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蒋勃 《贵州教育》2021,(20):11-12
农耕文化是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它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其本质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相似文献   

2.
农耕礼仪是人类历史上相沿积久的一种社会生活习俗,也是农耕民族世界观、自然观在生产活动中的反映。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来源于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发端于充满原始自然崇拜的农耕活动。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农耕礼仪作为一种食物生产手段的仪式,作为一种人类认识自然、适应利用自然的生存方式,它又紧紧依附于物质生产的宗教活动,具有宗教的虚幻性、蒙昧性。因而,从农耕礼仪纷繁复杂的种种古拙、质朴、奇异的表蒙里,我们不难发现其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积极意义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正>农耕习俗是人类历史上相沿积久的一种社会生产习俗,也是一种悠久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成长于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丰富于充满原始自然崇拜的农耕活动。它所包涵的内容,虽然积极有益的成份居多,但消极落后的一面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一些古朴原始的低势能传统习俗,含有不少落后的、不科学的因素,对当今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影响是极大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农耕文化习俗,不论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发展生产力的实际需要来看,还是从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来看,都有重要的理沦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拟就侗族农耕习俗及其特点作一粗浅的介绍和分析,算是一个初步尝试,恳求专家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4.
文化既是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生活方式。农耕文化则是指由社会的主体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并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的风俗文化。“和“不是巢湖农耕文化的唯一,也不是全部,但无疑是巢湖文化最重要的特质之一。  相似文献   

5.
文化既是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生活方式。农耕文化则是指由社会的主体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并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的风俗文化。"和"不是巢湖农耕文化的唯一,也不是全部,但无疑是巢湖文化最重要的特质之一。  相似文献   

6.
农耕仪式是农耕文化的一种具象反映,是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融合各种文化、各类宗教为一体,逐步形成的耕作仪式,既是人类认识、改造、利用自然的忠实记录,又是农业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现以甘肃省古浪县横梁乡路家台村四种农耕仪式作一解读,以期揭示农耕仪式中所蕴含的丰厚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7.
辽西蒙古贞地区的民歌,是具有农耕文化特点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与生活在周边地区其他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蒙古贞人们的生产生活逐渐发生了改变,生活习俗、文化形态都有所变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点并融入了民俗,研究其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田涛 《学周刊C版》2023,(35):9-11
农耕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农耕文化,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本文简单分析了将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同时指出高校可以通过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整合育人资源、创新工作方法、丰富工作路径、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加速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希望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农耕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造就的实用型文化。当下,深刻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和风姿,使其精髓由里而外地释放,转换为农耕智慧,实现创新性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思想文化之源。根据农耕文化转换的基础,提出了保护与传承农耕文化、开展农耕文化旅游、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结合、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等有效措施来推动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昙华乡的插花节与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都有着复杂的多层主题,而两个节日初始的内核是该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由旱作向稻作转型,或旱作与稻作并存的农耕祭祀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文章从两个节日的祭祀内容、文化内涵、主题的流变、主题形成的文化心理因素、文化生态以及蕴涵在这一主题中的三个深层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文章认为插花节是昙华地区农耕旱作文化的载体,赛装节是直苴地区农耕稻作文化的载体.两个节日的主题无论如何演变,都离不开彝族人民对自然、土地、农业文明的崇拜和礼赞.  相似文献   

11.
自周代开始,以农为本的农户生计方式就基本确立。周王在每年春耕时,亲自率领官员在农田举行象征农耕的祭祀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农作丰收。至宋代,农业仍为民众最传统最普遍的生计方式,但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农民的多元化生计方式已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如从事丝织、矿冶、饮食等行业。本文拟从宋代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农户生计方式的变迁进一步探讨当时农业为本,工商业并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稻田养鱼"作为苗族农耕文化发展史中的一种特有生计方式,是苗族传统农业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多种证据的历史考证,苗族的这一农耕文化现象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这里从文化遗产传承的物质基础、生物多样性的开发利用传统、"稻田养鱼"的生计范式与节日文化的关系以及语言中的文化构成等视角就贵州南部地区苗族稻田养鱼习俗与传统稻作文化的关系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史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史料线索和文献支撑。  相似文献   

13.
《柳州师专学报》2019,(3):73-76
合肥方言作为一种世代传承且较为稳定的文化,蕴含着该地区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通过对合肥方言中两类农业词语的研究:第一类是在农耕历史中形成的农业地理类词语;第二类是在农耕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农业工具类词语(在农业工具类词语中又包含耕作工具类词语、加工工具类词语、运输工具类词语、储存工具类词语),探索合肥方言和当地传统农业文化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人民作家赵树理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一心为中国农民服务的作家,为了宏扬赵树理为中国农民创作的伟大精神,本刊在这一期特别刊载了一组关于赵树理研究的论文。赵树理的出现在20世纪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现象。中国地处东亚大陆,形成了一个有利于发展农业的独特地理环境,早在一万多年前,就率先进入了农业文明阶段。而山西南部、东南部又正处于中国最早进入农耕时期的黄河中下游的“臂弯”处,因而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在此地就显得更为重要。农民,占有中国总人口的七成以上,古代是、现在也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体“。以…  相似文献   

15.
中国神话的一大特点是它的片碎性和不成体系性。加拿大著名文学和文化批评家诺思若普·弗莱的神话理论为我们探求造成中国神话这一特点的原因提供了一个参照体系。根据弗莱的理论,神话产生于意识形态,在一个社会中关怀神话和自由神话应该同时存在,并应形成一种平衡与和谐的关系。而自汉代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学就成为一统中国的关怀神话,但它对自由神话的压制使得中国神话失去了进一步发展及系统成文的契机。弗莱的神话理论对中国神话片碎性原因的阐释能促使我们进行更深入的人文思考。  相似文献   

16.
梅山文化是长期以来在梅山地城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山地文化.北宋以前,该地区尚处于一种自然松散的社会形态下,但由于社会政治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梅山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北宋在梅山建制以后.梅山文化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随着民族交往与融合的加强,开始被汉族文化所接受和尊重.梅山文化在诸如民风、歌谣、方言、饮食、节日活动、宗教信仰等方面形成并保留了其地方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区教育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区教育是对农村社区内共同生活的人群组合所进行的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广泛的社会教育组成的“大教育”。它既是一种区域性、整体性的教育活动,又是一种组织协调社区内外各种力量参与本社区内的各种学习与教育活动,为提高社区成员素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而提供服务的教育新机制。它具有全员性、全程性、全方位和灵活多样性等特点。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展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对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等作了规定,对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生产…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 ,畜牧业的发展和对农业的互补作用同样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结合的历史活动构成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的主旋律。本文试图通过部落制度对游牧民族历史进程作用的探究 ,来揭示我国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9.
在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汉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观念。我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哲学理论大都源于农耕文化。而我国古典园林也是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我国古典园林多为文人、士大夫自己设计建造,同时自己又在其中欣赏和生活,基本都属于"庭园",这些都反映出在农耕文化影响下主人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笔者提供了从另一个角度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图书馆作为文化知识和科技信息的集散地,在科技兴农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各类图书馆应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围绕科技兴农,积极开展支农、惠农活动,为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奔小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