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如何认识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是职业教育课程观最根本、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关于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属性,目前主要形成了这样几种说法:一是“能力本位说”.二是“工作过程说”,三是“实践导向说”。三种说法或日三种课程观,表达上虽然不同.实质上是一致的.即职业教育课程是一种“活动”。  相似文献   

2.
龙在我国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关于龙的起源有爬虫起源说、龙卷风起源说和自然崇拜起源说等几种说法。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龙已经有了一个较成熟的认识,认为龙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对龙崇拜是很普遍的。人们把龙纹饰铸造在铜镜之上,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  相似文献   

3.
“东”、“西”本为方位名词,为何结合到了一起泛指各种事物呢?从古至今不少人对个中缘由表示了浓厚的兴趣.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诸如春始秋成说、南火北水说、东京西京说等达九种以上。由于这些说法都是人们根据一定肘期的社会生活与民间传闻的联想.将两种事物联系起来试图解释社会上广泛流传的俗语得义之由.俗语词“东西”之语源即此。  相似文献   

4.
知行关系如何,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大问题.就其历史发展而言,概括地讲,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知易行难”说,二是“知行相须”说,三是“知难行易”说.第一、三两种说法,讲的是知行的难易问题,第二种说法,讲的是知行的先后轻重问题。陆九渊“知之在先……行之在后”说,王守仁“知行合一”说,都可以归于这个问题中.除了孙中山“知难行易”说晚出于孙奇逢,姑不论及外,而其他两种说法,孙氏都有论述,而且讲得颇为详细,他既讲“知易行难”又道“知行相须”.他所理解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习》2012年第4期刊载李新老师《暮春能洗澡吗》一文,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浴乎沂”的解释。基本上同意朱熹的“温泉”说,以为“地下水上涌为泉.或许就是朱熹所说的‘温泉’?”但又不很肯定.接着又说:“还有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6.
攸县浊江.是沫水在攸县境内的第二条支流,长51.4公里.浊江源头.历来有“江头冲”、“双石门”、“宝山湖”、“青草垇”、“严仙岭”5种说法.经实地考察,浊江源于横山乡上湖村狗盘冲。  相似文献   

7.
明媚 《留学生》2011,(5):20-22
“看灰机,灰机灰过去了,又灰过来了.灰得烦死了。”这是对“飞机”一种可爱的说法。在闽南语中,“飞机”容易被说成“灰机”。  相似文献   

8.
“徽商勾结、垄断”说是一种既不符合事实,又不符合逻辑的说法,是对徽商名誉的侵害。迄今尚未发现有人曾对该说法提出可行性论证。抓其一点不及其余、牵强附会、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等,是该说法的学术破绽。今后仍坚持该说法的学者,则应出示自己的论证成果.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9.
关于物体的颜色,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有人说“物体是什么颜色就反射(或透射)什么颜色的光”,甚至有的说“物体所以呈某种颜色,是因为它把其他颜色的光都吸收了的缘故”.我认为,这两种说法是不妥乃至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在《红楼梦》研究中,关于贾宝玉思想与性格的阶级性,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迄无定论的问题。归结起来,大体有三种说法,即“市民说”、“农民说”和“地主阶级叛逆说”。朱天运同志独树一帜,对传统的三种说法提出了挑战。欢迎其他学者和不同现点的同志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1.
关于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历来的解释框架有“不平则鸣”说远绍孔子“诗可以怨”的说法;又有“不平则鸣”说“与庄学中的‘自然’观有内在联系”的说法;而大多数的论者则认为它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其实,以上说法都尚未涉及一个重要的认知视野,即韩愈因何种因素而感到“不平”。本文在考察韩愈文本之后得出结论:韩愈“不平”之标准就是儒家之“道”,即为“道”之不行而鸣不平。这就决定了韩愈“不平则鸣”说属于文学工具论(“载道”说)的范畴,并非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  相似文献   

12.
《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对于其主旨的理解往往有不同的说法。康怀远认为该诗的主旨主要有“争取自由”说、“回首宫殿”说、“神仙世界”说、“光明象征”说、“回归自然”说等等。邓小军引用《李白大辞典》对该诗的鉴赏,认为该诗的主旨主要包括“梦境是宫廷诱人和恐怖的反映”以及“对美好理想、自由生活的向往”两种说法。  相似文献   

13.
光绪与慈禧之间的矛盾性质问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两种说法流传甚广,一种是“母子间嫌隙”或“满洲家族的口角”说;一种是“权力之争”说。后一种说法,至今仍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有很大影响。有的著作把光绪在甲午战争中主张抵抗,说成是他“借抗战之名动用军队,  相似文献   

14.
一位外国教师说,如果学生“不乱”,要先有本事让他们“乱”起来,然后又有本事让他们“不乱”。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外说法虽异,道理却同:教学中的“不乱”,其实是一种思维的惰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天龙八部”这一名词出于佛经。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它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以“天”及“龙”为首,所以称为“天龙八部”。  相似文献   

16.
巴陵名称由来素有4种说法:神话传说说、巴子国陵墓说、刘巴墓说与山势说。其中二、三种说法据证不足,不能成立;第一种说法属于附会;只有山势说才是真正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英语》2011,(9):14-14
说到“移民”这个事儿,很多人都听过“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移民”这两种说法。前者说明他本人就是移民,而且是成年后移居国外的:而后者则是前者在国外所生的后代.也就是生长在国外的华裔。不过.还有一类“第1.5代移民”你听说过吗?  相似文献   

18.
关于纳兰成德觇梭龙之行,现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为东北说,谓梭龙即索伦,索伦族聚居于黑龙江上游地区,纳兰是和郎谈一起去的。一为西北说,认为梭龙即绰罗斯的异译,是准噶尔部的姓,纳兰此去到了碎叶,今巴尔喀什东南。另一为新东北说,认为梭龙指科尔沁,梭龙即索伦,科尔沁北界索伦,所以觇梭龙即宣抚科尔沁,此去的任务是处置两个犯错误的权贵。  相似文献   

19.
我在指导学生写《猫》这篇习作时,先组织学生口述。当说到猫捉老鼠时,有的说“老鼠刚出洞,猫一下子窜过去把老鼠捉住了”,有的说“猫冲上去……”,有的说“猫猛地一扑……”,还有的说“猫象箭一样地扑过去,把老鼠捉住了”。我把这许多说法列成表格写在黑板上,对重点词语“窜过去”、“冲上去”,“猛地一扑”,“象箭一样”等用红色粉笔写出来,引导学生比较这几种说法有什么相同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的意思?哪些说法好?哪些说法不好?通过讨论比较,学生知道了这几种说法都有动作快的意思,不同的是,“窜”还表示“逃走、乱跑”,“冲”还表示“勇敢”,“猛”还表示“力量大、气势壮、行动  相似文献   

20.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赵策》的名篇。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这篇课文,且能欣赏到它的艺术特色,笔者以为在教学中应该抓住一个“说”字和两条行文线索。先谈“说”。“说”,实质就是“说”者组织的一轮轮暗藏玄机的对话。大臣强谏,是一种蛮“说”,是一轮失败的对话,导致太后不顾尊严,生出泼妇之态,扬言“必唾其面”。作者的行文重点是触龙的巧“说”。面对“盛气”以待的太后,触龙不得不另辟蹊径,以求别开生面。姜毕竟是老的辣,触龙巧妙地抓住了老年人共同关心的话题——健康,并以此展开了第一轮对话。触龙有板有眼地与太后拉起家常谈论养生之道,一为转移目标,化解“盛气”,二为营造氛围,引起话锋。瞅着太后如己愿地“色少解”之后,触龙又组织起第二轮对话,其间触龙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煞费苦心地编出一个托幼子的事情来,主要是为了引太后讨论“爱子”问题,谈到贴心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