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10年,白宫的科技智库布鲁金斯研究所就美国"科技创新的障碍在哪里"组织美国科技界进行了一场沙龙;2011年,上海科技界进行了同样主题的一场大讨论。两者各有缘起,但反应了两国科技界及科技产业界同样的关注兴趣。本文通过分析两次讨论的相关记录,分析了两国科技界智库对 "创新"的理解,最终提出现阶段中美两国的"创新"所指有较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转型中的中国科学:科研不端行为及其诱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真真 《科研管理》2004,25(3):137-144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科技体制改革,与此同时,科技界开始了一场围绕科研学术道德问题的旷日持久的大讨论。本文从这一现象出发,提出为什么经过20年来的道德反思,科研学术道德问题非但没有被消解,反而愈演愈烈,并且已经成为一种影响我国科学技术健康发展之重要因素而倍受科技界同仁所广泛关注的追问。基于这个问题,本文从体制环境和现存制度的层面,对我国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与蔓延现象做出诱因分析,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诱因形成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科学中国人》2012,(15):39
科技界更需要人文思想 浮躁不踏实是当前科技界最大问题 作为科技工作者,我认为.文化建设不单是指文化界、文艺界,也包括科技界。当前科技界最大的问题,就是浮躁,不踏实。  相似文献   

4.
《学会》2010,(11)
<正>●王兆国:中国科技界要培养优良学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培养优良的学风,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持者,严谨治学的履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自觉维护科技建设良好社会声誉,形成更加健康和谐的学术氛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兆国殷切寄语中国科技界。  相似文献   

5.
吴伟文 《科协论坛》2013,(12):11-13
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群众组织,其主体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应在面向全社会(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助推,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尽责,为弘扬科学精神呐喊践行)和面向团体内部及科技界(民主办会,自由求真,平等相待,诚信自律)两个维度加强团体的文化建设;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团体,其主体是各级党委及向科协派出的党组,应从履行科技界人民团体职责的角度加强团体的文化建设(党的群众工作、国家科技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承担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相统一;对党负责与对科技工作者负责相统一;党组领导、机关管理与民主办会相统一)。  相似文献   

6.
科技工作者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科技界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和学风浮躁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些不端行为和浮躁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科学和科技工作者在社会上的崇高信誉,而且给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后果。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消除学风浮躁现象,不仅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自律,更需要加强科学道德教育、建立并完善社会监督和惩戒机制、营造宽松良好的学术氛围等他律手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征稿启事     
<正>《今日科苑》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为及时反映国内外科技界发展动态,塑造科技界鲜明社会形象,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促进科技人才与创新政策领域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为经济、科技与社会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公务人员、企业家和管理人员等各界人士提供交流平台,本刊现面向社会尤其是相关领域研究者广泛征集稿件。征稿内容包括科学人生、战略纵横、科技评估、学术环境、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专题成果。稿件遴选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  相似文献   

8.
征稿启事     
<正>《今日科苑》是中国科协主管、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为及时反映国内外科技界发展动态,塑造科技界鲜明社会形象,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促进科技人才与创新政策领域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为经济、科技与社会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公务人员、企业家和管理人员等各界人士提供交流平台,本刊现面向社会尤其是相关领域研究者广泛征集稿件。征稿内容包括科学人生、战略纵横、科技评估、学术环境、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专题成果。稿件遴选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政策评价日益成为政府和科技界关注的对象,科技创新政策评价框架体系研究显得尤其重要。本文梳理了科技创新政策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系统地分析了科技创新政策评价的过程,构建了科技创新政策评价准备、实施、总结三步骤框架流程,并对我国加强科技创新政策评价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科学精神——创新文化的核心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文化是创新文化的基础,科学精神是创新文化的核心要素,它为科技创新提供价值信仰、思想动力和思维方式.当代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求真求实精神、怀疑批判精神和宽容精神.求真求实精神是创新文化的基石;怀疑批判精神是创新文化的内在动力;学术自由和宽容失败是创新文化的基本特质,它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态环境,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1.
我们身处一个科技创新空前活跃的时代。这种活跃不仅体现在个别学科上,更体现在多学科的融合上:不仅体现在科技界内部,更体现在科技界与经济界的互动上;不仅体现在个别国家科技创新实践上,更体现在国际科技合作的日益紧密上。在科技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协同创新已经是大势所趋。紧紧抓住机遇,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全国科技界新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2.
<正>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最近,胡锦涛同志又指出: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科技创新和发挥人才效应不断增强创新优势。毋庸讳言,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关键要靠科技创新提供主要动力和有力保证,这是时代赋予科技界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13.
<正>科研诚信话题是科技界的老生常谈,然而时至今日,各种学术不端现象仍不时见诸报端,诚信问题已成为科技界的最大顽疾。2016年12月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16年召开的"捍卫科学道德反对科研不端"通报会上指出:自2015年3月开始,英国现代生物、斯普林格、爱思唯尔、自然等国际出版集团出现的4批集中撤稿中,涉及  相似文献   

14.
正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实创新,良好的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创造活力,更是孕育和促进创新人才与创新成果产生的重要基石。连日来,科技界、企业界代表齐聚北京,共同参加科技盛会。广大科技工作者纷纷提出,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对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协论坛》2015,(3):59
<正>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科协界、科技界委员并参加讨论。3月4日下午,张高丽参加了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会。会上,齐让、吴一戎、王小康、陈赛娟等委员纷纷发言、坦陈己见,讨论十分热烈。在认真听取委员们发言后,张高丽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  相似文献   

16.
征稿启事     
<正>《今日科苑》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为及时反映国内外科技界发展动态,塑造科技界鲜明社会形象,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促进科技人才与创新政策领域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为经济、科技与社会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公务人员、企业家和  相似文献   

17.
征稿启事     
<正>《今日科苑》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为及时反映国内外科技界发展动态,塑造科技界鲜明社会形象,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促进科技人才与创新政策领域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为经济、科技与社会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公务人员、企业家和  相似文献   

18.
征稿启事     
<正>《今日科苑》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为及时反映国内外科技界发展动态,塑造科技界鲜明社会形象,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促进科技人才与创新政策领域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为经济、科技与社会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公务人员、企业家和  相似文献   

19.
征稿启事     
<正>《今日科苑》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为及时反映国内外科技界发展动态,塑造科技界鲜明社会形象,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促进科技人才与创新政策领域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为经济、科技与社会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公务人员、企业家和  相似文献   

20.
《科协论坛》2010,(1):3-7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今天,中国科协会员日隆重开幕了。这是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自己的节日,也是面向全社会倡导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的盛会,对于深化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联系、促进科技界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互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