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调新弹(七)──类比创造法黄俏类比创造法(简称类比法)是建立在类比推理基础上的一种逻辑型创造技法。所谓类比.简单地说就是把两类事物加以比较。作为类比创造,除了比较之外,还要逻辑推理,即从比较中找到比较对象之间的相似点或不同点,在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发...  相似文献   

2.
方华梁 《学会》2010,(2):59-62
"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都是科技管理领域经常用到的术语。但由于对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模糊、对其联系和区别不能准确把握等原因,混用两个术语的情况比较常见。通过对两个术语的辨析,认为:一是两个术语的概念的内涵不同,科技成果转化重在"化",即科技成果或技术形态的变化,而技术转移重在"移",即技术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二是两个术语的概念的外延有重合之处。  相似文献   

3.
"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都是科技管理领域经常用到的术语,但由于对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模糊、对其联系和区别不能准确把握等原因,混用两个术语的情况比较常见.通过对两个术语的辨析,认为一是两个术语的概念的内涵不同:科技成果转化重在"化",即科技成果或技术形态的变化,而技术转移重在"移",即技术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二是两个术语的概念的外延有重合之处.  相似文献   

4.
当前,习惯上所说的领先学,实则是创造工程学,是创造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对于创造工程学的学科性质,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是门综合学科,另一种认为是门交叉学科。对此,笔者赞同后一种认识。因为,如果说创造工程学是门综合学科,那么它的学科体系应该大体上是清楚的,然而正如在1995年第二次高校创造教育研讨会上许多同志已指出的,实际上很不清楚。而且,要对其学科体系有一个比较准确全面的认识,只有把它当作一门交叉学科,才有可能。下面谨以创造力的结构研究与开发方法为例,作些讨论,供商榷。    第一,关于创造力的…  相似文献   

5.
三、科学性的选择 科学性的选择同需要实用性的选择和创造性的选择一样,也分为4种情况以及9条选择的规则和步骤。 1.选择创造的4种情况 (1)个人提出创造,再由提出者自己选择创造。 (2)个人提出创造,再经集体选择创造。 (3)集体提出创造,再由某个人选择创造。 (4)集体提出创造,再由集体共同选择创造。 选择的不论是什么创造,也不论属于何种情况,都得进行科学性的判断。科学性的判断放在创造性的判断之后进行。 2.选择创造的规则与步骤 第一种情况和第三种情况属于个人选择,选择者可用科学性的9个判断点逐个判断,对于比较…  相似文献   

6.
应中国未来研究会的邀请,日本创造工程学(Creativity Science)副理事长村上幸雄先生于十月五日来我国讲学,受到中国未来研究会长杜大公、秘书长秦麟征、《未来与发展》编辑部负责人徐炽的热情接待。在讲学过程中,村上先生向中国从事未来研究的学者们介绍了“创造工程学”这门学科的学科体系及其研究方法,交流了两国在创造工程学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7.
门伟莉  张志强 《科学学研究》2013,31(11):1623-1629
 进行科研创造峰值年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对现有研究中科研创造峰值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总结,重点对科研创造峰值年龄的现状及研究结论(科研创造峰值年龄的统计增大趋势、统计减小趋势和稳定无变化趋势)进行综述 ,并对知识负担——科研创造峰值年龄变化模型和研究性质——科研创造峰值年龄变化模型进行简要述评。最后从研究样本和衡量指标的选择性偏差和科研创造峰值年龄影响因素研究缺乏两个方面阐明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创新、创造与原发创造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创新的关注陡然间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并且对创新一词的使用频率也大大超过了创造一词.那么,究竟何以理解"创新"和"创造"这两个概念呢?这一新情况对于创造教育或创造性人才培养有否进一步的特殊要求呢?本文力图利用经济学、创造学或创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之略作讨论.  相似文献   

9.
创造意识对每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可是人们对创造意识的认识非常模糊,不知道如何来培养创造意识。本文将对创造意识的概念,创造意识与创造个性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创造意识作一初步探讨。一、创造意识的概念内涵和在创造中的作用在心理学里,相对于对内在的及外在的一...  相似文献   

10.
三、创造 性的选择 创造性的 选择分为4种 情况及9条选 择的规则和步 骤。 1.选择创 造的4种情况 (1)个人 提出创造,再 由提出者自己 选择创造。 (2)个人 提出创造,再 经集体选择创造。 (3)集体提出创造,再由某个人选择创造。 (4)集体提出创造,再由集体共同选择创造。 选择的不论是什么创造,也不论属于何种情况,都得进行创造性的判断。创造性的判断在需要实用性的判断之后进行。 2.选择创造的规则与步骤 第一种情况和第三种情况属于个人选择,选择者可用创造性的5个判断点逐个判断,从中选择。第二种情况和第四种…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从事《创造工程学》的教学已有9年,开始阶段,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授课、考试的基本模式没有脱离其他课程的形式,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了挖掘每个人的创造潜力,为了发挥每个人的想象力。本人决定对课堂教学内容再重新调整一次。通过半年多的努力,并从生产、生活中收集了一些难题或获奖题;从专利说明书和各种期刊,如《发明与革新人《世界发明》中共收集了3加多道发明题。这样为丰富《创造工程学》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同时,采用了以下的三步教学法。第一步:用20分钟的时间进行《创造工程学》基本概念的讲解和发明抢答…  相似文献   

12.
创造与健康     
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是一部创造的历史。创造包括:发现、发明、创作、经营管理、革新等各个方面,正如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的成果有两个基本特征:1、过去没有的(包括相对的和绝对的);2、要有价...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知识惯性与研发团队知识创造行为的关系,以及组织记忆与团队创新氛围在以上关系所起的前置、调节与中介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以我国深圳地区67家高新技术企业的135个研发团队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层级回归分析发现:(1)知识惯性会显著地破坏团队创新氛围,进而负向影响团队知识创造行为,团队创新氛围在知识惯性与团队知识创造行为关系中起完全的中介作用;(2)团队组织记忆对团队知识惯性并无直接作用关系,但会显著地调节知识惯性与团队创新氛围之间的负向关系,即团队组织记忆不会直接促进团队知识惯性的产生,但会强化知识惯性对团队创新氛围所造成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严文聪 《科教文汇》2007,(5S):90-90
本文通过一些翻译实例,结合翻译理论,浅述了英汉翻译中翻译工作者应具备的两种翻译创造能力即主动创造与被动创造。  相似文献   

15.
创造思路的探索创造思路是指创造主体(能动地进行创造活动的人)为实现某一特定创造客体(需要被创造的新产品)而所选取的思维途径。有意义的创造活动是以新产品的产生为目标的,否则创造活动是毫无社会价值可言的。新产品的产生途径有三种:即老产品的改进与换代;引进...  相似文献   

16.
选择创造的第四原则──现实可能性原则。二、现实可能性的判断现实可能性主要从下列5个方面进行判断。1、是否具备所涉及到的知识和技术创造是知识的结晶,技术是实施创造或物化创造的手段。从萌发创造的念头、提出创造的概念到形成创造的方案,涉及到的知识逐渐增加。为什么有些创造有头无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造者不具备所需要的知识。    不同的创造涉及到的知识不同。对同一个创造来讲,不同的阶段涉及到的知识也有所不同,一般是先少后多、从点到面、由浅入深,创造者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论从事什么创造,事先一定要判断整…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面对一个新问题,该问题不能用传统的途径或方案来解决,我们怎么办?这就需要使用发散思维。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基础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创造新事物,把熟悉的事物看得陌生,帮助学生用一种新的、更富有创造性的眼光看待已有的问题;另一种模式是把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在“变”的过程中应用类比法,在类比的过程中渗透创造意识。  相似文献   

18.
马如宏  成桂芳 《现代情报》2009,29(3):188-191
提出了虚拟企业知识协作创造的概念,并在修正的知识创造模型SECP以及虚拟企业知识协作创造无标度网络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无标度网络的虚拟企业知识协作创造模型,该模型有效的克服了虚拟企业在知识协作创造方面面临的两大难题.即地域的广泛性和协作的低效性。  相似文献   

19.
认为在大数据环境下应该把分析即服务(AaaS)的概念体系结构作为一个服务提供平台或平台即服务(PaaS),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分析软件或系统。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云的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即基于云的分析即服务平台(CLAaaS),并对该平台的结构和功能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20.
王忠贤 《科教文汇》2009,(31):136-136
概念和命题组成数学的两个基本元素,要准确理解概念,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用不同方法揭示不同概念本质,有一种定义概念的方法就很能说明问题,“种+类差”,其中“种”提供了概念的一般属性即共性,类差提供了自身的独特性,这样就能很好地把握概念内涵和外延。概念教学要与数学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