦之世界。经由儒家"哲学的突破",古代社会信仰系统之作为"道德的宗教"义乃得以圆成,因而可大可久,构成为几千年中国社会之超越性价值与信仰的基础。儒家哲学据古代社会既有的信仰系统以引领社会生活,故其教化之所行,于中国社会最具普遍性的意义与广泛的包容性,并赋予其信仰生活以一种强理性的特质。这是儒学之异于西方宗教与哲学之独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创立于东汉时期的、我国的传统宗教道教于东汉末年自民间渠道流入日本,至隋唐时代开始深入日本皇宫、影响日本政局,并于日本平安时代后期一度处于鼎盛状态。道教进入日本后其教义、道术和祭礼等为日本固有宗教神道所吸收、借鉴,道教用语为日本朝廷采纳,道教的医术为日本医学界全盘吸收,道教的星辰与方位信仰至今左右着日本国民的生活,其神秘的宗教色彩更以华美的姿态点缀于日本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中。  相似文献   

9.
孙翔 《华章》2010,(25)
本文试图从西方文化的角度上,简述西方之宗教信仰对西方人的精神生活的不可替代性.认为尽管近现代科学和人类理性有极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宗教仍保持其信仰的领域,这信仰的领域是很难用科学或理性来考察的.相比之下,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并不依赖与一个西方宗教意义上的"上帝".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中关于入神关系和伦理本位的浅析,粗略探讨中西之不同文化传统之下的信仰观念,以及对当代中国人之精神生活之需要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莆田学院学报》2014,(6):23-26
女神信仰是越南人信仰的古老起源,而母性宗教则是越南第一个信仰教派。基于之前的相关研究,探讨女神信仰和母性宗教在越南的创立发展、宗教象征及崇拜方式,最后介绍越南女神信仰和母性宗教的现况。  相似文献   

11.
余欣<神道人心>一书徜徉于信仰与生活之间,从"民生"的角度对唐宋之际敦煌社会的宗教信仰做了有益的新探索,并在神灵系谱、居住与出行信仰的考察中开掘了另一层面的日常生活史研究,使我们对敦煌民众的社会生活有了具体的理解;本书对"民生宗教"的理论思考及"民生宗教社会史"的初步构建,对于我们认识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拓宽宗教史与社会史的研究领域都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12.
在宗教人类学的研究中,通常用表怪和基层来把握复杂的宗教现象,日本宗教的表层这两个词中却包含着时间,结构,价值的内容,日本民俗宗教主要包括精灵信仰及基于这种观念的祖选崇拜和巫术性的宗教现象,哈尼族以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为主并保留了长期培养出来的宗教传统,形成了复杂的宗教形态,作者从表层和基层出发,对日本和云南哈尼族民俗宗教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3.
母亲的信仰     
母亲是有信仰的人。虽然这种信仰有些混沌,处于"潜宗教"状态。这种"潜"的精神元素,恰恰根植于人的深邃的潜意识里。维系着人与宇宙万物的联系和沟通。  相似文献   

14.
《大连大学学报》2016,(5):93-98
宫崎骏的作品蜚声世界,受到世界各界的广泛喜爱,宫崎骏的动漫作品中展现的宗教要素极具大众性和作家风格。他的作品中从很早就被日本人所信仰的自然和森林里潜藏的灵魂的存在才是宗教因素;表明了其中蕴藏着宫崎骏自身"与自然共生"的这种强烈愿望的信息。可以说宫崎骏的作品起到了视觉性传达"与自然共生"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日本人的宗教信仰有其独特的多样性,与其他国家、民族之间有着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信奉神道。当今的日本人,在信仰上除了信奉神道以外,还信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它与日本经济、信息、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息息相关。日本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模式、行为模式及伦理取向等都与其自身的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人信仰的多重性,概括为“多神信仰”、“氏神信仰”、“活神信仰”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拜囊海"是天等壮族民众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边疆战争中形成的以娱人、娱神为内容,以祭祀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的民间信仰活动。"拜囊海"信仰习俗形成于北宋皇佑年间,历史悠久。"拜囊海"信仰习俗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民族融合性、宗法性和组织性,是女性文化的体现,有承传性与神秘性等地域文化特点。由于各种原因,"拜囊海"习俗目前处于濒危状态,需要采取措施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7.
独龙族跨越中缅边境,居住在独龙江流域,大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少数群众相信原始宗教。从宗教文化类型来看,独龙族的基督教信仰源于生活需要与娱乐消遣。具有不稳定性和弱组织性。从国内外独龙族居住地区获取的大量第一手田野调查材料并结合独龙族历史文化的相关文献记载和论述,可以将独龙族、怒族和僳僳族等居住在“三江并流”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基督教文化归为同一个宗教文化类型——滇西北山地民族“弱组织强需求钟摆型”基督教信仰。  相似文献   

18.
以"宗教生活"亦即社会一般信仰和仪式、行为体系为观照对象,是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宗教复杂性的合理思路。"宗教生活"与"通俗文学"之间不仅仅是"影响—反映"的关系,而且是深层次的"需求—功能"互动关系。以"世俗性"和"商业性"为本质特性的"通俗文学",对近世中国社会一般宗教生活起到了传播、抟合、建构的作用。"通俗文学"作为一种关键性媒介和创造力量,在大、小传统分殊、区域文化多样、阶级差别显著的古代中国社会实现价值观分享和文化共同体认同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正仕国际交往中,中国人信仰什么,常常引起外国人好奇。因为,世界上自认为有宗教信仰的人,据统计约占全部人口的84%。确实,大多数中国人不信仰宗教。因此有外国人经常问,既然没信仰,那你生活有什么准则?用什么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一位资深的美国基督教神学家对我说,载于旧约的"黄金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是最重要的信仰。我说,中国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直是中国人的信条。那位神学家说,这和我们的"黄金律"很相近,的确  相似文献   

20.
信仰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仰在现时代越来越失去其重要意义,甚至成为一些人嘲讽和讥笑的对象。在这种状况下,很有必要揭示信仰在整个人生中的作用和地位。这首先需要我们自身具有坚实的信仰。多少年来,宗教神学所揭示的信仰愈加理性化,离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的生活愈来愈远;同时世俗性信仰也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