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Longfellow的散文The First Snow原文及多种译文的赏析和对比,分析散文翻译中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结果表明要将散文翻译到位,就要做到译文和原文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美学思想以老庄的宇宙本体论和万物生化论为哲学基础,形成了鲜明的独特风格,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结合老庄哲学对其形美、德美、道美的美学思想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3.
节奏是文章美的重要构成因素,文学语言的节奏是文学作品审美效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学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正确表达原文的意蕴,在风格上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将原文的审美价值尽可能的传达给译文读者。从音响节奏美、句式变换的画面节奏美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培根的《论读书》其三个中译本翻译中节奏美传达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项双语活动,更是一种富有想象力挑战性的再创造过程。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实现原文美的再现,这就需要翻译审美主体(译者)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地认识美、发掘美、再现美、创造美。本文就文学翻译实践中的美的再创造进行了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重在艺术地再现原文的美和神韵。通过赏析翻译名家郭沫若和郑振铎的译作,可着力探寻翻译中的美学精神。文学翻译应着力把原语的美转化为译语的美,力求保持原作的神情韵味。  相似文献   

6.
《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本文选取朱纯深先生对该名篇的译文的前五段,并对此进行赏析,体会译文中的遣词造句中的形象美和音乐美,同时,分析了译者是如何力图从整体效果上追求原文所传达的意境,最后成功再现原文的清新自然的风格,传达了原文的音美、形美和意美的。  相似文献   

7.
《论语》的简约美分两个方面:一、《论语》的人物语言具有格言美,而且这种格言美与西方的格言美不同,它具有雍容和顺的风格。二、《论语》还具有“一词传神”的叙述美。《论语》简约美的成因与当时的崇古风气有关;其次,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为学原则和人格风度影响《论语》文风;《论语》的极强烈的格言美还应与孔门弟子精心选材,追求精品的编纂意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课堂教学中的翻译实践(经营好一生中的三天)为例,探讨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通过分析现代散文的特点提出了散文翻译应该遵循的美学原则,也就是力求在散文翻译实践中做到译文和原文文本在形式美、内容美、风格美、简约美、音响美、修辞美、模糊美等方面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教学语言融合之美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合之美是教学语言高层次的风格美,研究这一课题,在当前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着重阐述了教学语言融合之美的美学特征、主要类型和追求途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川端文学的悲美风格,是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是川端康成数十年艺术心血的凝结,构筑了日本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雪国》在意象、境界、意识、情感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这种悲美风格。  相似文献   

11.
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在翻译界最负盛名,这两个译本迥异的翻译风格常常被用来对比研究。杨宪益的《葬花吟》译本注重诗歌意境与风格的重现,霍译本则倾向于音韵美与形式美的彰显。本文试图通过对红诗《葬花吟》杨、霍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透视两位译家的翻译风格,进而让不同国别的读者能更好的通过对《葬花吟》这样两种风格译文的了解更进一步把握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主要的是一种思维活动。每一个翻译行为在本质上都意味着对价值的判断,比较翻译更是在此行为之上的价值判断。通过比较可以鉴别各译文的得失,在比较中采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试从句子形式、内容风格再现和文化传递三个方面对Kate.Chopin的短篇小说The Story of an Hour的两种中译本进行同项比较研究,旨在提高对翻译的感性认识,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散文体还是诗体,只要是准确、优秀的译本都能传递莎翁原剧的精华。莎剧是经典,应有准确精当的案头汉语译本,以供人们学习、欣赏和研究;同时莎剧又是供演出的,还应有适合中国文化特色,甚至地方剧种特色的舞台演出汉译本。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词风格多样,在英译过程中再现原作的语言特点,是传达原作风格的根本。本文从苏轼词的词汇层面出发,分析了苏轼词中词汇层面的语言特色,包括语域和修辞手段两个方面,通过比较不同译本的优劣论证了要准确传达原文的词汇特点就是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传达出原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研究重心的转换,人们逐渐发现文学翻译过程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因而读者对译文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对原文文本内容的忠实,而更加注重原作风格的再现。许多翻译工作者也逐渐从关学和文体学的角度来探讨风格这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古今中外,人们对“风格”的定义多达30余种。有的认为“风格即形式”,有的认为“风格即变异”,有的认为“风格是用于传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系列的语言特征”。笔者将风格定义为“体现作者独特写作特点的一系列语言特征”,并从语言学和文学结合的角度来着力探讨风格的可译性及风格翻译的特征及原则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雪  刘源甫 《海外英语》2012,(7):163-165
英文小说Momentin Peking中服饰描写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风格。基于Vershueren顺应理论,通过对比分析两译本女性服饰翻译,认为服饰翻译应该顺应汉文化习惯性认知方式和接受心理、顺应汉语言习惯性表达结构,遵循顺应论的原则并形成有效的翻译顺应技巧。  相似文献   

17.
<玉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楷书为主体的古代字典.通过时原本<玉篇>残卷重文与宋本<玉篇>的字形比较,可以分析总结两种版本之间重文的异同及类别,探究两种版本在重文数量、形式、注释方面的区别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从《论语》三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探讨翻译中的文化"传真",即译语要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  相似文献   

19.
在比较研究《苔丝》的两种译本的基础上,从翻译的理解、选词和原文风格的再现等三个方面,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两种译本的各自特点,比较了其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其在中国也已经有了很多不同的全译本。本文选取了意象与内涵都非常丰富的第65首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和对比了梁宗岱、戴镏龄和屠岸三位翻译家的译本,希望可以借此进一步明确十四行诗翻译中形式、内容和风格的保留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