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的回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的中国教育社会学分为三个阶段:孕育创建期(20世纪初一1949年),停滞沉沦期(1949——1979年)和重建发展期(1979——2000年)。从制度化的视角回顾三个阶段的教育社会学发展,对21世纪的教育社会学发展将会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的萌芽和发展经历了清末和民国两个时期。清末由于受到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出现了实业教育的萌芽,并不断发展壮大;民国时期是在清末实业教育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按照学制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为:实业教育改革阶段(1912~1921年);职业教育兴起阶段(1922~1926年);职业教育发展阶段(1927~1949年)。  相似文献   

3.
从清朝末年开始,清政府逐步开始兴办近代式的学校教育,并开始有了体操科,拉开了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序幕。我国体育学界把“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期,看作为中国近代体育时期。中国近代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主要历史分期及大体时间范围如下:(1)清朝末期(1840,1902年);(2)《癸卯学制》时期(1903~1911年);(3)“壬子癸丑学制”时期(1912~1919年);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起源于欧美,它是借"西学东渐"之风,通过对国外(主要是欧美和日本)教育社会学理论著作的译介,在中国从无到有渐渐兴起的。国外教育社会学的译介与导入对于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发展来说,既是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必经的过程。近代学者正是借助这些译著,通过吸收和借鉴其中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出我国自己的教育社会学学科理论体系。认真总结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译介和导入,有助于我们对这门学科建设有更加清晰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自1922年《社会与教育》问世至1949年,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学界的接纳和认可,近代中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在教育学和社会学中的学科地位分别进行了界定。不仅如此,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在中国教育学术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表现在促进教育学"科学化"方面。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初建、停滞、重建、成型和发展五个阶段。中国学者对何谓“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探索。本文在对这些探索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教育社会学要利用“后发优势”,克服“后发劣势”;教育社会学要处理好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中国教育社会学学派的建立;中国教育社会学要有“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7.
肖川 《青年教师》2006,(8):42-43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有6位华裔科学家获得了自然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他们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康文、崔琦),但他们都与1949年以后的中国内地教育没有关系:杨振宁、李政道是1949年以前在中国内地受的教育:丁肇中、李远哲、朱康文是在中国台湾和美国受的教育,崔琦是在中国香港和美国受的教育,那么,这样一个事实能够说明什么呢?我想,能够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说明我们中国人的智力天赋是世界一流的,这不是虚假的民族自信心,1990年代以来的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在人类学上得到了证实;二是说明1949年以来中国内地(大陆)的教育存在着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二十年: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的重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学术制度建设前的准备期、教育社会学制度成形期、教育社会学的初步繁荣期三个阶段,与学科制度建设同步,学科的理智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这一阶段,对中国传统教育社会学思想研究、中国教育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研究和外国教育社会学介绍研究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每个时代对职业教育本质的研究,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之上的。依据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原则,近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本质研究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寻觅与探索(1840~1949年)、创新与实践(1949~1977年)、继承与深入(1978~1999年)及争鸣与反思(2000年至今)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诗史的编撰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末,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开辟创造期(1927-1948);二、统一化时期(1949-1978);三、更新繁荣期(1979-1999)。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反映了现当代学史家诗学观念与诗史撰写思维方式的演变、转化和更新的过程,展示了中国诗学与诗史撰史的无比丰富性和复杂性,表明诗史研究和撰正在走向全面、精细和深入。  相似文献   

11.
尹作县 《文教资料》2007,(10):152-153
本文试通过发表在《教育杂志》上的文章,从《教育杂志》与中国教育社会学的最初研究和引进西方教育社会学两个方面,诠释《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教育社会学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当前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分期问题上的六种分歧意见,提出了分期应当遵循的“自身规律”、“社会关联”、“注重特征”、“远粗近细”四条原则,主张将中国语文教育史分为古代语文教育期(前语文教育期)、近代语文教育期(始语文教育期)和现代语文教育期(今语文教育期)三大时期,及其所属的言文教育期、古文教育期、文学设科期、国语国文期、语文定名期、语文波折期和语文革新期等七个时期。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50年代起,教育社会学在德国成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与英美国家相比,德国的教育社会学是一种教育学取向并归于教育学的学科。基于2019版最新谷歌图书语料库(811万种书籍,8 613亿词汇)与期刊库,通过设计、检索德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关键词获得德国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历年词频数据,对19世纪以来德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进行追踪,将德国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大致划分为四阶段:学科的奠基时期、学科制度的形成时期、学科的衰落时期以及学科的复兴时期。德国教育社会学在“回归教育”“回应时代”“回溯传统”的逻辑理路的指引下,呈现出教育学的学科归属、社会问题的教育“问诊”以及有组织的联合式循证研究的学科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从1902年开始到1949年终结的近50年的中国近代教育立法,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历史启示:以教育立法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提高教育立法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建立稳定合理的教育立法制度;将教育立法与教育执法并重。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4个阶段:创立和发展初期(20世纪初-1937年);长足发展阶段(1938-1949年);曲折发展阶段(1950-1979年);重建和兴盛阶段(1980年至今)。中国人类学学者从翻译西方人类学著作、深入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大规模地投入田野调查到成立中国民族学会和人类学学会等均为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人类学的研究正不断走向兴盛,同时也存在学科定位不明等问题,但不断强化的“学科互涉”以及广大研究者的深入探索,必将促进人类学研究保持活力,继续开拓更宽、更广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6.
乔卫平 《教育科学》2004,20(2):6-10
在处理传统教育与现实教育的关系方面,中国近代以来长期陷入三个误区:第一,每一次教育改革都以否定前一阶段教育的“自我否定”为基调;第二,不加区别地“全盘否定”构成认识传统教育的主调。近代以来,中国教育改革所依赖的政治环境日益恶化,所必需的经济资源不断减少,而教育改革的主题却不断扩大,这种相悖的历史格局,成为中国近代以来教育变迁难以摆脱的第三个误区。摆脱以上三大误区,是21世纪中国教育成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对青年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成人”,帮助人的全面发展。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的道路,关于做人的教育愈来愈被忽视。由此带来许多弊病,成为导致整个社会精神危机的重要原因,面对这种情况,加强对青年的关于做人的教育,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教育青年学会做人。教育青年学会做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运用传统思想对青年进行做人的教育,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1)传统与现代的关系;(2)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学知识与学做人的关系;(3)言教与身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自1922年《社会与教育》一书问世以来,教育社会学即在中国确立了独立的学科地位。我国学者对其有关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等学科要素基本问题的探讨及论争也相继展开,并取得了相应的历史成就。认真总结近代中国学者关于教育社会学学科要素之探讨,对今天这门学科的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划分教育史发展阶段的标志。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发展史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时期:新式教育的工具化时期,近代教育制度化发展的自觉时期和以发现与尊重人为核心理念的现代教育发展时期。1862年和1922年应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的上下限,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布是其中重要的节点。  相似文献   

20.
鸡公山在近代历史上不仅是作为避暑胜地而存在,它也见证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1914―1949年,鸡公山先后存在13所学校.近代鸡公山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清末民初教会教育独占和国民党统治下多种教育形式并存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