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人性论是管理思想体系的逻辑前提。中国先秦诸子所持的“人性可塑论”、“人性自然论”、“人性好利论”,分别是他们相应的管理思想——“仁政礼治”、“无为而治”、“以法治国”管理思想的基本前提。“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人性假设变动轨迹决定了西方管理思想从“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现当代管理理论阶段”的流变历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中西文化价值观做了比较,认为,中国文化是群体本位文化,而西方文化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个体本位文化。实际上,西方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特点,有时表现为个体本位文化,有时表现为群体本位文化,有时表现为二者兼融。  相似文献   

3.
人性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曾以人性论为其理论基础的来源。汉代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基础,以“阴阳”为其属性,以“性待教而为善”为目的,提出了著名的“性三品”说。这是董仲舒第一次总结先秦以来的人性论思想,并将其上升到哲学高度。“性三品”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且,“性待教而为善”思想也与当今的“教育性教学”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4.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变革也包括人性观念的变更。封建社会儒学把人的本性规定为礼义道德,这种思想可以称为道德人性论。儒家道德人性论是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在封建社会后期它成了束缚、扼杀人性的工具。康有为认为封建社会这种儒学背离了孔子本意,在恢复、弘扬孔子儒学正道的旗号下,他以自然人性论对儒家道德人性论进行了批判,否定了封建社会正统儒学“性善论”、“性善情恶论”、“存天理、灭人欲”等固有观念。康有为的思想在当时开风气之先,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群体本位,而西方国家(特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尤指英美)则强调个体本位。从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出发,对中西方思维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并侧重分析造成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差异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的人性论其实是一种性恶能善论,强调由于生理欲望的非理性导致人性中不可避免带有性恶的色彩,而正是生理欲望的理性化才使得善的品质得以实现。根据这一人性论,我国德育具有"谈利色变",撇开个体正当利益论述社会制度合理性,以及忽视人类非理性欲望导致的环境问题等缺陷。因此,当下德育首先应当为"利己"正名,其次以个体正当利益为逻辑起点来论证社会制度的价值,并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孟子的“性善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种人性论。孟子立足于人的道德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对人先天具有的内在的道德意识的开发,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和主动性。考察孟子人性论的内涵,有助于反思当代中国人性沉沦与道德价值观冲突的实质,对现今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是他哲学思想存在的基础,他所说的“性”有三层含义;其人性论思想存在多种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9.
徐复观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础是人性论。在徐复观看来,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格世界的完成;第二是奠定了中国学术发展的基础;第三是对教育价值的积极肯定。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管理与人性相统一的角度,全面地论述了儒家“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与孟子的性善论,“宽猛相济”、“礼法合一”的管理之道与荀子的性恶论,法家的“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与韩非的“自为”的人性论,道家的“无为而治”与“超善恶”的自然人性论之间,都有着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纵观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每一种新的管理理论都以相应的人性假设为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和管理环境的发展变化,人们在各个阶段都自发或自觉地形成了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与之相适应。人们的核心管理思想和具体的管理模式也不断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从西方人性假设角度出发。探讨建立在不同人性假设下的管理理论的演变规律,是构建适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的一个指导原则和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理念。"人文"内在地包含了"文"与"人"两套话语系统,以"文"为核心,在"文"的规范与制约下展开"人文"的矛盾张力,中国古代文论在自身的论阈中体现了独特的哲性之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与理论内核的"人文"理念迥异于近现代西方"人文"理念的一维思维指向,"文"与"人"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本色,具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为当下的"人文"之思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维度与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校的改革,学校教育的科学管理日益暴露出弊端:忽视人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缺乏"人性化",过分相信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无法有效激起教师的热情和积极创造性等。想要改善这种状况势必需要一种新的理论的出现,基于人本主义思想理论的指引,对当前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人本管理理论"的启示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是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和融的道德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契合点一直被探寻。朱熹以"心之德、爱之理"释"仁",把标示情感之"仁"提升为道德本体,唯"仁"能承载沟通"天、人"的重任;以"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扩展了"仁"的主体指向为人和天地,凸显"仁"是"天、人"的终极价值表现;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彰显求"仁"为贯通万物的过程,践"仁"为"天人合一"的实现路径。朱熹的"仁"成为"天人合一"价值意义上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15.
"人性假设"与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历史上曾有过的各种人性假设。探究其与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把握理论演化的轨迹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选取历史上几个有代表性的人性假设与高等教育管理理论进行分析,揭示了各种管理理论背后所隐藏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人的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中永恒不变的主题,西方哲学家们探求人性的内涵,不断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摇摆。梳理从古希腊哲学中的“灵魂说”到康德的“理性人”的人性论的种种观点,将西方哲学中的人类理性按其发展的线索重新综合,探究人性新的内涵,为人性的解说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7.
潜意识地理学是继行为地理学之后的一门全新学科, 它弥补了传统行为地理学的不足, 从根本意义发挥了人文关怀的当代学科优势, 继而为人性的完善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及人地关系的根本和谐作出贡献。文章在深入研究潜意识地理学这一新学科的核心理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指出了其理论和实践意义及其学  相似文献   

18.
人性假设与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回顾历史上曾有过的各种人性假设,探究其与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把握理论演化的轨迹具有重大的意义。选取历史上几个有代表性的人性假设与高等教育管理理论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各种管理理论背后所隐藏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与早期现代新儒家相比,熊十力的人性说自成一家。他不仅将人性限定在本体论的范围内,认为人性是至善的,而且将宋儒的气质之性剥离出人性的讨论范围,认为在作为人类生理构造方面,气质的通塞程度决定了道德品质的先天差异。虽然气质的阻塞会妨碍天性的显发,但是通过"保任萌蘖"、"推扩天性"的修养功夫,人类也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相似文献   

20.
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过程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和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诸阶段,每一理论观点都隐涵着相应的人性观。研究表明古典管理理论中的科学管理思想与科层制理论对教育领导与管理行为影响至深,为教育领导与管理实践中非人性化思维与行为的出现“植入”了理论根基,急需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实现创新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