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思政课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是大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统筹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且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这需要以“课程联通+教材贯通+师资相通+教学融通+管理畅通”的理念作为引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体系一体化、教材体系一体化、师资体系一体化、教学体系一体化、管理体系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需要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一体化统筹推进的逻辑起点、新时代思政课学科建设的基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关键,是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的关键课程,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推进具有重要的建基作用。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内生动力,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加强课程建设、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最佳契合点、打造思政课一体化高素质教师队伍等方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逐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通过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北京市房山区提出区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四项策略和“U-D-S”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区域建设模型,为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初中学段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阶段,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用好红色资源,凸显课程育人价值。为此,教师须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维度,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从纵向看,小学、初中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高中阶段开设思想政治课,大学阶段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相互配合、协调育人。从横向看,“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思政学科与历史学科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在“大思政”视域下以改革开放为主题开展政史融合教学,各个学段讲述的内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应在求同存异中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衔接,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要求,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为深化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路径。立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目标,提高站位、把握大势,多维发力、同向同行,把国家需要和学生需求相结合,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打造思政“金课”,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好各方面资源,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丰富思政育人模式,构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8.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推进关键在于教师。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一些教师存在思想上“不信”、行动上“不用”等问题。抓住教师这一课程实施的关键,培育一支有理想信念、有广阔视野、有创新精神、有担当作为的教师队伍,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是开展思政课的主渠道,因此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好思政课非常重要。学者们研究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意义、问题、原因以及对策等内容,推动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但也存在感性认识稍多、理性认识稍少,应然研究略多、实然研究略少,“守土”意识较强、统筹意识较弱,义务要求偏多、权利保障偏少等问题。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继续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理论创新、实证分析以及教师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方刚 《河南教育》2022,(3):30-31
以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为核心的“大别山精神”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能助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弘扬“大别山精神”为视角,着重规划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为学校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助于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育人的系统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人的认识发展辩证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及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等理论。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应着重从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育人共同体、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的循序渐进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的螺旋上升三个向度,进一步开拓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意蕴。  相似文献   

12.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的一套比较完善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对学校立德树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学校肩负着培养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人才的重任,需要进一步强化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为此,要着力在创新育人理念上下功夫,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更具衔接性;要着力在创新课程体系上下功夫,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更具系统性;要着力在创新课程评价上下功夫,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更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青少年成长中具有历时性、整体性的关键性思想涵育课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是基于对其价值意蕴与当前问题的科学分析,着重于协调解决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层次性、差异性之间的矛盾,以期实现立德树人的统一目标。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本文在研究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一般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基础上,从国家发展战略、人的发展规律、学科建设角度明确了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指出目前在机制构建、课程体系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协同育人格局构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保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可行意见和建议,以期有助于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要面临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同、一体化建设动力不足和机制不畅的困境。教育评价机制、思政课建设政策和学校行政隶属关系是制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三个主要因素。革新教育评价机制、细化地方思政课建设政策、构建各学段思政课建设常态协同机制,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正>新时代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以及“大思政课”工作格局的构筑,都要求着力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段间的集体备课、课程研讨、围绕同一主题上课、跨学段评课等,都是推动思政一体化的实践基础。以下以统编《思想政治》必修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谈谈以思政一体化为导向的高中思政课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7.
以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在价值旨归上,党史学习教育是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应有之义、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复兴之需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固本之基;在内在逻辑上,党史知识在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中一脉相承,党史精神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中一以贯之,党史文化在大中小学的校园文化中独领风骚;在实施路径上,要强化党史学习教育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的主心骨地位,促进党史学习教育与大中小学课程及研究有益互动,通过公共党史资源一体化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门课程从根本上说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是解答学生"成长的困惑"和耕耘学生"思想的田野"的课程。2019年8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可见,打破学段间隔、课程边界,打通大中小学思政课"任督二脉",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势在必行。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9.
杨晶 《福建教育》2023,(17):31-33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以阶梯式发展提升思政课的时代高度,以递进式衔接拓展思政课的时间宽度,以同心圆式科学内涵建构丰富思政课的空间维度,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不断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通过区域层面的一体化规划,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代价值,结合区域实际,基于教研团队一体化、资源开发一体化、教学展示一体化、教学评价一体化四个维度,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路径,以形成横向贯通、纵向连接的育人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