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是楚辞学史上第一篇从文学层面来全面而公允评价楚辞的专论.刘勰从批判汉儒以"经"解"骚"的错误观点出发,充分肯定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取熔经意"与"自铸伟辞"有机结合的艺术特征.由此总结出"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创作原则与文学规律.刘勰的楚辞论,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通变》篇中关于"九代"的论说,各家的观点各不相同。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为中心,从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和《通变》篇的主旨出发,对几个有争议的朝代(楚、汉、刘宋)的文学特点分别进行论述。无论从题材亦或手法,秦汉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是不能分割的;刘宋文学则多不符合刘勰的"宗经六义"的特点。通过较为详细的论说,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的"九代"为黄、唐、虞、夏、商、周、楚汉、魏、晋。  相似文献   

3.
刘勰、苏珊·朗格分别在中西方文论史上首次从美学的角度提出了"意象"和"幻象"的概念,其概念交汇之处在于以具象可感性与理性抽象性的统一为根本特性;"意象"和"幻象"都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幻象具有明显的虚幻性,其生成必须借助于"神思"和"想象力"。不同点在于刘勰重意轻象,朗格二者并重;刘勰依赖经验归纳法,目的在于指导创作;苏珊朗格则以纯粹的思辨去解决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刘勰看来,从文章发展流变史的角度分析,纬书和《离骚》分别代表了经典文章之后最早也最为典型的两种方向不同的"文变"之路:前者,走的是完全"乖道谬典"之路;后者,走的是"取熔经意,自铸伟辞"之路。因此,如果从文学发展的源流来探讨创作之得失,进行理论概括,则舍纬书、楚辞而莫能办。针对诸家之说"褒贬任声,抑扬过实","鉴而弗精,玩而未核",刘勰以"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贞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为批评标准,进一步考察了楚辞创作之得失。刘勰在《辨骚》中,既肯定了文章要新变,同时要防止因求新变而过分,提出了"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为文思想。这是从文章发展的源与流、得与失出发而得出的又一重要的文变思想。  相似文献   

5.
司马相如作为汉代辞赋大家,是刘勰《文心雕龙》讨论较多的作家之一。刘勰《文心雕龙》对于司马相如的批评与前人对司马相如的批评截然不同,前人以"依经立论"为原则,而刘勰《文心雕龙》却是以"衔华佩实"为准则,对司马相如的作品从"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两个方面进行批评。其一,对"有韵之文"辞赋作品因其过于华丽,而提出批评和指责;其二,对"无韵之笔"诏策文、檄移文和封禅文等作品给予了肯定。刘勰《文心雕龙》对司马相如的批评,显示了刘勰对汉魏以来文学过于追求形式华丽的一种批评。  相似文献   

6.
刘勰所用之"般若"虽来自印度佛教逻辑,但从《文心雕龙》篇章中内容上看,却与佛教没多大关系.刘勰是从其哲学本体上肯定般若学在对待"有"、"无"关系上的基本态度的.刘勰的哲学受魏晋玄学尤其是王弼的观点的影响,认为"无"是哲学之本体,但亦不完全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王弼主张以有训无、举本统末,与王衍、何晏为首的贵无派完全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和以裴(頠)、郭象为首的崇有派完全否认"无"的本体意义的观点都不同.而般若学所谓六家七宗等各派,虽观点有分歧,但在对本末有无问题上却基本一致,他们都不像何晏与裴(頠)那样偏执一端,完全否认"有"或完全否认"无",而是如王弼那样,既肯定"无"为根本,也不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这正是《文心雕龙·原道》中所表现出来的刘勰的总的哲学观点,所以他才肯定"般若之绝境",而不是囿于宗教门户之见.  相似文献   

7.
刘尚对刘勰影响深远.<文心雕龙·序志>"予生七龄"之梦,是刘勰以隐喻的方式蕴藉着的对刘尚萦怀难忘的情结.刘勰设计的"予生七龄"的梦象,用<易经>解析实乃凶兆,正是刘尚战死的那年(公元474年).刘勰当生于公元468年.  相似文献   

8.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的一句关键句,很多学者认为刘勰这个结论是当时十分普遍的观点,其实刘勰对这个结论的逻辑推导过程,是任何一个同时代的理论家都没有采用过的,这种推导过程正是刘勰的创新点所在,体现了他独特的生态文艺观,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先进的.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知音》篇是明确讲阅读鉴赏的篇章。在《知音》中刘勰提出了三种存在已久的不能积极阅读的现象,即"知音其难"的三种现象:"贱同思古","贵古贱今";"文人相轻","崇己抑人";"学不逮文,信伪迷真"。接着提出了"文情难鉴"的原因,客观原因是"篇章杂杳,质文交加";主观原因是"知多偏好,人莫圆该"。对于如何积极阅读而成为作者知音的问题,刘勰提出要"博观"和"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对于阅读的方法步骤,刘勰提出了"六观"。在《知音》篇的最后,刘勰提出了阅读的最高境界:"觇文辄见其心"。《知音》篇从刘勰的时代一直到今天,对阅读鉴赏和理论建设,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朝莒人刘勰所著<文心雕龙>的思想源头是<周易>哲学从"三才之道"到文学本体论,从"变易不易"到文学通变论,从"易尚中和"到艺术和谐论,从"现物取象、立象尽意、尚象制器"到创作认识论,形成易学与文学合流的"龙学"活水,说明刘勰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而且是一位善于推理、辨析的哲学家和易学家.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与道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大诗人中一位富有思想深度的作家。就其基本思想而言,传统的观点主要有两种道家说和儒家说。陶渊明出仕、隐居、躬耕、读书、作诗的生活历程、具体诗文作品以及陶渊明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综合分析说明,无论是人生态度、生活方式,还是诗文创作,审美情绪,道家思想对陶渊明更带有根本性的影响,陶渊明的任与隐都不类于儒家而近于道家,老庄哲学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归耕园田,创造了独特的诗歌意境与风格。八百年之后,南宋词人辛弃疾推崇陶渊明人格诗格,作品中大量提及陶渊明、赞美陶渊明,并引用陶诗陶文,由此可以看出他对陶渊明的接受与体认,也可以看出他虽身处逆境,但依然不忘国家安危的那种儒家的"担荷"精神。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之伟大,不止在诗,也在其辞赋与散文创作。在他的辞赋与散文作品中,有着与他的诗歌创作一脉相承的创作风格,这种创作风格又通过其作品营造的浑融的意境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浅析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对于陶渊明的研究,但多数是从文学角度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本文作者试图从陶渊明作品的基本内容来分析其人生观,并由陶渊明对战争、士庶、自然及贫困生死等方面的认知来对其阐释并探析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北宋时,陶渊明的地位被推向了顶峰。苏轼在时人的感召下,对陶渊明有着特殊的感识。他平生尤其是晚年之所以创作大量的《和陶诗》,源于其与陶渊明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相通之处:两人都曾胸怀大志,关心黎民百姓,希望建功立业;都是感情丰富、注重情趣之人;在挫折中都能表现出达观的人生态度;都具有真率自然、不拘一格之性格;都具有共同的诗学观点。但苏轼的《和陶诗》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模拟,其中既有对陶的认同,也有对自身精神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6.
余怀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终生未仕,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尤擅诗文。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许多著述未能刊刻流传。本文比较详尽地评述了余怀的生平事迹,全面系统地考证了余怀著述情况。  相似文献   

17.
胡适对《红楼梦》的研究,不见长于文学批评方面。尽管如此,但胡适没有忘记《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在胡适的大量研红论著中,有一些观点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评价《红楼梦》的。胡适的不以文艺批评的角度研究《红楼梦》,有其时代和个人的背景。  相似文献   

18.
从桃源到醉乡——试论王绩对陶诗文化内涵的继承与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文学史上,王绩之所以率先继承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传统,主要在于其人格精神、思想认识与陶渊明有相契之处。然而王绩的人生境界与陶渊明略有差异,故其田园诗风貌亦有别于陶,流露出浓重的名士之气,而略于表现村居生活之淳美,可谓得其真而未得其淳  相似文献   

19.
从陶渊明对酒的特别爱好中,我们可以把住诗人精神之脉,感受其心魂脉动。在对酒的爱好中饱含着他极其强烈的生命意识,这一意识的形成主要由于不同寻常的出身导致的心理上的压力、所处时代的风云际会对其心灵世界的投射以及自身的坎坷经历对心路历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许南英是台湾近代著名爱国诗人。他考上进士后被授予官职,但没有赴任就回乡了。关于此中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他志向不在当官,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更为深层次的真正原因应是贫穷。弄清这个原因,对于解读他的诗作和更好地了解后来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走进官场的痛苦心境均有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