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创新实践和常规实践是研究实践的新的视角,同时它们也是一对矛盾,只有在它们的比较中才能揭示彼此的真实含义。创新实践不仅具有实践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包含新因素、革命性、质的飞跃性等自身特点。创新实践和常规实践普遍地存在于物质生产实践、交往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之中,并与精神生产实践有着特殊的关系,创新实践和精神生产的发展具有同步性。创新实践在当代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已经超越常规实践,成为当代人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2.
李玲 《华章》2010,(21)
分析我院在电气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实践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实行多方位的奖励制度三方面的思考.加强电工电子技术在训练中的应用,推进实践教学和现代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分别是人类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的当代形态,它们共同构成了当代人类的现实生活。创新实践和常规实践相对于全面生产理论是研究人类实践生存方式的另外一个角度,创新实践是当代人类现实生活的突出特点。本文以确定创新实践的科学含义和基本关系入手,随后分析了人类现实生活的两个方面——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创新实践特点,最后得出结论,创新实践是当代人类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活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基本实践形式,哲学界通常说是三种,即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这种说法不准确。所谓基本实践,应是指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一直存在,又是各个社会时代中多数人都经常从事的实践活动,并且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据此,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交往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实践,但科学实验不是。科学实验乃是依赖干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且只是社会中一部分人们所从事的专门活动。尽管科学实验自产生以来,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也应当肯定它是人类实践的重要形式,但仍然不能与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相提并论。人类实践的最基本形式,只有两种,即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这两种实践形式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从根本上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5.
认识过程的创新机制,由实践、探索和创新三个要素构成。这一创新机制,是中国改革开放精神的凝结。它以三位一体的逻辑体系,开辟了创新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交往实践和生产实践是人类两种不同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行为,交往实践是主体通过客体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教育世界是人的世界,教育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而不是人对物的改造,更不是物与物之间的机械互动。因此,教育不是主体改造客体的生产实践,而是主体间双向建构的交往实践。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创新理论实现了有关社会发展动力的这两方面重要思想的整合,揭示了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生产实践反映了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实践关系和实践水平,而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又是通过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表现出来的。因此,肯定了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与肯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但是,…  相似文献   

8.
论人的主体性及其发展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主体性与人的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以人的实践活动为视角,人的主体性是由起源于生产实践,建立在“主体——(中介)——客体”关系模式之上的单独主体性和以单独主体性为背景建立在“主体——(中介)——主体”关系模式之上的交互主体性两方面构成,它们将随着实践的发展,最终摆脱人与人的依附性,人对物的依赖性,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9.
杨喜忠 《考试周刊》2009,(49):203-203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它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关乎民族兴衰。那么如何把握素质教育导向呢? 贯彻素质教育必须抓住素质教育的三个要素,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面向全体.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目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采用网络协作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法,以初中教学世界地理部分——国家和区域的划分中欧洲单元为实例展开实践研究。结果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素质为本的原则,使学生个性全面优化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提高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21世纪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国家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哲学的实践只能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耦合"而成的"一",它对实践的哲学具有"视野"和"立场"的本体论意义.哲学的实践界定对于克服实践的哲学各派的对立及其局限性,建立实践与人类生存困境及其终极关怀的联系,弄清"交往"、"主体际性"等交往实践观的某些基本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实践的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娟  蔡周明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2):103-104,119
建筑市场需求的人才具有岗位针对性强、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水平,可以达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或"近距离"接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14.
顶岗与校内实习相结合 改革传统实习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工学院经10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将校外参观实习、顶岗实习、与校内实习有机结合的实习模式,建立了一批校外参观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修订和完善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作为高校教学的实践环节,生产实习是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实践联系的纽带,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及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针对本专业目前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对生产实习的模式和方式进行实践。通过改革与实践,实习质量和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在社会认知、协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均有所提高,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电子类专业的电子综合实训中,注意选用典型的电子产品作为选题,既要把应知应会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融入其中,又要把较新的知识技术安排其中.学生在实训中,硬件分模块调试,软件从简单程序开始逐步加深,最后完成项目;依据考核标准进行考核.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弹性实习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实习形式。它围绕企业需求。灵活调整实习时间、地点和内容。实现了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的动态结合;它提升了学生的技能,锻炼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拓宽了就业渠道。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正确处理“计划”和“变化”的关系,通过弹性实习,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典型工作"开发为课程的理论,围绕室内设计师的"典型工作"开发出了侧重实践教学的《室内设计实务》课程,并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19.
基于项目实训的课程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经过多年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践,提出以项目实训为主的课程实践改革思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以应用为目标,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完成项目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并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安全工程生产实习是一门综合性、工程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过程,是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拓展,也是安全工程知识综合运用的进一步延伸。通过PBL导向的实习模式,在实地开展危险化学品泄漏的应急救援演练,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对知识的感知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充分的理解,以利于培养安全工程专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