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是一位悲剧意识浓厚的女作家。其悲剧意识的形成是由于缺少关爱的童年生活、遭受重创的婚恋经历、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经典《红楼梦》的文学影响。本文从爱情的现实性、爱情是获得婚姻的手段、爱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三个角度,解读了《倾城之恋》并阐述了作品中的爱情观,及人物的爱情悲剧。从女性之间的斗争、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如同博弈般的爱情与婚姻等方面,剖析了作品中的悲剧色彩,表达了张爱玲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认同,折射出作者对当时女性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在动荡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夜上海,张爱玲如同一朵奇异的花,开得美丽肆意而悲壮苍凉。她的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不仅有着惊艳的文采,而且有着显赫的家世。然而她的童年生活又是不快乐的,爱情婚姻生活是不幸福的,这使张爱玲的整个人生都是在无爱的环境里度过。但她从不放弃寻找爱,却从来没有成功过,造成了她复杂悲观的性格,并形成一种独特的悲观气质。因而她的作品充满了"悲凉"或者说是"苍凉"的感情色彩。《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笔下诠释爱情悲剧最好的作品,她试图通过白流苏对自身命运博弈来换取所谓的爱情,最终却因战争的爆发成就了刻骨铭心的倾城之恋。本文的撰写就是通过女性主义视角来审视张爱玲《倾城之恋》小说中的爱情悲剧,探究作品的悲剧渊源,深入阐释张爱玲的性格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探讨其独有的文化底蕴与价值意义,从而把握张爱玲小说的爱情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3.
情感上的缺憾对张爱玲的创作影响重大。张爱玲童年时代失爱于家庭,青年时代失落于爱情,又和家庭一起失落于时代,所有这些体验,参与了她日后对于新的人生经验和行为方式的构建。张爱玲对爱的缺失的永久性的心理意向,决定了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并由此生成了对人性自私本性的悲观认识,构成了她思想性格内涵极为重要的方面,对其作品产生了题材上强烈的倾向性引导,无不标示出一种以孤独和荒凉情绪为特征的悲剧蕴含。张爱玲是以自己的心灵世界经营和表现着对现代生命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如同一颗璀璨之星在现代文坛上熠熠发光。张爱玲的作品以"苍凉"为感情基调,笼罩着她笔下的每一个悲剧故事,尽心书写人物悲欢离合,以此衍生出悲凉的美感。本文将结合张爱玲的童年经历、婚恋生活、时代影响及《红楼梦》熏陶等各方面的因素来探究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小说多以婚恋为主题,本文试从为了生存、满足欲望的无爱婚姻、成就不了婚姻的爱情几个方面来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形式,对她所阐述的“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这一极具个人情感色彩的观点进行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伤逝》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都是描写婚恋题材的小说。鲁迅以启蒙者的立场写了人物激越飞扬后爱情的悲剧意蕴;张爱玲则是从世俗的人性写看似成功喜剧背后的无奈与苍凉。两位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完成了对"五四"时期的爱情神话的解构。通过两部作品的比较,可探究到张爱玲与鲁迅的文化关系,以及两人在思想深层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以女性为主,描写女性又多写他们的婚姻爱情:她们的婚姻多是无爱的,脱离感情的范畴,婚姻披戴着诸多枷锁。借婚恋这一视角,张爱玲以非女性主义的笔调写出了现代女性婚姻与爱情分离的矛盾,揭示出无爱的婚姻造成女性悲剧的根源。本文试通过对张爱玲笔下女性婚姻爱情关系的分析,了解张爱玲本人对女性婚恋问题及社会人性的思索。  相似文献   

8.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形态及其人生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爱玲的小说以婚恋现象为主要题材,多写经济婚姻、病态情爱、家庭的不和谐、爱情的不圆满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生不幸。相应地,人的意志力量的脆弱、命运的深不可测构成了张爱玲悲观的人生观。她对爱情、婚姻、家庭、人生抱有广大的悲悯,只有苍凉,绝无讽刺。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上个世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以女性孤独无力的生命为存在状态,由于受到生活坏境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她的作品也慢慢形成了孤独悲剧式的风格,奠定了其悲凉作品的主基调。本篇文章主要探讨我国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孤独悲剧式风格的形成原因,分别从个人经历,社会坏境以及作品特点来分析其作品风格的形成,全面解析张爱玲孤独苍凉式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传奇性的人物,她擅长描写女性,作品擅长关注女性的生存和感情命运,本文探讨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情感和命运悲剧的成因,揭示了张爱玲悲剧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一口古井,古井无波,越淘越有文章。从她的生平入手,结合她的系列作品可"淘出"她笔下阴性荒凉的爱情。就张爱玲的爱情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也就探索研究出了张爱玲笔下的阴性荒凉爱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张爱玲的文学世界中,“婚恋现象”是引人瞩目的景观。本文将对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模式”进行整体观照和宏现审视,并在总结其“婚恋模式”的基础上分析张爱玲形成人生悲剧意识的原因以及其婚恋模式写作的时代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张爱玲是一位充满魅力的作家,她的小说具有审美超越性,她的作品看似情节类型单一,然主题意蕴丰富,存在多义解读的可能性。婚恋情节是张爱玲小说题材关注的焦点,但她的小说不同于"新鸳鸯"派描写多愁善感、好事多磨的浪漫爱情,也不同于"为人生"派小说以婚恋为媒介重在表现社会矛盾,她的小说透过多样的婚恋关系,旨在揭示人物命运的素朴与苍凉的同时,也挖掘着人性本质的诸多方面,而对女性主体意识的独特阐释使她的小说富于民族亲和力。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童年时代失爱于父母,青年时代失意于爱情,正是这种缺失性的人生体验使得她作品中的家庭总是残缺不全的。这些人生体验不仅对张爱玲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奠定了张爱玲一生的悲观情绪,使她的作品始终弥漫着浓郁的孤独气氛。  相似文献   

15.
李多林 《孩子天地》2017,(5):244-245
张爱玲是我国的著名现代女作家,她创作了很多散文和小说,她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身上都带有传奇的色彩和时代的印记。张爱玲的小说作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张爱玲将自己的经历渗透到小说作品中。张爱玲小说作品中女性身上都带有悲剧色彩,女性的婚姻、家庭、所处的时代对于女性命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研究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中悲剧的女性形象,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女性人文情怀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指出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对小说中悲剧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6.
如果明白张爱玲在个人生活中对母女之情有多么深刻的体察,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贯穿于张爱玲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她的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与此相关。张爱玲对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传统氛围的极其敏感,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或多或少都能在这独特的母女关系中体现出来。首先,张爱玲在本该十分亲密、融洽的母女关系上做反面文章,这就无形之中加大了悲剧的意味。人类最大的悲剧往往是内在的,女性最大的悲剧也就在于她们自身。《金锁记》中七巧努力挣脱传统家庭对她的钳制,可是她用尽了一生的精明也未能摆脱,于是她变态地摆弄女儿的婚姻,破坏她的幸福。《…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的作品以女性为中心主题,通过婚姻和爱情反映出女性的生活和思想意识。镜像是构成张爱玲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镜像从侧面反映出她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爱情意识,从而反映出张爱玲追求男女平等、生活独立、情感自由的爱情意识,批判了传统观念中陈旧的婚姻中的奴性意识。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是独特的。她的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技巧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悲凉图景”。“苍凉的意蕴”是张爱玲对人生、人性和文化底子的概括,也是其重要的美学特征。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这种浮华背后的苍凉意蕴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主题的悲剧意蕴和精心安插的细节描写。本文从解读张爱玲的作品出发,深入探析其作品的苍凉意蕴。  相似文献   

19.
张小萍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1):67-68,71
张爱玲擅长写男女间的小故事。其小说创作,皆表现了男女间的无爱状态或失爱过程,几乎没有完满的结局,标识出一种以荒凉和孤独为特征的悲剧蕴涵。这与她的人生经历,她父母无爱的婚姻,她自身婚恋的创伤,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作品具有浓重悲剧意味,这种悲剧意味的形成因素与张爱玲本人、作品创作背景等各个方面有着直接关系。本文主要从张爱玲的家庭因素、情感因素、社会动荡等方面来研究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作品中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