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要知道孩子再小,可他们也是人,也有尊严,只要他们能听懂好赖话。切记,从那时候,他们听到的父母评价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对他们的尊严、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的父母,在我看来,绝大多数都不会"教"自己的孩子,也许是因为他们第一次做爸爸妈妈的缘故吧。孩子小时候,是百般的娇惯,使孩子养成一种怪癖性格。一旦孩子长大,无从收拾,这时也就没了主见。看别人的孩子如何做也硬叫自己的孩子如何做、不管三七二十一,硬是叫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孩子不听话,见别的家长如何管,自己也如何管。总觉得,反正我是家长,孩子就得听家…  相似文献   

2.
据调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早期阅读,但家长在为孩子创设阅读环境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主观性.所谓家庭阅读环境的创设包括心理和物质环境的创设.绝大多数家长在为孩子创设家庭阅读环境时存在"重物质轻心理"的现象.部分家长过于强调阅读成效,过多地强调读本数量和硬件投入,而忽略了对孩子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孩子永远的港湾,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上了初中后,不听家长的话了,不少孩子将家长的满腔爱心视为"不近人情"的施压.其实孩子不仅仅需要物质的满足,更渴望父母能给自己以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这是"真理",所以,孩子有"病"需家长吃"药"。家长改变了孩子就能改变——这是"硬道理",所以,想要孩子变,家长自己先要改变。但是家长改变远比改变孩子难得多。家长希望孩子优秀,希望解决孩子的问题,要做到的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观念、态度、原则、  相似文献   

5.
亲子游戏是通过孩子和父母在一起做游戏,让孩子在关爱和愉快当中体验天伦之乐,使得孩子在体能、智能、情感等方面的得到良好发展,并且促进和谐的亲子关系.那么,在我从事的聋儿康复教育工作当中发现,由于孩子的失聪,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甚至溺爱自己孩子的家长不在少数,因为对孩子过渡放纵,孩子变得"不听话"、韧性、娇纵.孩子很难配合家长完成每天的训练,让家长非常焦急,孩子不配合训练,训练效果肯定不理想,那怎么办呢?为了解决家长的燃眉之急,我想方设法通过游戏去改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在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当中,我尝试着让家长积极参与到训练中来.并让家长充分发挥她的热情和智慧,让家长和孩子之间逐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可以在父母那儿也能感受游戏之乐,激发学习和游戏的兴趣,习惯成自然.象这样父母参与训练的方式也被称为亲子同训.  相似文献   

6.
张瑞芳:在今天,有为数不少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童年并不快乐、幸福.一定程度上教师和家长也承认这一点.然而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升学的压力,教师、家长,甚至是孩子都觉得无奈,因为他们必须拼命让孩子"优秀".所以就要孩子努力学习,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特长班.教师和家长能够放弃对孩子"优秀"的要求吗?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对于这个孩子,目前您最发愁的事情是什么"这一问题,对64名智力落后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智力落后家长最关心的主要是孩子的学习、工作、生活;年级越低,关心学习的家长越多;年级越高,关心工作的家长越多;男生家长比女生家长更为关注孩子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罗华 《四川教育》2003,(2):67-67
成长的过程,是探究、学习的过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往往望子成龙,急于求成.在家中,家长看到孩子做事慢了,唠叨着打断孩子,立刻包办,孩子没有机会尝试、学习;课堂上,当孩子学到"瓶颈"时,教师没给孩子独立思考、探索的机会,为完成教学任务,将知识硬灌给孩子,孩子成了"容器".试问,没有了土壤,种子如何发芽?  相似文献   

9.
赵友明 《班主任》2004,(5):39-39
孩子吃东西时常将食物撒得满桌子都是,为了教育他们,家长总让他们把散落的食物全部捡起来.有一天,家长命令孩子:"捡起最后一块!"孩子困惑地找着."就在那儿!"家长指着一块面包屑说.孩子瞪着眼看了半天还是看不到,最后家长很恼火地走到孩子身边,刚要说:"你的眼睛怎么啦,不就在那儿吗?"话还没出口,发现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居然看不到那块面包屑.这位家长想:"冲孩子瞎发了半天脾气,原来孩子根本就没看见那块面包屑.真是可笑."其实,在我们的教育中时常会出现这种尴尬的事情.有时我们对学生发了半天火,如果站在学生的位置去看一件事,也就不会发火了.  相似文献   

10.
放暑假了,家长最关心的话题无疑是孩子的暑期安排.如何让孩子们在课业之余,过一个充实、愉快而有意义的假期?以下几点建议家长们可以参考. 尊重孩子共同协商 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武断地将孩子的暑假"据为己有",安排各种补习班、强化班、特长班,孩子们不得不从"单调"的校园走进另一个家长精心打造的"鸟笼".  相似文献   

11.
三岁孩子学钢琴,幼儿园孩子学英语,小学生学奥数……一道道无形的"起跑线",困住了许多家长,也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快乐. 中国父母普遍"焦虑" 当下,一种病症正在广大中国家长中蔓延,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鲁林岳将这种病症描述为"集体焦虑症".家长"焦虑"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变快了.  相似文献   

12.
有些孩子因为要完成老师和家长的作业,而不得不经常"开夜车",对于这样的做法,有的家长不仅不制止,反而还会在一些场合,家长们把这作为孩子学习是否刻苦的一个标准来比较.甚至有一些家长逼迫孩子"开夜车",孩子反抗时家长就拿出一些例子来说明自己的正确.这样的做法对孩子来讲,是没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3.
正今天的家长对孩子教育关注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前面几代家长,而且这一代家长也是最具自我批评精神的一代,我们最常听到的话是:"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问题孩子的根本原因在家长"……所以,当幼儿园的孩子不肯上厕所,而拉在裤子里时,老师和专家常会让家长反思在教养孩子时是否有不当的行为;当孩子上了小学解决了在裤子里大小便的问题转而欺负班里同学时,周围人就会怀疑家长是不是给了孩子太大的压力。即便这样,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长仍然没有成长为完美的家长。随着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4.
责任和幸福     
案例中的小王同学是一个让家长"无奈"、让老师"头痛"的典型"差生",但老师始终没有放弃他,而是积极地与家长沟通,和孩子交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制定学习计划,最后孩子终于"脱胎换骨",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成绩.教师也在此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为人师的责任和荣耀.  相似文献   

15.
我们注意到,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智力低于正常儿童时,常常有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溺爱,认为孩子已经是弱智了,心里觉得有愧于孩子,便千方百计"补偿"孩子,对孩子生活上的需求百依百顺,却很少花时间、花精力去教育培养孩子;另一种是厌烦,弱智儿童较正常儿童行为怪异,常有"胡作非为"之举,有些孩子还时常将大小便弄在身上,给家长带来了许多麻烦,对此家长往往缺乏耐心,有的甚至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显而易见,家长的这两种态度和手段,对弱智儿童的发展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几次应邀为家长做讲座,但参加者每每以女性居多--不是孩子的妈妈,就是孩子的奶奶或外婆等.由于会场上女性居多,男性家长便会显得有些局促.在与家长交流中,他们透露出这样的想法:第一,孩子小,此时教育为时过早,如果需要,让女性家长干便足够了.倘若孩子到了中学阶段,那做父亲的就需要多留意些,特别在孩子填报志愿时就应该参与讨论,并作出决定.第二,男性家长多数持有"男主外女主内"、女性"相夫教子"的观点,他们认为教育孩子的事应该由女性(母亲)承担,男人应该在外干大事业.笔者认为这些男性家长除了观念陈旧、缺乏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自身还独具教育魅力.  相似文献   

17.
秦乃让 《陕西教育》2002,(12):18-18
一、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商、轻德育的现象.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所以在素质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从素质教育的提出到逐步实施的过程中,家长们口头上承认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关注起对孩子"素质"的培养,但在实际生活中,所有的家长都是"望子成龙"心切,把追求孩子赢得高分摆在首位,而不关注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子女能否赢得好成绩已成为父母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有些家长只要孩子学习好,便一好百好,对孩子百依百顺;有的孩子自私任性,家长忍着让着;有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捧着哄着;有的孩子弱不禁风,眼睛近视到400度以上,家长反为孩子的学习刻苦而骄傲.诸如此类的现象不胜枚举.在子女的德育方面,家长的教育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忽略了"育人",导致子女只关注所学知识是否可以带来个人的实惠,而很少思考人生奉献及其社会价值、道德修养等做人的基本准则.总之,家庭教育中重视的是孩子的智育的提高,忽略的是孩子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太把自己当回事的家长,正襟危坐,神圣不可侵犯,越是这样,孩子越不买你的账. 我们班有位孩子家长是大学校长,他常常摆出一副校长的架势、一派校长的口吻,批评自己的孩子. 尽管家长的话很有水平,极富哲理,孩子还是打心眼里和他对立,父子关系非常紧张.有一次,爷俩又因为一点小事吵得天翻地覆.无奈之中,家长打电话向我诉苦:"我身为大学校长,对自己的孩子却无能为力,感觉很失败." 我说:"忘掉你的校长身份吧.为什么事事和孩子较真呢?你的成就、经验是明摆着的,你越是在孩子面前示弱、谦虚,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会越高大,越容易赢得他的尊重." 家长有点醒悟:"是呀,有时我和孩子一起讨论学习问题,他明明听懂了,还要‘鸡蛋里挑骨头’,想方设法地驳倒我,一言不合就吵起来."  相似文献   

19.
家长与孩子交流,或表扬,或批评,或指导,或期待,用语要亲切、清楚、干净利索,这样家长的话语更容易被孩子理解并接受.但有些家长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语言不太"利索",往往在对话结束时带有一个伤害孩子的"话尾巴",这会让孩子难过、难堪.不信你听--  相似文献   

20.
在幼儿时期,孩子自我意识的产生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家长对他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的自信是教师和家长树立的,尤其是当孩子取得了成功或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步时,教师和家长要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使孩子感到"我能行!"--这种感觉十分重要,这就是自信心.孩子有了自信心就必然愿意接受一切挑战.那怎样使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呢?笔者认为,要从赏识孩子做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