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花鼓戏是一种民间艺术文化。株洲花鼓戏属民间小戏剧种长沙花鼓戏的一类分支,是以用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其中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作为主要传播载体,是株洲地区艺术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行当最齐全的演出团体。本文以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为研究对象,追溯其历史发展,以求为研究湖南花鼓戏及其传承剧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2.
祁剧是湖南地区的一种重要地方性大剧种,有较为深厚的民间基础,展示了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其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于明代并不断吸收改良,逐渐形成今日之面貌。祁剧音乐具有淳朴的地方特性。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祁剧却面临着诸多问题,论文从祁剧音乐的组合原则、旋律特征、发展现状、如何传承与保护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祁剧,使得这一宝贵的艺术文化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好的流传下去,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祁剧的传承尽绵薄之力,让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胶州茂腔是流行于胶东地区的特色剧种,然而目前其也面临着观众断层、演员流失、剧团减少、剧本缺失等地方戏发展过程中的常态化问题。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当前胶州茂腔的传承与保护有其可行性:政府支持力度较大、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地理位置具备优势、具有广泛群众基础。要进一步保护胶州茂腔,实现其在现代社会的活态传承,可以从恢复生态场、构建意识场、优化文化场、改善物质场等方面入手,从而让这朵“胶东之花”在山东大地重新焕发光彩活力。  相似文献   

4.
尹向晖 《儿童音乐》2012,(4):52-53,51
流行音乐、电视媒体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冲击着我国传统戏剧艺术的发展,某些剧种甚至面临绝迹的境地。戏剧是包含了多种文化艺术结晶的综合艺术,需要人们传承下去,音乐教师是有责任去引导学生了解它们,将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艺术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一个偶然的机  相似文献   

5.
河阳山歌作为张家港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难以估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并于2012年以分支形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就当前来看,河阳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年青一代对山歌的了解甚少,甚至存在山歌濒临消逝的危机。因此,如何加强对河阳山歌的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简单介绍河阳山歌,分析其当前传承与发展困境,并就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诸多问题,有的正濒临失传;学校教育是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任重道远;民族地区学校具有独特的环境生源、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和普及传播优势,完全有条件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7.
由于生产方式的历史转型、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和侗语区域的不断缩小等深层次原因,侗族大歌的传承正面临着“学歌的人越来越少,教歌的人越来越老,唱歌的人越来越难,传歌的人越来越偏”等诸多困扰和严峻挑战.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复兴侗族独有的鼓楼聚会、行歌坐月、“外嘿”、“外顶”等文化习俗,切实解决歌师生存与发展的后顾之忧,让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留存民间,创造自然的传承环境;同时又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让侗族大歌紧随民族融合与时代进步的历史潮流而发展.  相似文献   

8.
南岭地区是全国瑶族的主要聚居地,这些年来,女书、长鼓舞、盘王节、耍歌堂、瑶歌、瑶服都相继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德育新资源,建设学校德育生态,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自然有了一次跨界行动. 长鼓舞、耍歌堂、盘王节,对于瑶族先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他们的生活,是每天都在享受的生活.瑶族先人,正是在长鼓,在耍歌堂,在众多诸如盘王节的活动中,滋润着,生活着,创造着,享受着.女书、瑶歌、长鼓,更是生命、情感的记录与传承.情到深处,歌之舞之咏之,此乐何极.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许多地区和民族都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文化。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伴随人类生存、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蕴藏着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传递着各地区人民的朴素情感。但近年来,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地域音乐文化面临严峻的传承困境,如何创新地域音乐文化的传承路径成为一道难题。《艺术评论》刊物中《音乐理论》栏目的相关文章指出,音乐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但在地理环境嬗变和地域文化发展变化的背景下,音乐文化面临着复杂的传承与发展形势。  相似文献   

10.
侗族是贵州特有的少数民族,侗族文化以其特有的侗族大歌、魅力侗寨、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而侗族大歌为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增添了重要力量,侗族大歌与旅游业相结合,使之达到彼此促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柳琴戏是以徐州为中心流行于苏北鲁南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本土戏曲剧种之一,尽管首批即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至今仍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文章探析柳琴戏的历史起源、唱腔特点和代表剧目等,进而厘清柳琴戏的发展渊源和历史脉络,通过对柳琴戏发展历史、文化变迁研究,深度挖掘柳琴戏蕴涵的社会文化意义;着重剖析导致柳琴戏日渐式微的诸多现实因素以及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所在,并针对柳琴戏如何有效保护与传承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俳优之戏,以谏为本,以谑为形,亘古而来。戏之初,乃有之,传承至今,有插科打诨之说也非一目。安康剧种,立于汉水,生于巴山,其谐乃为本域之谐,其诨也为乡土之情。此外之剧种也大多如此,但剧种之差异乃地域之差异,而其本源则先秦既有,是谓有传承而生流变。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化进程中,贵州省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的传统文化猴鼓舞面临着传承困境。毛南族地区学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毛南族地区学校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充分认识猴鼓舞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对毛南族猴鼓舞传承的作用;加强猴鼓舞民族文化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建设一支猴鼓舞文化传承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4.
宛梆是明末清初由陕西东路秦腔传入南阳后,结合当地的山梆等剧种和民风民俗而发展起来的一个稀有剧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宛梆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稀有剧种面临生存危机,内乡宛梆剧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为河南稀有剧种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雷州歌是数百年广泛流传于广东西南部雷州半岛地区的一种歌唱形式,是粤西居民世代传承的口头艺术样态,其形式具有鲜明的多重性美感特点,在关照现实的过程中,被赋予了超越现实的写意式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口传文学是阿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记忆历史、传承文明、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文化价值。进入21世纪,由于现代文明、大众文化思潮的影响,其原有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巨大改变,正面临着传承发展的危机。以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地区的“活袍调”个案为田野调查,表明因其族群记忆的模糊,叙事传统的消退,实用功能的弱化等原因使之逐步衰退。导致传承、发展危机凸显在于其发源、发展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正在消失的语言和传承方式等。有鉴于此,应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机,以传承为中心建立起有效的传承机制,克服语言和习俗改变带来的传承难点,通过价值观的契合和彰显民族文化魅力等使之能应对危机并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以文化的内容、文化的形态等方面促进学生的文化选择、传承、创新。从教育的视角出发,传承与发展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发挥学校在保障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继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有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于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播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因此,加强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广西平果嘹歌显示了壮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它不仅具有见证壮族历史和情感表述方式的文化史研究价值,还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但是随着壮族传统的倚歌择配习俗的消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强势文化和新的娱乐方式的冲击,广西平果嘹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传统的传承模式已给广西平果嘹歌的传承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探讨新的传承模式迫在眉捷。  相似文献   

19.
京剧的源流京剧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也被西方人称为“北京歌剧”或“东方歌剧”。京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是18世纪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地方戏组织“徽班”。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入北京,参加皇帝的生日演出。随后又有不少徽班陆续到北京演出。徽班本来流动性强,善于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北京聚集了众多地方剧种,这使得徽班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融汇,京剧才算形成,并成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京剧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广泛,…  相似文献   

20.
当前,少小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与制度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这一方面促进了少小民族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少小民族地区面临着新的挑战——其民族文化传承断裂,因而做好发展与传承间的平衡成为当前少小民族地区的必然。成人教育在促进少小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有其优势,因而成人教育应有强烈的文化传承使命感,树立正确观点,营造良好氛围,将民族文化传承作为目的之一,在教育内容中渗透民族文化,以促进少小民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