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近几十年山东省莱芜市嬴城、西上崮、戴鱼池、高家庄、侯家台等遗址陆续出土了一些商周青铜容器,为研究商周时期莱芜地区的青铜器及历史、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对这些器物及其所出遗址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其中,嬴城遗址出土有商代晚期的铜斝和铜爵,铜爵鋬内有"取"字铭文。西上崮遗址和戴鱼池遗址的墓葬材料之前有过报道,这次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高家庄遗址和侯家台遗址出土了几件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的铜器,也一并介绍。  相似文献   

2.
陕西渭南梁带村两周墓地M26出土一组精美的小件青铜器,尤其是一件高圈足有盖青铜器别具特色。本文认为,此件青铜器具有浓厚的异域文化特色,是以青铜鍑的造型为特征,故应该定名为青铜鍑形器,它是墓主芮国国君夫人的生活实用器。此类青铜器的发现,对研究这一时期墓主的性别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瓦窑坡墓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县城西北3公里处的黄土塬上。2005年,临汾市文物局与隰县文物旅游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现了17座墓葬,包括一批东周时期的高等级墓葬,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青铜器。这批高等级墓葬的发现,填补了吕梁山南麓地区春秋时期高等级铜器墓葬的空白。该墓地的发现,不仅对于认识东周时期晋文化向北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出土的青铜器对于认识春秋时期青铜器的生产流通也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选取其中的五座铜器墓(M18、M20、M21、M22、M36)进行报道。这组墓葬,年代范围大致相当于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阶段,涵盖了该墓地已发掘墓葬的时间范围,对于整体认识该墓地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上石河春秋墓地位于河南省义马市南部原上石河村,为配合当地工厂扩建工程,2018年4-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义马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125座,其中春秋时期墓葬115座,另有春秋时期马坑7座,共出土铜、陶、玉、石、骨、蚌等各类随葬品2700余件(颗),被确认为三门峡地区除虢国墓地外的另一处春秋时期虢人墓地。本文介绍的3座墓M43、M48、M66,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属于春秋早中期中型贵族墓葬,推断M43、M48墓主生前为虢国下大夫一级贵族,M66墓主为士一级贵族。三墓共出土各类器物157件(枚),质地有陶、铜、玉、石等,为研究豫西地区春秋时期的葬制和葬俗提供了宝贵的考古材料。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吕楼、前掌大、大康留、轩辕庄等地多次出土商代中期青铜器,本文选择其中12件器物简要介绍形制,并作铸造工艺描述及成分分析。大康留等四处地点均位于泗水支流薛河流域,出土青铜器时代特征鲜明,组合相对完整。这批青铜器的合金材质以铅锡青铜为主,兼有少量含铅的锡青铜,锡含量均较为适中,与同期郑州、安阳等地青铜容器的材质规律一致。大康留尊、轩辕庄斝等部分器物含银量较高。部分器物经过补铸,补铸材料包括红铜、低锡青铜及含砷、银的铅锡青铜等,材质较为杂乱。  相似文献   

6.
瓦窑坡墓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县城西北3公里处的黄土塬上。2005年,由于墓地严重被盗,临汾市文物局与隰县文物旅游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现了17座墓葬,包括一批春秋中期的高等级墓葬,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青铜器。这批高等级墓葬的发现,填补了山西地区春秋中期高等级铜器墓葬的空白;发现的青铜器对于认识当时青铜器的生产和流通以及铜器风格从西周向春秋的演变都有重要意义。2013年,隰县文物旅游局委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发现的青铜器进行修复,双方合作对该墓地发现的材料进行整理。由于铜器墓多数被盗,青铜器尚在进一步修复、整理中,该墓地发现的四座陶器墓未被盗扰,资料完整,本文先对这四座陶器墓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7.
《中国博物馆》2009,(3):41-41
1998年5月,河南博物院推出“楚国青铜器馆”,以河南淅川县楚国贵族墓地出土的近百件青铜器精品为展示主体,集中表现楚国青铜艺术的精美绝伦。艺术设计比较注重文化氛围的整体把握和营造,在展柜的造型和青铜器对光的特殊要求方面,力图做到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遗址历年出土大量周代文物,其中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中期青铜器已有简要报道。本次选择滕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出自庄里西墓地的18件周代前期青铜器进行简要介绍,以展现墓地连贯的年代跨度,并进行合金成分及泥芯材质检测分析。庄里西周代前期青铜器主要体现周文化特征,通过类型学及制作技术分析,也可甄别出少量来自长江下游地区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岐山县周原博物馆近年新入藏了一批西周青铜器,为研究周原青铜器及周原遗址的墓地分布提供了新的资料:2010年7月9日,京当镇礼村村民在村南刘家沟西岸发现铜鼎1件,该鼎为球形腹、蹄形足,形制与毛公鼎接近,时代为西周晚期;2010年9月13日,京当镇王家嘴村村南台地上发现铜甗、铜盆形簋各1件,二者出自同一座墓葬,时代为西周早期。王家嘴村周围以往发掘的西周墓葬多位于村北,本次发现的墓葬与1953年发现铜器的地点距离相近。王家嘴村南与村北各有一处西周墓地,就目前所见的资料而言,两处墓地的时代均集中于西周早期。  相似文献   

10.
商周玉石容器在大型墓葬偶有发现,与同时期的容器在形制、纹饰、尺寸大小上极为相近。本文就玉石器皿的器型、纹饰、年代等问题,结合墓葬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等进行类比,认为玉石容器与青铜礼器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簋、盘、豆、觯这几种器型上,纹饰方面也尽量模仿青铜器但较为简单,但也有器物仿陶器。商代的玉石器皿以实用器为主,主要出土于殷墟,西周则主要发现于周原地区,均为把玩的小器皿,而非实用器。  相似文献   

11.
梁带村墓地是近年来周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发掘者认为,该墓地为芮国墓地,年代从西周晚期一直沿用到了春秋早期。笔者综合目前已经发表的材料,认为该墓地并未见到西周晚期的遗存,已经发掘和公布的材料,年代均集中在春秋早期偏早阶段;而且仅有南区的带墓道的大墓与芮国相关,从出土遗物来看,北区大墓与芮国没有直接的联系。南区大墓中,M27组是芮桓公和两位夫人的墓葬,是芮伯万返回芮国之后,其父母芮桓公和芮姜被驱逐到梁带村一带的结果,M28墓主是芮桓公到达梁带村之后,新立的下一代国君;而北区发现的大墓性质复杂,与南区大型墓葬关系不明。  相似文献   

12.
商周时期,吴、越两国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青铜文化。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资料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商周时期吴越地区青铜器的面貌和特点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若干著录于外文文献中具有吴越风格的青铜器进行了逐一介绍,并结合考古发掘资料进行了相关讨论。这些青铜器包括悬鼓环、三足壶和方卣,时代分属春秋晚期、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悬鼓环以人物雕塑为装饰,三足壶以吴越地区的陶器为原型,方卣则是对中原地区青铜方彝的模仿和改造。这些资料对于廓清吴越地区商周青铜器的整体面貌、探讨吴越地区商周青铜器的特点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平顶山市蒲城店遗址2004、2005年发掘了14座东周时期墓葬,10座出有随葬品,依据随葬陶器器型、组合差异可分为六类,第一类以圜底鼎、簋、罍、盘、匜、舟为组合;第二类以鬲、盂、豆、罐为组合;第三类以圜底鼎、圜底敦、壶为组合;第四类以圜底鼎、盒、壶、盘、匜为组合;第五类以圜底鼎、合碗、壶、盘、匜为组合;第六类以平底鼎、平底敦、壶、盘、匜为组合。年代从春秋晚期延续至战国末期,文化属性上大致经历了郑(春秋晚期)、楚(春秋晚期—战国早期)、韩(战国晚期)、秦(战国末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周时期豫中南地区政治格局的变动历程。  相似文献   

14.
龙门堂墓地位于湖北省郧县东约40公里的安阳镇小河村一组的五谷庙岭,2010年11月至2012年6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77座,本文对其中M50、M73、M74与M77四座墓葬的发掘及出土情况进行介绍。四座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随葬品主要以陶器为主,出土少量铁器。依据墓葬形制、器物组合等判断,M50的时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中期,M73、M74和M77的时代为西汉早期至中期。以上墓葬的发掘为探讨龙门堂地区汉代葬俗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此外,结合龙门堂墓地以及临近的龙门堂遗址,可以为研究墓葬与居住区的关系、墓地安排及中下阶层人群的社会生活及物质文化等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一、青铜铭文的出现 中国最早的冶铜技术,在原始社会的后期即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的考古研究表明,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铜器文明时代.最早的铜器出现于黄河流域及海岱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制品,是甘肃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公元前2740年的青铜刀1. 到了商代前期,以郑州二里冈文化为代表的青铜器,继承和发展了二里头文明,出现了多种食器、酒器与水器.器物造型准确规整,有动物或几何形花纹作装饰.  相似文献   

16.
曲沃代翼后,向南扩疆拓土。春秋中期前,沃饶而近盐的涑水流域基本被晋国占据。该区域已发现多处春秋墓地,学界对其年代与性质的认识尚不统一。文章选取涑水流域的春秋墓葬为研究对象,利用考古类型学,对出土器物进行了细致研究,确立了涑水流域春秋墓葬的年代框架;并对墓葬等级、葬俗、出土器物的文化因素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涑水流域春秋墓葬可分早、中、晚三期,年代分别相当于春秋早、中、晚期;葬者头向多北向,葬式多为仰身直肢,极少见殉人和殉牲;晋文化为其主要因素,另有少量北方、楚文化因素。横水墓地乃怀姓九宗之一宗;上郭村墓地地处古曲沃,是晋国核心区墓地;庙前墓地当归属魏氏;程村、南相墓地的葬者与智氏或魏氏密切相关。文章指出,晋国占据了涑水流域后,将其中一大部分封于臣下。至春秋末期,这些土地成为卿大夫内斗、三家分晋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7.
2014年发掘的周家寨墓地是孔家坡汉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M8再次出土了竹简《日书》,是我国近年出土的重要文献;同时该墓出土的木牍,再次确证西汉时期今湖北随州一带曾有一"桃侯国"。M9、M22是除M8之外,另外两座比较重要的墓葬,是四座带墓道的墓葬中保存稍好的两座,规模亦为整个墓地最大,证明其等级明显高于其他墓葬,对研究整个墓地的等级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出土器物的特征判断,这两座墓葬的年代应在西汉中晚期;出土器物的数量也较为丰富,尤其是出土了一批保存较好的西汉青铜器,这在江汉地区并不多见。M9、M22的发掘,为研究随州地区秦汉丧葬制度、侯国地理等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也为研究江汉地区西汉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2018年8-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师范学院考古与文博系,对位于三门峡市后川村的黄河嘉园基建项目进行了配合性考古发掘,在该项目工地内发掘了大量西汉时期墓葬,推断为西汉陕州城外的一处公共墓地。位于该墓地南端的M243和M247,两墓被一近方形的围沟环绕,即围沟墓,在之前豫西和晋南的考古发掘中也有发现,但数量不多,本次的发现对围沟墓发展演变提供了例证。在M247内出土的铜鍪、铜蒜头壶、陶缶、陶茧形壶等秦文化典型器物,为研究豫西地区秦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以及两者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考古学材料。铜鍪上錾刻"赵大官"铭文共21字,对于研究秦汉时期文字演变以及青铜器的生产流通也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21年底至2022年初,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三门峡市开发区甘棠学校工地发掘了一处墓地,其中东周墓葬70余座。M568为一椁重棺墓,出土文物29件(组),其中铜礼器7件。该墓的发掘,为三门峡地区春秋晚期的墓葬制度、风俗习惯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上郭—邱家庄遗址位于山西省闻喜县桐城镇,2021年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上郭古城北城墙及城内开展考古工作,发掘了8座墓葬,其中M1和M8两墓并列,间距3米,为夫妻异穴合葬墓。两墓出土器物丰富,有铜礼器、玉石器、陶器等,墓葬年代为春秋晚期,为研究这一时期晋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