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昌乐都北东周墓地出土的鼎、敦、舟等铜容器,文化属性鲜明,时代集中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都北M33等春秋晚期墓出土的陶鼎、敦是齐地较早的仿铜陶礼器。都北墓地青铜容器均为含Sn10%-12%的铅锡青铜,M34及M60青铜器的铅料与同期中原及鲁中南地区一致。M33鼎泥芯中的Ca O含量较低,可见较多植物来源的碎屑,显示春秋时期海岱北部与江淮、吴越等东南沿海地区的制范技术存在关联。这些综合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东周齐地青铜器的组合、材质与资源特征。  相似文献   

2.
2012年6月12日至8月30日,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考古所合作,对位于重庆市万州区高峰镇朝阳村3组的熊绍福墓群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计发掘墓葬14座,包括战国晚期、东汉晚期土坑墓各1座,东汉晚期砖室墓1座,东汉至南朝时期石室墓5座,东汉至南朝时期崖墓6座。虽然大部分墓葬被盗扰、破坏严重,发现很少或未发现随葬器物,但其中4座石室墓的墓壁发现一批石刻画像,包括鱼、马、骑行、鱼鹰抓鱼、蟾蜍、蛙、仓房等图像,除蟾蜍和蛙为浮雕外,其余图案均为阴线浅刻,工艺古拙、粗陋,反映了这一地区东汉至南朝时期的丧葬习俗。土坑竖穴墓M8仅存30-50厘米高的墓底,却出土了保存很好的四穿铜戈和较为完整、时代明确、明显带有楚文化特征的两套鼎、敦、豆、壶陶器组合。熊绍福墓群的发掘,为三峡地区古代物质文化研究增添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3.
《安徽出土青铜器铭文研究》著录一件现藏安徽博物院的甫以公盘,书中认为盘的时代为战国,是甫国国君所作礼器。通过考察盘的器形和纹饰,并联系和分析时代相近的铜盘,此盘的时代应改定为春秋晚期。通过对盘铭重新考释,纠正误释的字。"虖丘"原误释作"甫以公",应读为"狐骀丘",狐骀丘是周代山东小国。器主之名原释作"",应是一从"尚"得声之字。器名修饰语原径直释作"盥",应隶定作"",读为"浣","浣"、"盥"音近义通。器名""所从的"舟"旁可能由"盘"形初文讹变发展而来,也可以分析为"般/盘"省声。此盘应是狐骀丘君尚所作之器,传世的虖君鼎和虖丘尚匜也为同人所作。狐骀丘君盘对研究山东古国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提链壶的结链方式包括链节的形制、链节之间的连缀方式、链节与提梁及器身结合的节点做法。东周时期,提链壶的提梁与壶颈部两侧所附环纽在同一平面内,使得其间双环衔式链节的连缀方式受到限制,设计时需要考虑顺式链节的奇偶数。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齐地提链壶的结链方式多为方折提梁附环接一顺多反链,是甄别齐地及相邻地区同类器物的重要形制参考因素。这一阶段齐地提链壶在各地域间形制和结链方式最为稳定,体现了齐国中心地区部分铸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倾向。  相似文献   

5.
《安徽出土青铜器铭文研究》著录一件现藏安徽博物院的甫以公盘,书中认为盘的时代为战国,是甫国国君所作礼器。通过考察盘的器形和纹饰,并联系和分析时代相近的铜盘,此盘的时代应改定为春秋晚期。通过对盘铭重新考释,纠正误释的字。"虖丘"原误释作"甫以公",应读为"狐骀丘",狐骀丘是周代山东小国。器主之名原释作"",应是一从"尚"得声之字。器名修饰语原径直释作"盥",应隶定作"",读为"浣","浣"、"盥"音近义通。器名""所从的"舟"旁可能由"盘"形初文讹变发展而来,也可以分析为"般/盘"省声。此盘应是狐骀丘君尚所作之器,传世的虖君鼎和虖丘尚匜也为同人所作。狐骀丘君盘对研究山东古国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为配合临泽县自由路南延伸段工程,张掖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临泽县文物局和博物馆,对路基开挖中暴露的沙河五三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发掘墓葬63座,包括汉墓、魏晋墓,出土陶器等文物近600件。除2座土洞墓、4座石室墓(疑为少数民族墓葬),其余皆为砖室墓。砖室墓又有单室、双室和三室之分。这些墓葬基本均为汉晋时期的小型墓葬,随葬品大多为陶器,个别墓出土铜釜、铜镜、铜印章、铜弩机、铜马衔和铁罐、铁灯及琉璃饰品等。陶器主要有壶、罐、鼎、灶、案、灯、盘、仓、奁、樽、井、釜、甑、耳杯。基本组合为壶(锺)、罐、鼎、樽、案、灶、盘,罐、壶、鼎、灶、仓、灯、碟或加瓮、奁。时代主要为东汉末至曹魏时期士庶阶层墓葬,为研究河西地区黑河流域汉晋墓葬的葬制、葬俗等问题提供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2009年,在中方县龙井村天锅田墓区发掘的M113是一座出有铜礼器的墓。该墓无论从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及器物形态等方面都具有楚墓的特征,但处于楚墓的最晚阶段。抽象兽形敦纽、足极矮,仅存遗形。铜鼎、壶的形态也较晚,具有典型秦代器物的特征。蟠螭菱形纹铜镜以及涡纹滑石璧也是流行于战国晚期至汉初的器形。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该墓的年代应为秦汉之际。  相似文献   

8.
商周时期,吴、越两国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青铜文化。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资料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商周时期吴越地区青铜器的面貌和特点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若干著录于外文文献中具有吴越风格的青铜器进行了逐一介绍,并结合考古发掘资料进行了相关讨论。这些青铜器包括悬鼓环、三足壶和方卣,时代分属春秋晚期、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悬鼓环以人物雕塑为装饰,三足壶以吴越地区的陶器为原型,方卣则是对中原地区青铜方彝的模仿和改造。这些资料对于廓清吴越地区商周青铜器的整体面貌、探讨吴越地区商周青铜器的特点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2014年5至9月,甘肃省张掖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与临泽县文物局、博物馆联合对临泽县重点建设项目枣乡公路西寨段开挖排污管道中发现的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墓葬10座,均为砖室木椁墓。地表既无封土,亦无坟茔,均为口大底小的台阶式墓道。有三室和双室两种类型,三室前、中、后室墓顶结构形制组合为穹窿、券顶、券顶,覆斗、覆斗、券顶,穹窿、穹窿、券顶和穹窿、覆斗、券顶四种;双室墓前、后室墓顶结构形制组合为覆斗、穹窿,穹窿、券顶,券顶、券顶三种。墓道朝向不统一,出土器物200余件。陶器基本组合为罐、壶、鼎、尊、豆、仓、杯、盘、灯、盆、甑、釜;铜器有镜、带钩、弩机、筓、戒指、微型铜铃,另有铁器、漆器残块和五铢钱等。时代为东汉晚期至魏晋中期,为研究河西走廊这一历史时期的葬制、葬俗等问题提供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瓦窑坡墓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县城西北3公里处的黄土塬上。2005年,临汾市文物局与隰县文物旅游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现了17座墓葬,包括一批东周时期的高等级墓葬,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青铜器。这批高等级墓葬的发现,填补了吕梁山南麓地区春秋时期高等级铜器墓葬的空白。该墓地的发现,不仅对于认识东周时期晋文化向北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出土的青铜器对于认识春秋时期青铜器的生产流通也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选取其中的五座铜器墓(M18、M20、M21、M22、M36)进行报道。这组墓葬,年代范围大致相当于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阶段,涵盖了该墓地已发掘墓葬的时间范围,对于整体认识该墓地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左传》是我国首部以编年为次序、以鲁国十二公为传主,系统记述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文史作品。文章在概述《左传》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梳理了两千多年来关于《左传》文本与作者的主要学术争论,甄别《左传》流变过程中的22个关键文本。  相似文献   

12.
山东地区发现较多汉代合葬墓。根据合葬人数,可以分为两人合葬、三人合葬、多人合葬三种。两人合葬基本为夫妻合葬。山东地区合葬墓墓葬形式的选择,在受汉文化同一主体影响下,既有共性又有地区特点。同穴夫妻合葬在汉代早期发现较少,西汉中期之后成为本地区夫妻合葬的主要方式;夫妻并穴合葬贯穿两汉,是本地区较为常见的合葬方式;三人与多人合葬大多属于西汉晚期或东汉时期。不同等级的夫妻合葬墓合葬方式选择上有所差异,高等级墓葬大多选用异穴合葬,一般中小型合葬墓多选择并穴或同穴合葬。并且根据墓主人级别不同,在墓葬大小、墓葬材质及墓室结构繁简程度上皆有区别。另外,家庭成员内部夫与妻、妻与妾之间尊卑等级,在墓葬中也展现一定特点,根据需要选择的埋葬方式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周礼》是先秦史和中国古代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史料,作为描述国家行政体制类著作,它涉及大量档案方面的内容,对档案史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档案界在运用《周礼》档案史料方面,既卓有成效,也存在着一些误读和误用问题。笔者从档案史料学角度,借助语言文字演变规律、二重证据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周礼》的成书时间、内容、天府、龟室等史料误读问题做出了较全面的梳理。指出《周礼》约成书于战国或秦初;区分了《周礼》内容中先秦制度的实录与作者主观设计两部分不同性质的内容;指出“天府”兼有职官和机构名称两重属性,以及“龟室”为保管待卜用龟之处所,而非存放甲骨档案的库房。  相似文献   

14.
由于"凡例"一词源出杜预《春秋左氏传序》,今人每言图书之有凡例,多以《春秋》为最早,但图书之有凡例并非自《春秋》而始。从《春秋》与其他编年体史书的编纂、《尚书》的成书时间及其凡例、《诗经》的成书时间及其凡例、《周易》古经的成书时间及其凡例四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论证图书凡例在《春秋》之前就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15.
邵益文 《出版科学》2010,18(4):21-22
判断编辑活动的起源有三条标准,根据这三条标准,作者赞成编辑活动起源于春秋,并认为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编辑家。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历史语义学方法,考察了媒介这一传播学关键词在古代中国的意义变迁过程,发现其最早见于西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而非国内传播学教材中普遍认为的《旧唐书》。它最早的意思是媒人和引荐者,该词义在历史文献中一直延续下来,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在人际传播中对于仪式感的重视。到晚清,媒介的词义发生变化:一是增加了动词的词性,并开始指代更宽泛意义的介绍人;二是超越了指代人的范畴,开始指代起连接、交流作用的事物。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们传播观念的变化,其原因主要是封建社会的解体和外来文化的进入,这也导致了现代意义中的媒介概念在近代文献中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Purpose/significance]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humanities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field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by using convenient and efficient computing technology to extract potential information from massive data resources and unstructured text, and present it to users in a more intuitive and clear way.[Method/process] This paper took the war described in Zuo Zhu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extracted the strategic offensive sides and strategic defenders of each war from the war sent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humanities, it explored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to describe the changes of the war pattern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n this basis, the vassal state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e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r cooperation and war confrontation. The main groups and the core vassal state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one by one. In addition, the war in Zuo Zhuan was dynamically displayed in using 3 techniques:html, css and E-Charts.[Result/conclusion] We provided a method for extracting war information from the unstructured Zuo Zhuan text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organized it into quantifiable data. It proved that it was feasible to s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ssal state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ar, and also showed the feasibility and great potential of digital humanities technology in the research of humanistic history.  相似文献   

18.
乔好勤 《图书馆论坛》2006,26(6):347-350
秦汉以来,岭南成为一统中国的组成部分,设教立学,邦俗从化,儒学渐启。两汉之交,出现了儒学名家陈钦陈元父子,成书《陈氏春秋》及其《训诂》两书。至汉末三国间,岭南儒学一时繁荣,不但出现了以士燮和虞翻为代表的儒学研究者群体,而且出现了诸多儒学著作,为岭南学术研究和文献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余建平 《档案学研究》2021,35(6):135-142
档案作为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是中国早期众多经典古书的文献来源。汉代以前的档案对经、史、子书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经部文献中的《尚书》,主要来源于商周时期君主颁布的政令,以及对臣民的演讲记录等档案。《春秋》则来源于史官对国家大事的记录,《诗经》《周易》《礼》等经典的形成也或多或少与档案有关。史书与档案的关系更为密切,档案中的纪年、外交辞令、盟誓、军功、属籍、制诏、章奏等文献,构成史书的主要内容。子书中的部分篇章则来源于诸子给君王的上书,这些文书经过后人的编纂,最终成为诸子百家的重要篇章。从档案到古书,表现出选择性存录、文本形态改变和实用性倾向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